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婧
(三明學院 外國語學院,福建 三明 365004)
很多人認為中文也有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的劃分,看似與日語中的自動詞、他動詞相近。然而,我們的國語教育當中,關(guān)于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的概念,并沒有被放在一個足夠重視的臺面,我們的大多數(shù)學生第一次接觸這個概念,是在英語學習中。談及為何在國文當中,沒有足夠重視這個概念,望月八十吉(1991)提出,是因為中文當中的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不像日語那樣,分別有兩個動詞對應(yīng),大部分都是及物不及物同形詞,即一個動詞既可以用作及物動詞,又可以做不及物動詞。[1]例如:地圖一直掛在墻上(掛,不及物動詞)。訳:地図はずっと壁に掛かっている(自動詞)。你掛一下地圖(及物動詞)。訳:地図をかけてください(他動詞)。如例所示,中文當中大多數(shù)的動詞都是及物不及物同形詞,沒有必要刻意去記憶,所以作為中國的日語學習者,對于日語當中的自他動詞的理解就增加了困難。事實上,中國的日語學習者,在運用日語自他動詞時,確實存在著許多誤用。分析這些錯誤的用例和原因,對以后日語學習者規(guī)避錯誤以及日語教學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guān)于日語自他動詞的研究雖非常多,但是以中國的日語學習者為考察對象,特別是以考察自他動詞的誤用以及誤用原因分析這一方面,還不夠細致和豐富。比如,林靖宜(2002)與李萍(2008)的研究,雖以中國學習者為對象對自他動詞的習得狀況進行了研究,但是誤用產(chǎn)生的原因沒有進行分析。杉村泰(2008)分析了自他動詞當中關(guān)于格助詞的誤用,也還不夠徹底。
本研究當中,以三明學院外國語學院100名中國的日語學習者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問卷調(diào)查和面對面問答采訪的研究方法,著重考察日語學習者在使用自他動詞時產(chǎn)生的錯誤,考察和分析其誤用的原因。調(diào)査以三個非常典型的自他動詞選擇易錯練習為被測問題,要求翻譯以下句子。
被測問題1.[那個人因戰(zhàn)爭喪子。]日本語で訳してください。
被測問題2.[腰を打つ]を使って、例文を作ってください。
被測問題3 [字典太大了,放不進包里]日本語で訳してください
分析誤用1:[那個人因戰(zhàn)爭喪子。]日本語で訳してください。
文章100名の中に正しさあの人は戦爭で息子を亡くした。あの人は戦爭で息子を失ってしまった。あの人は戦爭のせいで子供を失った。計3名√あの人は戦爭のために息子が亡くなった。あの人は戦爭で息子が亡くなったあの人は戦爭中に息子が亡くなった。あの人は戦爭のせいで息子がなくなった。あの人は戦爭のせいで、子供が死亡した。計86名×あの人の子供は戦爭によって死んだ。あの人の息子は戦爭で死にました。あの人の息子は戦爭中死亡した。あの人の息子が戦爭で死んでしまった。戦爭のせいで、あの人の息子が亡くなった。あの人の子供、戦爭のため亡くなりました。計10名√あの人の子供は戦爭の時に犠牲者の中の一人であった。計1名√
如上表統(tǒng)計,這個翻譯在選用自動詞還是他動詞的時候,100名受訪者當中,有86名學習者用了自動詞來表達。從純語法角度來看,不能算是一個完全錯誤的句子,句子的意思也能夠讓聽者明白。然而,在日文當中,最合適最確切的表達,應(yīng)該是[息子をなくした]這樣他動詞的表達。因此這一句,正確率只有3%。
我們來分析一下誤用的原因,目前中國市面上的教材,在關(guān)于自他動詞的介紹方面,一直強調(diào)他動詞的意志性。因此,學習者就自動地把自動詞是無意志的行為,他動詞是意志性的行為這樣簡單地一分為二。實際上,日語當中有一部分他動詞,被運用于無意志性的行為,而且某些無意志行為必須要他動詞才恰如其分地表達說話人的意思和心理。比如,被測問題1當中的“死”這個動詞,“亡くす”是他動詞,出現(xiàn)誤用的學生認為:兒子因戰(zhàn)爭而死亡。并不是個有意志的行為,應(yīng)該用自動詞,因為這個死,與自己的意志無關(guān)。表面上解釋得通,而實際在日語當中,當主語出現(xiàn)遺憾,自責以及后悔的心理活動時,用他動詞來表達這類行為比直接用自動詞更加能夠表達主語的心理活動,更加合適。
分析誤用2:[腰を打つ]を使って、例文を作ってください。
又是一例非常典型的易錯題目。[腰を打つ]在中文當中是“閃了腰”的意思。我們中文的語言習慣是當自己的身體的一部分遭受損害的時候,會想到用被動態(tài)的表達。所以有62%的受訪者選用了被動態(tài)的表達。如,[階段で転んで腰が打たれた。][私は仕事で腰が打たれた。][ダンスで、腰が打たれて、痛かった。][遊びすぎて、腰が打たれた。]等等。然而,要注意日語當中,假如是自己的原因使自己的身體某部分遭受損害,這時候是不能夠用被動態(tài),而要使用他動詞。這一點,我們可以和丟錢包的例子做個比對,[財布を落とした]而不是[財布が落ちた]。其實兩者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施害者是自己的時候,我們在日語表達時應(yīng)有意識地或者說下意識的,要把表達的重心,也就是所謂的“始作俑者”凸現(xiàn)出來,用上他動詞,而不用強調(diào)結(jié)果狀態(tài)的自動詞。不理解這一點,就容易出現(xiàn)自他動詞混淆和誤用。
分析誤用3:[字典太大了,放不進包里]日本語で訳してください
這個題目的誤用也相當?shù)湫?。正確率只有6%,錯誤率為94%。常見誤用為:[辭書が大きすぎて、カバンに入れられない。][ 辭書が大きすぎて、カバンにはいれない。] 學習者想當然地以為“放不進”應(yīng)該用他動詞的可能形。甚至是學習日語3年的同學也大多做錯了這一道題。日語里有一種表達叫做“結(jié)果可能表達”,即主語想要實現(xiàn)某種狀態(tài)的變化而做出某種動作或行為,然后由于客觀的條件或原因,不能按照主語想的那樣得到這種變化或結(jié)果。被測問題三,就屬于“結(jié)果可能表達”。主語想要實現(xiàn)“把字典放進包里”這個狀態(tài)變化,而且也通過“放入”這個動作想要實現(xiàn)這一結(jié)果,卻由于“字典太大了”這個客觀條件的限制,使結(jié)果無法按照主語所想得以實現(xiàn)。這種“結(jié)果可能表達”,要用自動詞來表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習者選擇他動詞的可能性,是因為不了解這種表達。在目前市面上的教材當中,也鮮有介紹這個語法的。這也是今后教學當中應(yīng)該注意的問題。
綜上所述,在我們的教育當中關(guān)于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的概念大多數(shù)學生是在英語學習中首次接觸。在漢語中,大多數(shù)的動詞都是及物、不及物同形詞,很少有人刻意去記憶。這給中國的日語學習者學習日語當中的自、他動詞增加了不少困難,也產(chǎn)生了許多誤用。因此,日語教學中應(yīng)加大關(guān)注這些錯誤的用例并深入分析其形成的原因,為日語學習者規(guī)避此類錯誤以及完善日語教學積累有意義的經(jīng)驗。
參考文獻:
[1]望月八十吉.漢語語法札記[Z].杭州:北九州大學外國語學部紀要,1991.73,97~107.
[2]林靖宜.臺灣人日本語學習者による相対自他動詞の習得狀況[D].お茶の水女子大學大學院修士論文,2002.
[3]李萍.中國における日本語學習者の相対自他動詞の習得狀況―より効果的な指導法の摸索を目的としてー[Z].國學院大學紀要第46巻,2008.
[4]杉村泰.學習者話し言葉コーパスから見た中國語話者の自他動詞の誤用[C].中國語話者のための日本語教育研究會第11回研究會,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