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乾榮
很多文明國家公民赴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參訪,統(tǒng)統(tǒng)免簽。咱們呢,慘兮兮,只區(qū)區(qū)二十多個欠發(fā)達蕞爾小邦寬容放行——這有外國人,尤其是西洋人的偏見因素,但還有個原因,或許跟咱們國民文明程度低下不無關系。國家旅游局曾公布一個“國人出境游十大陋習”,什么“隨處吐痰丟垃圾,無視禁煙標識,加塞兒,大聲喧嘩,剔牙,說臟話,涉足色情場所,多拿自助餐”等等,意思是叫大家出國之時“注意”。陋習,也可謂“不文明”,約等于“野蠻”。旅游局口下留情,沒用“野蠻”這個刺耳的詞。但我仍想起魯迅先生對于野蠻人的評價,即“精神上缺少一樣機件”。
這個“機件”,乃是一種“覺悟”。五色令無知者目盲,五聲令無知者耳聾。聲色亂性,目盲耳聾,不知所向,茫茫然也,才會叫人呈現(xiàn)野蠻模樣。比如旅游,說到底是游文化,游風情,游健康,游心得。一些出國旅游者,只是荷包里有了幾個錢便趕時髦,名曰旅游,實則炫富,湊熱鬧——戴清一色的遮陽帽,尾隨一個打小旗的一通亂跑,起床,吃飯,出發(fā),坐車,看景點,拍照,再吃飯,趕路,回賓館,睡覺……匆匆忙忙,瞎打誤撞,熙熙攘攘,累個半死,一天“旅游”便告完結,第二天如法炮制?;貒闯稣掌?,連鏡頭里是巴黎圣母院還是科隆大教堂都辨不清。物隨心轉,境由心造,懵里懵懂,能游出什么子丑寅卯來?糊涂游,倒也罷了,問題是如上所述,還特野蠻,叫文明國度之人側目,怨恨,無法忍受,不歡迎。旅游局坐不住了,出臺“十誡”警告大家,“切勿把人丟在國外”!
人之行徑,源于思想養(yǎng)成——有什么樣的修養(yǎng),就呈現(xiàn)什么做派,佯裝是很難受的,且不會持久。比如咱們普遍認為沒啥大不了的“大聲喧嘩”吧,一個在國內會餐之時慣于喝到臉紅脖子粗,情不自禁暴喊“哥倆好啊,八匹馬呀”的人,讓他邁出國門便具有英國紳士范兒,循規(guī)蹈矩,坐有相,吃有態(tài),以標準優(yōu)雅的姿勢握刀捏叉,以溫文爾雅的神情慢聲細語,又講什么“女士優(yōu)先”……這,還不把他給急死,憋死?再說他想:老子花了銀子,是找痛快、找自由的,不是添堵受刑來了,憑什么束縛我?沒門!至于會不會把當?shù)乜腿藝樀眯奶鴷灢?,則不關他的事,也賴那幫高鼻凹眼的老外少見多怪,庸人自擾。
旅游局列舉國人在國外的不雅行為,意思是“教育國人文明出游,以塑造中國公民的良好國際形象”。其實“良好的國際形象”,只是“面子”;優(yōu)良的國民素質,才是“里子”。里子優(yōu),則面子在哪里都大放光彩;里子劣,裱糊出一副貌似優(yōu)質的面子,沒用。外國人在中國看到中國人的尊容是什么樣,他們在國外看到的中國人,就是什么德性。等人家都歡迎咱們,咱們國民被全球一百多個國家免簽之時,還用得著旅游局費神勞心?
魯迅在《隨感錄·三十八》一文里說:“民族根性造成之后,無論好壞,改變都是不容易的?!睉撌紫冉逃衿匠T鯓幼鲆粋€文明人,才是正理。比如一個人在國內到處寫“辦證”,并因此成土豪,沒人管,或者管不了,他燒包出國游,外國人不找他“辦證”,他趁人不注意在一古樹上刻下“王富貴到此一游”,這一點兒也不奇怪?!爸袊竦牧己脟H形象”,等他“出國”之時臨陣磨槍,是“塑造”不起來的。那“形象”之美,全靠平素一點一滴、一招一式去描繪,即是說,一個缺欠文明素養(yǎng)之人,哪怕他背熟了上述“十誡”,他出了國也不能立馬變成一個正人君子——他骨子里的陋習,自會泄露無遺……
【原載2014年1月5日《法制日報·茶樓》】
插圖/傷痕累累/畢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