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榮榮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開啟了改革新征程,也對新時期宣傳思想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4年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形勢決定任務,目標決定行動。宣傳思想工作只有與時俱進、發(fā)展完善,才能充分發(fā)揮其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重要作用,為全面深化改革保駕護航。
一、強化理論武裝,用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統(tǒng)領宣傳思想工作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是在我國改革開放新的重要關頭召開的重要會議。會議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對在新的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戰(zhàn)略部署,標志著我國改革開放事業(yè)邁入新的歷史階段。全會通過的《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深刻分析了我國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大原則,形成了改革理論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是開啟新一輪改革開放偉大征程的政治宣言,是指導新形勢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綱領性文件。作為黨的宣傳喉舌,宣傳部門要帶頭強化理論武裝,全面學習、深刻領會全會精神實質,把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項要求貫徹落實到宣傳思想工作的方方面面。
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主要體現(xiàn)在全會通過的《決定》上。學習領會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關鍵要認真研讀全會《決定》,深刻領會精神實質、掌握核心要義。筆者認為,在學習中,要做到“六個牢牢把握”:一是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二是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三是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著力推進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讓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四是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開關和目的,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五是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務,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牽引和帶動其他各領域的改革;六是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證,加強和改善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充分發(fā)揮黨總攬全局、協(xié)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要通過學習,真正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意圖領會好、精神研究透、方向把握準,使宣傳思想工作始終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保持高度一致。
二、緊跟形勢要求,以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推進新時期宣傳思想工作
宣傳思想工作是黨和國家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要求宣傳思想工作一定要站在全局和戰(zhàn)略的高度,正確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任務對宣傳思想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正確把握宣傳思想工作在改革的特殊時期所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以更深刻的認識、更開闊的思路、更有效的舉措,做好新時期宣傳思想工作。
(一)大力宣傳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全會結束時對貫徹落實全會精神提出明確要求,為我們全面準確領會全會精神、落實好全會部署提供了遵循。當前,全黨的首要政治任務是學習宣傳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宣傳部門應全面準確把握全會精神,把凝聚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正能量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職責,大力宣傳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和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切實把宣傳工作做實做活,努力凝聚改革共識,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努力形成人人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參與改革的良好輿論氛圍,從而為改革提供堅強有力的理論支持和思想保證。
(二)切實提高新形勢下的輿論引導能力。近年來,宣傳思想工作所面臨的形勢日益嚴峻。一方面,隨著互聯(lián)網等傳播新技術、新媒介的普及,傳媒的輿論格局發(fā)生了深刻變化,傳播主體日益多元化,傳播渠道逐步多樣化,傳播資源爆炸式地釋放;另一方面,在經濟社會快速轉型的過程中,利益主體愈發(fā)多元化,各種社會矛盾層出不窮,特別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勢下,必然會出現(xiàn)各種利益的沖突和博弈。這兩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很容易導致一些非主流輿論發(fā)酵催化,形成輿論熱點,干擾主流輿論。因此,宣傳思想工作要從實際出發(fā),加強主流媒體和新興媒體建設,整合都市類媒體等多種宣傳資源,創(chuàng)新宣傳手段和宣傳模式,著力構建集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于一體的輿論引導新格局,不斷提高輿論引導能力,為改革營造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
(三)加快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改革是推動文化繁榮發(fā)展的動力源泉。要按照《決定》中關于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的要求,抓緊研究制定新一輪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確立新目標、規(guī)劃路線圖、實施新舉措。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著眼群眾需求,以基層特別是社區(qū)和農村為重點,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統(tǒng)籌規(guī)劃、合理安排,建立健全現(xiàn)代文化市場體系,扎實推進文化產業(yè)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