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泓霈
【熱點話題】人上人思維 望子成龍 功利教育
非要成為霍金那樣的名人偉人,才覺得有價值,否則,寧愿不去工作而當(dāng)流浪漢,這個做法很多人不太理解。但它背后有一種觀念,恐怕在很多家長中都有代表性——教育的目的就是出人頭地、博取功名、高人一等、光宗耀祖。有調(diào)查顯示,2011年,“望子成龍”已成為我國居民的九大生活動力之首。這就是根深蒂固的“人上人思維”。
一個健康的社會,教育價值觀該是多元的。鼓勵孩子上進當(dāng)然好,但如果投射太多“功名期待”,非要成龍、成鳳、當(dāng)大官、掙大錢才是成功,而將最本然的人格養(yǎng)成都忘掉了,就值得商榷了。一個社會中能成為金字塔塔尖者,畢竟少之又少。如果自我定位不切實際,不僅會給自己帶來苦惱,而且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傷害,就像今天狀元成為流浪漢一樣。
“人上人思維”很容易對孩子造成心理傷害。據(jù)報道,天津市對本市約160萬名青少年的調(diào)查顯示,各種心理問題及精神障礙的檢出率為13%至16%。因為追求功利而讓孩子成為“心理殘缺者”和“瘸腿發(fā)展者”,實非家長所愿吧。
因此,不妨多一些“人中人思維”。不能把功利化和當(dāng)大官、成名人作為教育孩子的唯一目標(biāo),注重培養(yǎng)孩子自食其力的勞動能力、快樂拼搏的職業(yè)性情,以及慈善博愛的公共品質(zhì),這是一種教育的平常心。就算孩子不能成龍,只要能憑借自我勞動,對社會做出積極貢獻,同樣是一種成才、成功。正如南科大校長朱清時所言,“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需要多種多樣的人才,既要有一流的科學(xué)家、教授、政治家等,又要有高素質(zhì)的工人、廚師、飛機駕駛員等高技能人才”。
“當(dāng)英雄路過的時候,總要有人坐在路邊鼓掌。我不想成為英雄,我想成為坐在路邊鼓掌的人”——這種淡定從容、實事求是、量體裁衣、寬松自然的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和“人中人思維”,正是我們社會所缺乏的。
(摘自《工人日報》
2014年2月13日)
【素材分析】功利性的教育很容易培養(yǎng)出心理或能力殘缺的學(xué)生。并非所有人都能成龍成鳳,追求做“人上人”難免會因理想與現(xiàn)實的落差而心生失落,甚至抑郁。合理制定目標(biāo)理想,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才能在人生中享受到真正的幸福與成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