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雯泋+Phi
普利茲克獎頒獎前夕,各種猜測紛至沓來。是不斷有水準之作建成卻始終沒有得到普利茲克評委眷顧的丹尼爾·里伯斯金?又或是近幾年得獎呼聲極高的史蒂芬·霍爾?結果卻出乎許多人意料——評委會把獎頒給了57歲的日本建筑師坂茂。許多建筑圈外人士不禁問道:坂茂是誰?部分建筑圈內人士也有類似疑惑:坂茂設計了什么房子?跟其他產量豐富名揚四海的普利茲克獎得主相比,坂茂盡管也建成了一些住宅、博物館、辦公樓,但不論從數量還是規(guī)模上都有些“相形見絀”。別人想盡辦法使建筑永垂不朽的時候,他最著名的設計卻幾乎都是在災區(qū)搭建的臨時建筑。坂茂這三十年,馬不停蹄地用“紙”這種弱不禁風的材料修復著災難帶給人類的創(chuàng)傷。
坂茂是誰
1957年8月5日,坂茂出生于東京,父親是豐田公司的普通員工,母親是時尚設計師。在還不知道建筑學為何物的童年,坂茂就因為自家木屋加建,經常收集木材切割下來的各種余料,用來做一些小玩意。他喜歡木頭的香味。但使坂茂真正萌生成為建筑師的念頭的,是初中時期一門叫做“工業(yè)藝術和家居”的課程。課程中有一個暑假作業(yè)是設計一個家并做出模型,坂茂的作品拔得頭籌,這使他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潛力,建筑學這個詞也進入了坂茂的視野。
之后,本打算去東京藝術大學學習建筑的坂茂,無意中讀到A+U在1975年做的關于約翰·海杜克以及庫珀聯盟的專題報道,那時約翰·海杜克是紐約庫珀聯盟建筑學院的院長,被人戲稱為“紙上建筑師”——因為他的作品總帶有某種前衛(wèi)的空想。正是這種特殊氣質深深吸引了坂茂,促使他決定前往庫珀聯盟。此后,從手工藝開始玩成建筑師的坂茂,創(chuàng)作軌跡也和紙張、小型建構形影不離。
由于坂茂只在日本接受了高中教育,所以骨子里并不是典型的日本思維,他總是堅持原則從不妥協(xié)。在庫珀聯盟,他常常和老師激烈爭吵,因此盡管比大多數學生都要優(yōu)秀,還是不得不重修課程。1984年,在庫珀聯盟學習了四年的坂茂深感疲憊,于是休學一年回到日本,在磯崎新的工作室工作。正當他準備回學校繼續(xù)學業(yè)時,坂茂的母親需要建造一個新工作室,于是坂茂便留下來主持設計;再之后又陸陸續(xù)續(xù)接到了其它項目,重返庫珀聯盟的計劃就一直擱淺,如此機緣下坂茂開始了自己在日本的建筑實踐活動。
與紙的不解之緣
坂茂在日本的最初實踐都是一些小型布展,對材料和手工藝頗感興趣的他也一直希望嘗試新的材料。1984年,當坂茂接下為芬蘭建筑師阿爾瓦·阿爾托布展的項目時,他第一次嘗試用紙管搭建了展覽場所,這種柔軟的材料經過建筑師的處理表現出了驚人的強度。當時紙筒作為建筑材料并沒有任何先例,所以坂茂對其進行了周密的測試,發(fā)現它比想象中堅實得多,可以加工成各種長度和厚度,也可以進行防水、防火以及覆膜處理,中間的空腔還可以容納結構構件,并具有較好的隔熱和隔聲性能。
于是四年之后,在東京工業(yè)技術中心和生產廠家研究中心的配合下,坂茂用紙管搭建了第一座完整的臨時建筑——名古屋設計博覽會的一個涼亭。它由330個直徑55厘米的紙管組成,中間還有12個直徑為120厘米的紙管圍合而成的衛(wèi)生間。在紙筒暴露于自然環(huán)境里逐漸老化的過程中,坂茂進行了各種測試,在加強紙管的結構性能上得到了經驗。此后,坂茂用紙做建筑的熱情便一發(fā)不可收拾,但那時關于環(huán)境和生態(tài)的討論還遠沒有開始,人們也從未想到紙會成為一種建筑材料被一個建筑師大量用于實際建造中。
“不在于建成而在于拆掉”
2000年德國漢諾威世博會上,已小有名氣的坂茂受邀設計日本館。那一屆世博會的主題是環(huán)境問題,于是坂茂同樣選擇了可以回收和反復利用的紙作為材料。在這次設計中他說了一句名言:“我的目標并不在于建成,而是能把這個建筑拆掉?!?/p>
眾所周知每一屆世博會都要建造許多展館,然后在它們完成使命后將其拆掉,變成一大堆毫無用處的工業(yè)廢料。坂茂希望能夠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這些工業(yè)廢料。他與德國建筑師弗雷·奧托合作,構筑了一個巨大的紙管網格薄殼結構,原材料全部來源于再生紙。拱形主廳由440根直徑12.5厘米的紙管呈網狀交織而成,表面再覆以紙膜,使整個建筑呈現出一種獨特的輕盈與純凈。這個坂茂從業(yè)以來規(guī)模最大的紙建筑在世博會持續(xù)的半年時間里屹立不倒,經受了各種天氣的考驗;而且世博會結束后,所有建筑材料都被回收再利用,運回日本做成小學生的練習本,沒有一點一滴浪費掉,精彩回應了坂茂在設計之初說過的那句話。
但就在人們以為坂茂會一直這樣以紙作為材料為城市建造龐大紀念碑時,坂茂卻又出人意料地說道:“我對自己身為建筑師的職業(yè)生涯感到失望,因為我們并不是在幫助社會,為民眾工作,而是在為有權有勢的人工作?!睔v史上建筑師只為有錢人服務的宿命從未改變過,而富人、政府、開發(fā)商利用他們的財富和權力雇用建筑師設計宏偉建筑為他們的繁華錦上添花時,全世界卻仍有許多人因為自然災害流離失所。他們僅僅渴望一個臨時住所,卻沒有一個建筑師為他們設計。漸露頭角的坂茂開始想冒行業(yè)之大不韙,積極投身全球各地的災區(qū)工作。
用最脆弱的材料抵御災難
坂茂第一次投入災區(qū)工作是在1994年。非洲盧旺達的兩個部落胡圖族和圖西族的互相殘殺,使兩百多萬人變?yōu)闊o家可歸的難民,事后聯合國為他們安排了臨時難民營。但當坂茂在新聞照片上看到這些難民營時大吃一驚——所謂的難民營其實就是一張用于裹住身體的破舊塑料紙,根本無法抗寒擋雨,因此難民們不得不去砍伐樹木,用它們當結構支撐支起塑料紙。當兩百多萬人同時去砍樹,就演變成了嚴重的森林采伐,對環(huán)境的破壞不言而喻。于是聯合國又緊急提供鋁制的桿件和棚屋,卻忽略了鋁在當地是很值錢的材料,難民寧愿將它拿去賣錢,然后繼續(xù)砍伐樹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