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會巖
以“追憶紅色先驅,緬懷革命情誼”為主題的中共早期領導人專題學術研討會2014年3月28日在中共四大會址紀念館召開,本次研討會由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上海市中共黨史學會、復旦大學、中共上海市虹口區(qū)委宣傳部聯(lián)合主辦 。大會圍繞陳獨秀、瞿秋白、李立三、秦邦憲、張聞天等黨的早期領導人的研究現(xiàn)狀、研究成果進行了廣泛交流和深入討論。
陳獨秀是中國近代史和中共黨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是我們黨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唐寶林指出,陳獨秀敢說敢為、義無反顧的個性既決定了他是一個永遠的新青年,又注定了他是一個終身的反對派。永遠的新青年使他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旗手和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始人,終身的反對派又使他遭到各方政治勢力的排斥,最終見逐于政壇。
作為從熱血書生到一代革命先驅的典型代表,瞿秋白是我黨早期的領導人中公認的“才子”。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石源華認為瞿秋白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有兩大特色,一是把馬克思主義最新、最貼近中國革命的成果介紹給中國人民;二是通過翻譯簡明讀本、改譯、附加解釋、編寫通俗讀物等多種方式淺顯簡明地介紹馬克思主義。常州瞿秋白紀念館館長時立群提出,瞿秋白關于中國革命的正確思想理論為毛澤東思想提供了豐富的營養(yǎng),對毛澤東思想的形成有重大貢獻。
李立三的一生同中國工人運動聯(lián)系在一起。原李立三秘書、李立三研究會(籌)會長李思慎結合編寫的《李立三革命生涯紀事》回憶,李立三在主持黨中央工作期間,曾主動關心并過問過“左聯(lián)”工作;他對我黨的無線電通訊事業(yè)的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以及一度遭敵人破壞后的恢復重建等工作,都做出了重要貢獻。有學者指出,李立三對新中國前后工會的發(fā)展貢獻很大,包括工會的組織建設和工會立法工作;新中國成立后,李立三擔任中央人民政府勞動部部長達5年之久,初創(chuàng)了新中國勞動保護制度。
博古,又名秦邦憲,是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上最年輕的領導人。原瑞金黨史辦主任曹春榮認為,博古堅強的黨性以及民主的作風是遵義會議成功召開的條件之一;他旗幟鮮明地擁護毛澤東的正確路線,與張國燾分裂主義進行了堅決斗爭;他創(chuàng)辦黨的喉舌《解放日報》,培養(yǎng)了一支新型的新聞隊伍,成為黨的新聞事業(yè)的奠基人之一。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黨史人物研究會副秘書長趙永旭認為博古的主要貢獻一是翻譯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為干部學習提供讀本;二是創(chuàng)辦《解放日報》; 三是領導新華社,用統(tǒng)一口徑將“一切黨的政策”向全世界宣傳。
張聞天,儒雅謙遜、穩(wěn)重厚道,在事關中國革命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明知前方驟雨狂風,還總是站在真理這一邊。原江西省社會科學院首席專家、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特聘教授余伯流列舉了張聞天在中共中央主政的八大功績,并高度贊揚了張聞天堅守真理、從不爭權,委曲求全、豁達大度,身處逆境、心系國家的人格魅力。有學者概括了張聞天的四大功績:一是為成功召開遵義會議與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做出特殊歷史貢獻的重要領導人,二是為新中國經(jīng)濟建設方針提供基礎的設計師,三是廬山會議上深刻總結1958年錯誤教訓的理論家,四是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思想先驅。張聞天關于政治民主的思想直到今天仍然是一筆寶貴財富。
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學者也認識到,在目前黨的早期領導人研究中還存在著一些薄弱環(huán)節(jié),研究歷史要擺脫黨派斗爭的格局,突破傳統(tǒng)的枷鎖,才能有所突破。
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中共黨史專業(yè)博士生
責任編輯:周奕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