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
[摘要]《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頒布實施十幾年來,在實踐上公民道德建設活動異彩紛呈,文明道德之花競相開放;在理論上多學科聯動,中國特色的公民道德建設理論體系正在形成。但無論在道德建設實踐中還是理論研究上都還有很多問題和不足,它需要黨和政府、各種社會組織和廣大民眾的廣泛參與,其中學術理論界應著重從三個方面做出努力:進一步加強相關理論研究,為公民道德建設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進一步加強實踐調研,增強推進公民道德建設的針對性;積極探索將道德建設制度化、法律化的途徑和機制。
[關鍵詞]《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 公民道德建設 道德建設制度化
[中圖分類號]B8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1539(2014)02-0024-04
2001年9月20日《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以下簡稱《綱要》)頒布實施,成為新世紀、新階段公民道德建設的綱領性文件。梳理《綱要》頒布實施以來公民道德建設在理論上的創(chuàng)新和實踐中的成就、經驗以及問題和不足,有助于推動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實踐向縱深發(fā)展,實現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的目標和任務。
一、《綱要》頒布以來公民道德建設和發(fā)展軌跡概述
(一)實踐上活動異彩紛呈,文明道德之花競相開放
《綱要》的頒布實施既是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需要,也進一步促進了公民道德建設實踐的發(fā)展?!毒V要》頒布以后,各地公民道德建設掀起一個高潮,各種活動異彩紛呈。其中代表性的主要有:以“講文明樹新風”為主題的創(chuàng)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zhèn)、文明行業(yè)活動廣泛開展;中國好人榜、感動中國人物評選、2007年開始的道德模范評選活動;公民道德論壇、公民道德建設宣傳日、公民道德建設月(每年9月為公民道德建設月);豐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志愿者服務等。設立了專門的組織和領導機構——中央文明委和各地文明辦;形成了多層次、多形式的宣傳教育體系,報紙、電視臺、網絡平臺等紛紛開辟專欄和專題,介紹宣傳凡人善舉和身邊的感動,引起廣大公民的共鳴,公民道德素質顯著提升。
(二)理論上多學科聯動,中國特色的公民道德建設體系正在形成
《綱要》頒布后學界圍繞“公民道德建設”進行了大量相關研究,通過對中國知網2001年1月至2013年9月之間的研究成果狀況進行檢索分析,可以為進一步貫徹實施《綱要》、推進公民道德建設提供借鑒。
第一,“公民道德建設”相關論文的分布及比率。對以“公民道德建設”為關鍵詞的學術論文進行綜合檢索,自2001年以來,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收錄篇數最多達到3367篇,占發(fā)表總數的56%;學術期刊庫論文數達到2041篇,占發(fā)表總數的34%;國際學術會、學術輯刊和博士論文總共18篇,其中,對其進行系統(tǒng)論述的博士學位論文僅有5篇,所占比率比較小。(具體比率見表1)
第二,“公民道德建設”相關論文年度發(fā)表篇數?!毒V要》是在2001年9月頒布的,到年底僅三個多月時間,相關研究論文成果已達145篇;到2002年達到了研究的頂峰,共有論文686篇;隨后的十余年間基本維持在每年500篇左右,2013年的統(tǒng)計數據僅到9月份,有345篇。
第三,“公民道德建設”相關論文學科分布比率。通過對2001年以來的數據進行分析,我們還可以看到各個學科都對“公民道德建設”進行了深入研究,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論文達到3383篇,占總論文數的56%,其他學科則相對較少,倫理學學科的論文僅有258篇,占4%;從哲學角度進行研究的更少,僅45篇,占1%。(論文在各學科分布比率參照表2)
第四,“公民道德建設”相關論文層次分布。從2001—2013年的“公民道德建設”相關論文的研究層次看,政策研究、基礎研究和行業(yè)指導類論文所占比例位列前三位,分別為56%、23%和8%,而大眾文化類的研究僅占2%,黨員教育和高等教育也只占到1%。(具體比率見表3)
二、《綱要》頒布以來公民道德建設和發(fā)展經驗總結
(一)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公民道德建設定位明確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以公民道德素質的現代化為基礎。對此,鄧小平、江澤民在毛澤東有關理論的基礎上,對公民道德素質的重要性、內涵、培育方法等進行了系統(tǒng)的探索,道德建設被視為治國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弘揚社會主義道德被定位為發(fā)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公民道德素質的提升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要求緊密聯系起來,把公民道德素質的提升作為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實現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沒有良好的道德規(guī)范,是無法實現社會和諧的”。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強調,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是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的重要工程。由此可見,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公民道德建設,將其視為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要工程。
(二)理論創(chuàng)新為先導,引領公民道德建設快速發(fā)展
《綱要》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關于公民道德建設的綱領性文件,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在繼承中華文化傳統(tǒng)基礎上形成的公民道德建設成果,標志著公民道德建設理論體系的初步形成。它指出公民道德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一項基礎性工程”,把公民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概括為“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為著力點”,并凝煉了“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yè)奉獻”20字公民道德基本規(guī)范,這是公民道德建設在實踐中的具體化、規(guī)范化、通俗化,有效地推動了公民道德建設。
(三)以豐富多彩的活動為載體,吸引廣大群眾共同參與
自《綱要》頒布以來,由各級文明辦牽頭組織,社區(qū)單位、廣大民眾廣泛參與的形式多樣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蓬勃開展,注重用活動促參與、彰顯道德帶來的民生福祉和文明氣象。如前面提到的以“講文明樹新風”為主題的創(chuàng)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zhèn)、文明行業(yè)、文明單位評選等活動,中國好人榜、感動中國人物、道德模范的評選活動,公民道德論壇、公民道德建設宣傳日等的設立,這些活動和措施不僅豐富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極大地提升了社會文明程度。
(四)道德楷模引領社會風尚,榜樣的示范作用顯現
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榜樣的引領示范作用,每一個時代都有我們學習的榜樣和楷模,他們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凝結和體現,從戰(zhàn)爭年代的張思德、董存瑞到和平建設時期的王進喜、雷鋒、焦裕祿等,再到改革開放以后的丁曉兵、孔繁森、袁隆平等,尤其是自2007年始評選的全國道德模范和各地推出的平民英雄,他們就是百姓中的一員,平凡人做著平凡的事,用自己微弱的光芒照耀著這個時代的上空,溫暖著我們的心靈。我們驚喜地看到,自《綱要》頒布以來,尤其是近幾年,我們的道德建設已經不再是“高大全”式的宣講,而是積累于平凡的生活里、普通人的腳步中。在公益理念、社區(qū)建設等不斷發(fā)展完善的背景下,道德建設進入一個全新的發(fā)展階段,我們注重發(fā)掘凡人善舉,通過評選表彰,樹立一批來自基層、來自群眾的道德模范,用他們的先進感人事跡感召群眾,有利于把社會主義道德觀念傳播到千家萬戶,在全社會樹立起鮮明正確的價值導向。
(五)志愿服務集聚社會正能量,奉獻精神閃耀中華大地
十幾年來,在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的統(tǒng)籌協(xié)調和組織推動下,各地各部門緊密結合實際需要,從人民群眾的愿望出發(fā),精心設計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志愿服務活動。國家重大活動中的志愿服務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如在北京奧運會、殘奧會期間,上海世博會上,廣州亞運會、亞殘運會期間等。在大災大難面前,來自民間、集中爆發(fā)的志愿精神同樣詮釋了民族精神新的時代內涵。汶川特大地震發(fā)生后,超過20萬名志愿者第一時間到災區(qū)幫助抗震救災;玉樹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發(fā)生后不到一天,志愿者就成為救援大軍中的重要力量……不僅在重大活動和大災大難面前如此,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講文明樹新風”志愿服務、關愛空巢老人志愿服務、敬老愛老志愿服務、西部文化建設志愿服務等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也在全國蓬勃開展。
三、進一步推動公民道德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正確看待和評估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現狀
盡管我們的公民道德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我國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社會轉型期,人們的道德觀念也呈現出復雜多變的特征,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問題在道德領域以不同的道德失范形式表現出來,給人們造成很多困惑和不解,許多人甚至感嘆世風日下、人情冷漠、世態(tài)炎涼。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被人們無限放大,部分人、部分地區(qū)極力推崇拜金主義,凡事講條件、講金錢,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變成了赤裸裸的金錢關系、利益關系,在社會上造成了極壞的影響;誠信缺失、坑蒙拐騙、制假販假這些字眼也在不斷地沖擊著人們的眼球,刺激著人們的神經;假文憑、偽大師、空政績滿天飛,人們的理性信念缺失,價值觀迷茫,國家倫理認同度降低,這樣的社會急需重塑道德價值,重新建立公眾的道德信心。這些問題不容忽視,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因此,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
(二)進一步推動公民道德建設和發(fā)展的幾點建議
推進我國公民道德建設是一項長期艱巨的系統(tǒng)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黨和政府、各種社會組織和廣大民眾的廣泛參與,其中學術理論界應著重從以下三個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進一步加強相關理論研究,為公民道德建設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通過對《綱要》頒布以來學術界的相關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存在以下問題和不足。首先,自《綱要》頒布之后,每年有五百篇左右的相關研究論文,其數量比較多,然而相關論文主要集中在報紙和期刊中,對《綱要》進行再解釋、再說明的文章占比例較高。博士論文等專門性研究成果相對較少,也就是說缺少對《綱要》的系統(tǒng)化研究。其次,對“公民道德建設”研究的學科主要分布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倫理學、哲學等學科的研究比較少,從西方德性倫理與中國傳統(tǒng)倫理角度進行研究的文章更少,這說明公民道德的基本概念和基礎理論的相關研究還需要加強。最后,在“公民道德建設”相關論文的研究層次上,大部分是社科類政策研究,《綱要》與大眾教育、高等教育以及黨的建設和黨員教育相結合的研究比較少,政府對相關領域課題投入比率也比較低。因此,應加強相關理論研究,為公民道德建設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
第二,進一步加強實踐調研,增強推進公民道德建設的針對性?!毒V要》只是道德建設的一個指導性文件,要想具體落實實施必須有前期調查論證。但是現有研究中跨學科采用統(tǒng)計學方法進行研究的成果幾乎沒有,“公民道德”現狀的研究缺少真實準確的數據支持,致使提出的公民道德建設的途徑和方法脫離現實,缺少可操作性。因此,只有針對我國公民道德現狀進行研究,尤其是分行業(yè)、領域、地區(qū)進行相應的調查,運用統(tǒng)計學方法對道德現狀進行定量分析,在掌握基礎性數據的基礎上才能準確地分析公民道德的現狀,制定出提高公民道德水平的切實可行的方案。
第三,積極探索將道德建設制度化、法律化的途徑和機制。從對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現狀的考察可知,我國公民道德建設還存在兩個誤區(qū):一是過度依賴道德建設主體的自律,二是依賴于運動式或者重大事件的推動,由此造成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實踐中的規(guī)劃性不強,社會保障機制缺乏,制度建設尚待加強和提升。因而,必須為公民道德建設提供法律支持、制度建設和政策保障?!毒V要》的頒布實施只是制度化的一次嘗試,但顯然其約束力并不強。在現時的社會條件下,我們需要探討將某些道德要求法律化、制度化的途徑和機制。這既可以及時高效地解決嚴重的社會道德問題,也可以將某些社會道德問題扼制在萌芽狀態(tài),進而不斷培養(yǎng)人們的道德習慣,提升人們的道德境界,將酒駕入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責任編輯:楊義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