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旺強,林鋒,徐雷,陳博,周勝發(fā),陳久尊,謝筱筱,程建敏
(溫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 放射科,浙江 溫州 325027)
骨良性纖維組織細胞瘤(benign fibrous histiocytoma,BFH)是骨原發(fā)性腫瘤,屬于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分類中的組織細胞源性腫瘤,約占所有良性骨腫瘤的1%[1]。國內外關于骨BFH的影像對比診斷資料較少,筆者收集11例成年人骨BFH的影像資料進行分析對比,旨在提高影像科醫(yī)師對骨BFH的認識。
1.1 一般資料 搜集2005年1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經手術病理證實的11例成年人骨BFH,其中男10例,女1例,年齡28~76歲,平均46歲。患者表現多為局部疼痛,部分患者疼痛甚劇,其中1例患者外傷伴病理性骨折就診。病程10 d~2年。
1.2 影像學檢查方法 11例患者中7例行X線檢查,9例行CT檢查,6例行MRI檢查。
CT檢查:采用brilliance 16排螺旋CT掃描機,矩陣512×512,視野(FOV)25 cm×25 cm~35 cm×35 cm,層厚、層間距均為2 mm或5 mm,120 kV,200~400 mA,掃描時間1 s,行橫軸位掃描及矢狀位或冠狀位重建。
MRI檢查:采用PHILTPS T5/NT 1.5TMR掃描儀。膝關節(jié)采用膝線圈,矩陣256×256,FOV 30cm× 30 cm,激發(fā)次數2~3,層厚5 mm,層間距5.5 mm,TSE序列T1WI(TR 617 ms、TE 15 ms)、T2WI(TR 3 638 ms、TE 100 ms)及T2WI STIR(TR 3 176 ms、TE 100 ms)序列。髖關節(jié)采用體線圈,矩陣256×256,FOV 224 mm×256 mm,層厚5 mm,層間距6 mm,FSE序列T1WI(TR 400 ms、TE 13 ms)、T2WI(TR 4 000 ms、TE 95 ms)及T2WI(TR 5 000 ms、TE 100 ms)STIR序列,分別行橫軸位、矢狀位、冠狀位掃描。肋骨采用體線圈,矩陣288×256,FOV 200 mm×200 mm,層厚5 mm,層間距6 mm,FSE序列T1WI(TR 26 566 ms、TE 8 ms)、T2WI(TR 3 140 ms、TE 130 ms),分別行橫軸位、矢狀位、冠狀位掃描。
本組11例,共12處病灶(1例患者股骨及脛骨兩處病灶),發(fā)生在四肢長骨7例共8處病灶,其中脛骨上段2處,股骨6處(股骨頸1處、股骨下端5處),肋骨3例,骰骨1例。病灶大小為19 mm×15 mm~85 mm×50 mm不等;9處呈分葉狀,3處呈類圓形;9處呈輕度膨脹,1例呈較明顯膨脹,另2例明顯膨脹改變;4處病灶無硬化邊,8處邊緣見厚薄不一的硬化邊,7處見骨棘影(其中2例CT顯示為骨性分隔);病灶邊緣均未見骨膜反應;2處病灶穿破骨皮質形成軟組織腫塊。
2.1 影像學表現
2.1.1 X線表現:本組7例行X線檢查,大部分為分葉狀骨質破壞區(qū),輕度膨脹生長為主,邊緣可有或無硬化環(huán),部分內緣見骨性分隔(見圖1A-B)。
2.1.2 CT表現:9例10處BFH表現為分葉狀或類圓形骨質破壞區(qū),邊界均清楚,輕度膨脹生長為主,邊緣無硬化環(huán)或厚薄不一的硬化環(huán)(見圖1C-D、圖2AB);其內呈軟組織密度影,2處為水樣密度,無鈣化或骨化。
2.1.3 MRI表現:6例BFH行MRI檢查,病灶呈分葉狀或類圓形骨質破壞區(qū)。病灶信號均勻或為混雜信號,在T1WI上呈稍低信號,在T2WI及T2WI壓脂像上呈稍高或高信號,4例病灶內T1WI及T2WI均見條索狀低信號影,周圍示低信號的硬化環(huán),其內可見低信號分隔影(見圖1E-H、圖2C-E、圖3A-C)。2例病灶穿破骨皮質形成軟組織腫塊,周圍軟組織及組織間隙T2WI壓脂像上見反應性高信號影(見圖2C-E、圖3A-C)。
圖1 患者,男性,40歲,診斷為脛骨BFH
2.2 手術及病理結果 手術見較多深褐色、魚肉樣及淡黃色脂肪樣病灶,質軟。病理以梭形成纖維樣細胞為主要成分,呈車輪狀、席紋狀及編織狀排列,其間散在數量不等的泡沫細胞及多核巨細胞(見圖2F-G、圖3D),少數局部可見陳舊性出血及壞死灶。1例中間型病例其細胞生長活躍,部分細胞有輕度異型,但未見明顯病理性核分裂及瘤巨細胞。PAS和AB-PAS染色均為陰性。免疫組織化學結果示:Vim(+)、CD68(+)、AACT(+),提示為組織細胞來源腫瘤。
圖2 患者,男性,33歲,診斷為骰骨BFH
圖3 患者,男性,52歲,診斷為股骨BFH
3.1 BFH概況 BFH絕大多數發(fā)生于皮膚真皮、肌肉、纖維組織和脂肪組織,原發(fā)于骨內少見[2-3]。2002年第3版WHO骨腫瘤分類中BFH被視為獨立病種[4-5]。BFH多見于成人,少見于兒童[6-7]。常見部位以四肢長骨骨干、干骺端、骨骺及下頜骨居多,亦可見于骨盆、肋骨、鎖骨、頸椎椎體[2-3,6-8]。臨床上可無特征性癥狀與體征,通常以局部疼痛為主。
Matsuno[9]提出的診斷標準是:①患者年齡超過非骨化性纖維瘤的好發(fā)年齡,多發(fā)生于長管骨末端;②腫瘤位于干骺端,骨的進行性破壞超過非骨化性纖維瘤,周圍可見薄或厚的反應性骨硬化,無軟組織侵襲及骨膜反應;③組織學上主要為泡沫細胞和/或巨細胞。
3.2 BFH的影像學表現及影像對比診斷價值 X線表現為邊界清晰的溶骨性骨質破壞,可單房或多房,呈中心性或偏心性生長,形態(tài)不一,輕度膨脹性生長,部分明顯膨脹,邊緣可見硬化邊,其內可見骨性分隔,無骨膜反應。其中病灶邊緣見硬化邊及骨性分隔影提示病灶為良性腫瘤,但部分無硬化邊的BFH不能與骨巨細胞瘤相鑒別。因X線片病灶前后重疊,病灶硬化環(huán)的厚薄顯示不直觀,病灶內是否有鈣化或骨化成分顯示不清,較難同非骨化性纖維瘤或纖維性骨皮質缺損等良性腫瘤鑒別。
CT上主要表現為溶骨性破壞,輕度甚至明顯膨脹性生長,邊緣伴有或不伴有硬化環(huán),硬化環(huán)可厚薄不均或不完整;病灶內為軟組織密度,密度較均勻,在骨質破壞區(qū)內可見出血、壞死及囊變,無鈣化或骨化,可有骨性分隔。X線顯示的骨性分隔較CT比例高,這與病灶周圍的骨嵴及弧形、花邊形等病灶的硬化邊在平片上前后左右重疊造成的假象有關。國內外學者[1,3,7-8]關于BFH的硬化環(huán)??珊癖〔痪虿煌暾挠跋癖憩F描述較少,其他基本相仿。病灶可呈明顯膨脹性生長,這不同于非骨化性纖維瘤或纖維性骨皮質缺損的生長方式;邊緣伴有或不伴有硬化環(huán),硬化環(huán)可厚薄不均或不完整,也不同于非骨化性纖維瘤或骨巨細胞瘤或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但CT不能顯示MRI提示腫瘤構成成分相關的信息,也不能顯示病灶周緣反應性水腫。
腫瘤在T1WI上均呈稍低信號,隨著BFH中的纖維細胞和組織細胞所占的比例不同,T2WI及T2WI壓脂序列信號也不同[7-8]。張國偉等[8]把BFH分為組織細胞型及纖維細胞型。筆者認為除這兩型外尚應分出混合型。當腫瘤中組織細胞所占比例較高時(組織細胞型),在T2WI及T2WI壓脂像上呈較高信號,甚至為高信號;當腫瘤中纖維細胞所占比例較高時(纖維細胞型BFH),T2WI及T2WI壓脂像上均呈稍高信號;當腫瘤中纖維細胞及組織細胞混雜存在時(混合型BFH),T2WI及T2WI壓脂像上呈高低混雜信號。T1WI及T2WI序列66%骨BFH的病灶內見條索狀低信號影,提示病灶內含有纖維組織成分,部分病灶呈斑片狀稍高信號,其低于一般腫瘤的較高信號,但又不同于單純纖維組織的低信號,提示病灶纖維組織與組織細胞較均勻混雜存在。本組1例股骨骨端及1例骰骨BFH病灶突破骨皮質形成軟組織腫塊,侵及骨皮質外脂肪間隙,但腫塊大部分均在骨內,以上2例BFH病灶周緣軟組織及脂肪間隙均見反應性水腫信號。病灶內條索狀低信號提示病灶內含條索狀纖維成分,不同于骨巨細胞瘤、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等其他不富含纖維成分的腫瘤;病灶可突破骨皮質形成軟組織腫塊及病灶旁骨髓和周緣軟組織反應性水腫信號影,提示該病灶不同于非骨化性纖維瘤或纖維性骨皮質缺損;但MRI對病灶周緣硬化環(huán)及骨性分隔顯示欠佳,對病灶是否有鈣化或骨化成分顯示不清,CT結合MRI則能提供更多病灶的信息。
綜合本資料及國內外文獻,筆者提出成人骨BFH有診斷及鑒別診斷意義的臨床及影像依據如下:BFH病程較短,癥狀較重;主要見于長骨骨端,部分見于扁骨及不規(guī)則骨;呈輕度膨脹甚至明顯膨脹性生長,邊緣可不伴有或伴有硬化邊,但硬化邊常厚薄不均,或不完整;病灶可突破骨皮質向外侵犯;病灶圖像見條索狀低信號纖維灶。
總之,BFH的各種影像檢查診斷價值各有所長,X線片能顯示病灶的硬化帶,CT對病灶硬化帶的厚薄、骨棘及骨性分隔顯示較好,MRI圖像能較好地顯示病灶的纖維組織成分,對病灶的軟組織腫塊及周緣組織的反應性水腫也可很好顯示,綜合各種影像表現并結合臨床特點,能對骨BFH較準確地作出診斷及鑒別診斷。
[1]Kuruvath S, O’ Donovan DG, Aspoas AR, et al. Benign fi -brous histiocytoma of the thoracic spine: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J Neurosurg Spine, 2006, 4(3): 260-264.
[2]Bertoni F, Unni KK, McLeod RA, et al. Xanthoma of bone[J]. Am J Clin Pathol, 1988, 90(4): 377-384.
[3]Bertoni F, Calderoni P, Bacchini P, et al. Benign fi brous histiocytoma of bone[J]. J Bone Joint Surg Am, 1986, 68(8):1225-1230.
[4]張賢良. 骨腫瘤組織學新舊分類的比較和討論[J]. 中華病理學雜志, 1999, 28(2): 147.
[5]朱雄增. 介紹WHO(2002)骨腫瘤分類[J]. 診斷病理學雜志,2003, 10(4): 201-204.
[6]Ceroni D, Dayer R, De Coulon G, et al. Benign fi brous histiocytoma of bone in a paediatric population:a report of 6 cases[J]. Musculoskelet Surg, 2011, 95(2): 107-114.
[7]胡碧瑩, 徐維敏, 唐浩, 等. 骨良性纖維組織細胞瘤臨床影像分析(附8例報告)[J]. 醫(yī)學影像學雜志, 2012, 22(1): 131-134.
[8]張國偉, 張光輝, 蘭受昌, 等. 骨良性纖維組織細胞瘤的影像診斷[J]. 實用放射學雜志, 2008, 24(1): 87-90.
[9]Matsuno T. Benign fi brous histiocytoma involving the ends of long bone[J]. Skeletal Radial, 1990, 19(3): 561-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