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錦萍
本文從一位患有“偷竊癖”的女生的案例著手,探討偷竊行為出現(xiàn)的主客觀原因,認真分析,找出病根,對癥下藥,用愛心喚回這顆聰明的卻一時糊涂了的“心”。
一、基本情況
L,一位高三女生,學習成績優(yōu)異,尊敬師長、團結(jié)同學,勞動積極,各方面表現(xiàn)都不錯,應(yīng)該說是大家公認的好學生。
有一次班主任李老師急匆匆地找到我,要我?guī)退ед袃?。她班上隔三差五就有同學反映丟東西:筆、本子、手機、錢……暗中,李老師曾讓班委會的干部協(xié)助展開調(diào)查,可每一次都沒有結(jié)果。最后,牽強附會、甚至有些主觀臆斷地將目標鎖定在一位平時成績不好、調(diào)皮、還有抽煙等不良習慣的男生身上。多次找他談話,旁敲側(cè)擊,希望他能夠主動交待問題,可這男生死活不承認。此事只好不了了之。臨近高考前兩個月的一天中午,一女生哭著向李老師反映,她放在宿舍里的五百元錢和五百元的超市購物卡沒了。這又會是誰呢?結(jié)果令她十分意外,丟失的財物竟然在L的被子里面!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大家眼中的好學生怎么可能做這事。會不會是其他同學栽贓的,還是……一連串的問號盤旋在頭腦里。這么個好學生怎么能和小偷劃上等號?!
于是李老師決定通過家訪從家人那里了解情況。L家境貧寒,父親殘疾。經(jīng)過溝通,老實的父親淚流滿面地說:“我這孩子,外人不知道,都以為學習成績好,是個乖孩子。其實,她從小就有個壞毛病,別的孩子有的東西她也想要,可我們窮,滿足不了她。后來她干脆不跟我們要了,卻發(fā)現(xiàn)她的書包里時常有一些我們沒見過的東西,我問她,不是別人給的,就是說跟同學借的。為此,我打了她無數(shù)次,每一次她也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后悔,但就是控制不了。這些事情我從來沒有對外人說過,畢竟是女孩子家……”
如何處理這件事情呢?臨近高考了,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損害孩子自尊心,毀了她的前途,帶來終身的遺憾;不處理,只會縱容其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后果也不堪設(shè)想。
仔細分析后,我覺得L的問題不能簡單地歸于品行,而是屬于心理問題。很符合“偷竊癖”的特征。精神病專家鄭毅教授說:“偷竊癖有很多特點,比如說要不斷重復地去偷,這種行為他自己控制不住。這種偷竊沖動似乎有一定的周期,當沖動的緊張度上升到一定程度,偷竊行動即帶來滿足。這跟那種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有目的偷竊是不同的。”心理學上稱為“病理性偷竊”。
二、心理探因
在這類問題上,我認為人的內(nèi)心深處有一定的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對其進行教育訓練,積極引導,并結(jié)合心理治療,會使之走上正途。
首先是內(nèi)在的沖動。L從小就有強烈的好勝心、虛榮心和占有欲,但是家里條件不好,物質(zhì)上不可能得到滿足,當她不能以合理合法的渠道獲得自己的東西時,只能鋌而走險。家長的棍棒教育并沒有從根本上制止這種沖動,反而可能產(chǎn)生一種不勞而獲的喜悅和“成就感”,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壞習慣。
其次是家長的縱容。每一次偷竊行為發(fā)生后,家長礙于面子,替其隱瞞,使其意識不到問題的嚴重性,意識不到這種現(xiàn)象所帶來的嚴重后果,家長的行為其實也是一種縱容。
三、輔導過程
(1)遏制內(nèi)在沖動。心理學研究表明,羞恥心是克服消極因素、自覺抵制不良言行誘惑的一種精神力量。因此,我讓李老師正面接觸L,對其進行嚴肅的批評教育,讓她懂得:別人的東西永遠是別人的,想要的東西要靠自己的積極努力去獲得。不經(jīng)過別人同意而拿別人物品是一種可恥的行為,幫助其樹立羞恥心。同時讓L深刻認識到偷竊行為和社會規(guī)范是相違背的,“小時偷針,大時偷金”,小偷小摸將來有可能發(fā)展成為犯罪行為,現(xiàn)在沒人品,以后沒人性,“勿以惡小而為之”。使其在心理上感受到一種壓力,認識到自己的行為為家庭所不容,為學校所不許,為社會所不齒。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老師,求求你原諒我吧,千萬不要讓同學們知道,他們會不理我,讓學校知道,學校會處分我。馬上要高考了,我的前途、理想一切會完蛋的?!敝驦寫下書面保證。老師向她承諾,只要改掉壞毛病,會替她保守秘密。同時因勢利導,采用誘發(fā)內(nèi)疚情緒的辦法,使L良心發(fā)現(xiàn),產(chǎn)生內(nèi)疚心理。李老師舉了幾則例子:有個同學父親是靠撿垃圾供養(yǎng)他上學的,少了伙食費后,不敢告訴家長,怕家長責怪和擔心,每天只吃一頓飯……還有一個同學,由于一直被同學們冤枉是小偷,心里背上了沉重的負擔,也留下很深的心理創(chuàng)傷……
(2)家校協(xié)同教育。要成才,先成人。孩子成人教育的第一課來自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從某種意義上說,家庭教育遠比學校教育來得重要。提醒家長注意教子方法,培養(yǎng)孩子完善的人格。并且共同幫助制訂階段目標,督促她切實改正自己的不良行為。L偷竊行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更不是短時間內(nèi)能改變的,她的現(xiàn)象也不是個別的案例。因此,我建議學校擠出時間開展了一次普法教育,以強化所有學生法律觀念,把不良行為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同時組織學生學習基本的法律法規(guī),聘請當?shù)嘏沙鏊耐緛碜鲌蟾?,講述青少年犯罪情況和犯罪根源。
四、心理健康輔導效果
一直到高考結(jié)束,L沒有讓我們失望,老毛病一次沒犯,也考上了理想的大學。一年后,L回到母校,看望老師,說她后來不但親自歸還了所偷物品,而且還寫信給同學們,勇敢地道歉,求得原諒。甩掉沉重包袱后的L感覺特別輕松,愛心終于了喚回這顆聰明的卻一時糊涂了的“心”。
教育工作者,要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識和心理健康輔導技能,才能真正走近學生,才能走進他們的心靈,及時發(fā)現(xiàn)、制止和糾正他們的不良行為,引導他們在陽光的大道上奔跑。同時,形形色色的問題學生和錯綜復雜的學生問題的大量存在,光靠教師的力量是遠遠不足以改變的,需要校內(nèi)外齊抓共管,形成學校、家庭、社會全方位、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的教育體系。
(江蘇省姜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