1809年,英軍在伊比利亞半島上被法軍打得節(jié)節(jié)敗退?!翱ㄘ惲_斯”之戰(zhàn),英軍第95步槍團苦戰(zhàn)斷后,法軍追擊甚緊。英軍士兵托馬斯·普魯克特躍出英軍射擊隊形,還沒等眾人回過神來,普魯克特手中的“貝克”步槍就響了,法軍隊形后方一名指揮官應聲倒地!
19世紀初的滑膛槍準頭很差,當時英軍射擊操典的標準是對50米之外目標需以排槍射擊。普魯克特這一槍打中的軍官距他遠超50米。為了證明并非走運,普魯克特再次瞄準,一槍又打倒了趕來救助的一個少校,然后從容跑回本軍隊伍。誰承想,兩槍過后,法軍隊形頓時大亂,竟然停止了追擊。普魯克特第一槍打中的正是法軍騎兵猛將科爾貝特,時年43歲。
1944年,英軍突擊隊員羅伊·伍德伯奇和喬治·蘭恩執(zhí)行任務(wù)時被德軍巡邏隊當場俘獲。希特勒有道命令,凡被俘獲的英軍突擊隊員格殺勿論。行刑隊正要動手,上峰傳令西線德軍指揮隆美爾“有請喝茶”。兩位一聽,心想麻煩了,英國突擊隊曾兩次刺殺此人未遂,怕是今天要新賬老賬一起算。沒想到,“沙漠之狐”態(tài)度甚好,雙方相談甚歡。喝完茶,隆美爾特別交代,直接將二人送戰(zhàn)俘營,就不麻煩蓋世太保了。就這樣,蘭恩活到戰(zhàn)后講述了這則軼事。
一戰(zhàn)后期,德軍擔憂的并非新參戰(zhàn)的美國人,而是可能從英國打過來的俄國兵。這從何說起?德國老牌特工信誓旦旦,俄國兵確實現(xiàn)身于蘇格蘭!德國間諜說得肯定,是因為英國人講得更神:這些大胡子兵穿的靴子沾著雪跡,口音古怪,還要喝伏特加!報紙上也說:俄國的東西已到!沒多久,俄羅斯成了紅色蘇聯(lián),英國人也毛了。認真一查,大胡子兵其實來自蘇格蘭高地兵團,口音當然重,倫敦人也聽不明白,報紙上指的是從俄國進口的雞蛋到貨,在戰(zhàn)時新聞管制的情況下,這也不能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