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外
“爬升,繼續(xù)爬升。一起出來6人,而在爬往C1的途中,只剩下我和白水等4人,而我們4人也相互拉開了距離,一個個默默無語地踽踽獨(dú)行。大約爬到海拔5300米高度時,我已經(jīng)開始后悔。后悔什么呢?后悔我只吝嗇地給自己準(zhǔn)備了3根香煙——你能想象嗎?在5300米的雪峰上,眼望著腳下極度荒涼的可可西里,我沒有壯志凌云,沒有意氣風(fēng)發(fā),只哆嗦著從內(nèi)衣口袋摸出一根香煙,默默地點(diǎn)著,深深地吸進(jìn)肺里,然后輕輕吐出,樣子疏懶得像一只旱獺。據(jù)說,在可可西里,狼主要的食物就是旱獺……”
這是2008年10月我攀登玉珠峰后所寫游記中的一段。
事實上,當(dāng)時從格爾木出發(fā)到大本營,我背包里至少還有兩條黃金葉。我只是聽從領(lǐng)隊意見,離開大本營時“強(qiáng)迫”自己只帶了3根,因怕吸煙加劇高原反應(yīng),其余的都咬牙留在了山下。幸虧,那天同行的驢友白水多了個心眼,他早就預(yù)料到我會在雪峰C1熬不住,所以偷偷多帶了一包煙上山,才讓我倆熬過了沖頂前那焦慮的一晚。
無論如何都必須承認(rèn),這是吸煙人“最沒出息”的一種狀態(tài)。在海拔那么高的極寒之地,人本身就嚴(yán)重缺氧,并亟需保暖,我們卻還要輪番把頭伸出帳外噴云吐霧,大口大口地過煙癮……但這樣的經(jīng)歷之于我,并非一次兩次。至今記得,早在2005年7月我第一次登雪山,在四姑娘二峰峰頂,我同樣是沒有任何豪情壯志,而只是喘著粗氣,躺倒在山巔唯一一塊裸露的石頭上,貪婪地連吸了兩根煙。這張照片是我2012年10月3日成功登頂哈巴雪山后,正在山頂孤寂吸煙的鏡頭。
我煙癮大,而且認(rèn)牌子。這么多年,作為一個似乎比較專業(yè)的驢友,走南闖北、翻山越嶺,有的路線甚至冒著生命危險,但冠生園牌的壓縮餅干可能會少帶兩塊,而黃金葉香煙卻從來都備得足足的。每次出行前,都是先買好幾條打在背包里。
2009年,我自駕走新藏線并穿越塔克拉瑪干,一連走了29天,1.3萬余公里,不管是5000多米的高原,還是漫無邊際的大沙漠,我都是抽著黃金葉度過的。猶記得在美麗的希夏邦馬峰山腳下、佩枯錯湖畔,我遇到一個放牧的藏族青年。那么空曠的地方,突遇一個活人,我當(dāng)時除了給他遞煙,不知道該怎么表達(dá)友好。而讓我想不到的是,他雖然不會講漢話,但似乎認(rèn)識黃金葉。他當(dāng)時很興奮,從我手里要過煙盒,并用手指著煙標(biāo)上的那片葉子,磕磕巴巴地說著什么,那意思明顯是在說他曾經(jīng)吸過這種煙……
為什么我會如此青睞黃金葉?這恐怕跟我小時候給長輩買煙,總被指定要買金葉兒牌的有關(guān)——在20世紀(jì)七八十年代,國營商店是不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香煙的。相反,很多孩子都是在給家里打醬油、打醋以及給長輩買煙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記得當(dāng)時所有的香煙都沒有過濾嘴,一包簡裝“金葉兒”三毛一分錢,大人給我三毛五甚至四毛錢買煙,找回的零錢攢起來,時間長了就是一筆“巨款”,不僅可以買糖,還可以買黃桃罐頭吃……也許正是這種童年的甜蜜記憶,讓我這么多年來獨(dú)鐘黃金葉。
直到今天,我縱然已經(jīng)戒煙,但每次去西部那些鳥不拉屎的荒山僻壤旅行、登山,依然會帶上幾包黃金葉——自己不吸,卻可以送給向?qū)Щ虍?dāng)?shù)乩相l(xiāng),也算是地方特產(chǎn)性的一份見面禮吧!(編輯/雨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