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霞
臘月的淮北,千里麥苗青。
臘月二十二下午,記者來到有“酒鄉(xiāng)煤城、中原糧倉、能源之都、運河故里”美譽的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在臨渙鎮(zhèn)四里村,冬日的陽光下,村里很少見到行人。走到一幢漂亮的二層樓前,才看到闊氣的鐵大門一側,三四位老人穿著棉衣、操著手靠著墻根曬太陽,另一側,四五位年輕婦女在說說笑笑地聊天,她們穿著艷麗,頭發(fā)都焗了顏色。在她們身前,幾個孩子正在玩鬧。
這家的男主人外出打工還未返鄉(xiāng),是瓦工,每月能賺到4000-5000元,一年出去7-8個月,還不耽誤種家里的16畝地,這樣種地打工兩不誤的生活方式已經持續(xù)了十多年。家里的地在小麥收割之后再種大豆、玉米,也能收入2萬元。這個有2個孩子的家庭,每年能攢3萬元,這幢漂亮的小二樓,就是幾年前花了11萬蓋的。從女主人的介紹中看出,她對自己的生活挺滿意,當被問到為何不選擇全家外出打工時,她快言快語地說:“全家出去得租房,小孩上學學費高。像這樣,他打工,俺和孩子們在家,能給孩子做飯,能接送(上下學),家里有老人也能照顧到,是不是?”
其他幾位婦女的情況也大致相似,男人在外打工,女人、孩子、老人守家。他們的地都是自己耕作。
四里村60多歲的村支書吳長田告訴記者,村里的年輕人大都在外打工,絕大多數還沒回來,能在村里見到的,都還是自己種地的。
安徽是我國農村改革的發(fā)源地,也是全國土地流轉的試點省份之一。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閉幕之際,安徽省即發(fā)布指導意見,決定在全省20個縣(區(qū))開展農村綜合改革示范試點工作,推出多項“農地入市”新政策。反應敏捷、表達流利的吳長田,擔任村支書已整十年,在談到土地流轉在該村的落地情況時,他首先以肯定的語氣說:這是大趨勢。接著,他詳談了自己的認識。
四里村有800戶、3900人,耕地6900畝,人均耕地不到2畝。在經過1998年的第二輪承包后,村里的承包地就固定下來,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再未做過調整。土地的細碎化制約著規(guī)模生產,四口之家的15畝地,要被分割成五六塊。這十來年,只要是身強力壯的村民,基本上都到外頭打工了,種一畝地的年收入也就1000-1200元,打工卻能每月掙到3000-4000元。把土地流轉出去,簽上五年的合同,每畝地每年的地租就是1000元。如果年輕人從省事的角度考慮,把地流出去很合適,但老年人或者是家庭有拖累的年輕人,就只能留在家里種地了。四里村年人均純收入是7600元,這其中,打工收入占很大比重。全村目前流轉出去的承包地約占1/8。
“大戶種地的產量怎樣?”記者問。
“說句實話,要是論單產的話,大戶難比一家一戶。普通農戶種地能照料過來,大戶種地就是粗放經營了。哪塊地草多,那肯定是大戶種的?!崩现鴮嵲拰嵳f。
第二天一大早,記者來到了濉溪縣百善鎮(zhèn)政府,正好見到了抱一個紙箱、里面放了一大摞流轉協(xié)議的楊芮凡。
楊芮凡今年37歲,本地人,初中文化程度,全家5口人,有承包地22畝。淮北地勢平坦,以種小麥、玉米為主。在土地流轉逐漸升溫的情況下,2012年,他流轉了100多畝土地,在冬小麥收割之后繼種玉米、大豆,除去流轉費、化肥農藥水電等各種開銷,每畝能凈賺300—400元。由于是機械化播種、收割,他們一家人經營這100多畝地并不覺得很吃力。聽說集中連片流轉200畝以上,市里要每畝補貼200元,楊芮凡便在這兩個月忙活起“租地”的事。對他來說,增加流轉面積,既能每畝多賺幾百元,還能領取到流轉補貼,可謂一舉兩得。
“地不太好租了。50歲以上的都是自己在村里種,我租的地,都是20-30歲的年輕人手里的,他們在外打工或者在附近做生意,就不種地了。不過,有時候他們的地給了本村的親戚,我也租不上,為了搞到這些地,我沒少請人喝酒?!睏钴欠舱f。
這次楊芮凡共流轉了300多畝地,其中200畝是集中連片的,地租每畝1000元;124畝是散的,地租900元。在鎮(zhèn)里工作人員的指導下,他和每一個流出戶都簽訂了流轉協(xié)議。在流轉協(xié)議上,記者看到,流轉方式為轉租。
這天,他剛剛領到了家庭農場的營業(yè)執(zhí)照,他的家庭農場全稱為:濉溪縣白山鎮(zhèn)益民谷物種植家庭農場,經營范圍為:谷物、種植、銷售。把家庭農場的執(zhí)照抱在懷里,楊芮凡顯然有些興奮和自豪。
看到記者在了解當地土地流轉狀況,百善鎮(zhèn)50多歲的村民李勝利也拿出了自己的家庭農場營業(yè)執(zhí)照。李勝利前些年在上海做過農產品批發(fā),知道農產品不怕貴,就怕貨不好。今年他用流轉來的20畝地種了小菠菜,這種菠菜每斤的成本是0.7元,如果趕在春節(jié)前采收、拉到上海去賣,一斤能賣到1.3元,這20畝菠菜他能收入12000—13000元。
談到流轉規(guī)模,李勝利說,種地只能量力而行,現在來看,大戶種地其實不如散戶好。他惋惜道,鎮(zhèn)里有個外地人流轉了幾百畝地種金銀花,因田間管理不到位,現在長勢很不好。另外,山東青島人李詳齋以每畝900元的租金流轉了600畝土地種胡蘿卜、土豆,2011年賠70萬;次年,其合伙人趙宏亮接著種胡蘿卜,還是賠本。2013年,趙宏亮只好將地轉包出去。
談到流轉的風險,鎮(zhèn)農業(yè)綜合服務站站長劉杰說,由于受市場沖擊大,種蔬菜最容易虧損。鎮(zhèn)里一位大戶種了440畝大白菜、胡蘿卜,幾年下來虧了200萬。兩個種胡蘿卜的合作社里,精良合作社種了501畝胡蘿卜,賠了30萬;柳豐合作社種900畝賠70萬。2010年,風調雨順,胡蘿卜長勢很好、產量也高,誰知收購價只有0.2元,除了雇人采收、包裝、運輸、銷售的成本,不賺反賠,因此,就只能爛到地里不去收。從2011年開始,大部分村民都放棄蔬菜改種玉米了。談到這里,劉杰說,現在縣里正在推廣一種新的套作方法——小麥、西瓜、胡蘿卜套種,能將種植風險大大較低,每畝可獲純收入3000-4000元。
這幾年,土地流轉成為基層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淮北市早在2008年就在縣鄉(xiāng)兩級建立了土地流轉信息庫,通過信息平臺幫助尋租業(yè)主和出租農戶實現有效對接,并實行政策引導,幫助和指導流轉雙方簽訂流轉合同,建立工作臺賬,科學管理土地流轉?,F在,百善鎮(zhèn)土地流轉信息中心共有工作人員3名,同時兼任鎮(zhèn)農技站的工作。全鎮(zhèn)22個行政村全部建立了村級土地流轉工作站,村委會主任為工作站站長,村文書為村級信息員。村、鎮(zhèn)、縣的流轉情況要逐層、及時地通過微機上報,并負責調解土地流轉爭議或糾紛。劉杰告訴記者,全鎮(zhèn)耕地面積是19.6萬畝,截至采訪當日,已流轉4.4萬畝,其中,2009年前營村就產生了一位流轉大戶,面積達到了一萬畝,現在主要從事良種繁育。
農民對自己多年精耕細作的土地是有感情的,但一旦包出去,就不再想回收。截至目前,百善鎮(zhèn)還沒有一個流出戶想討回自己的土地。那些種植失敗的大戶,要么調整種植結構,要么再轉包出去。
從百善鎮(zhèn)來看,部分農民確實存在對承包地的實際流出需求。而對流入方來說,是機遇,也是風險,經營不慎會造成損失。因嚴格把握了農地流轉的自愿原則,目前,該鎮(zhèn)基本上未產生流轉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