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琴 唐水芳
摘要:如今甘薯越來越受都市人的青睞,種甘薯成為了奔小康致富的一條路徑。在電白縣甘薯種植面積僅次于水稻而排在第二位,是南方薯區(qū)面積總和總產均最大的產區(qū)之一,由于電白縣地處嶺南地區(qū),屬溫帶海洋氣候,常年多雨,給甘薯生長帶來了較大的影響,經常發(fā)生澇災,針對這一情況,筆者跟據多年生產經驗,提出如下建議。
關鍵詞:甘薯;救災復產;技術要點
中圖分類號:S5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08-75-1
1 科學合理的判定確定甘薯受災所處生長期
按照甘薯生長發(fā)育階段,可將其結薯期分為,分枝結薯期、莖葉盛長與薯塊膨大期、薯塊迅速膨大與莖葉漸衰期三個階段。分枝結薯期是指根系基本形成至莖葉有一定數量、有效薯數基本穩(wěn)定為止,約需時30天(21~50天),莖葉盛長與薯塊膨大期是指從封壟開始至生長最盛,葉面積指數達到最大,塊根逐漸膨大。約需時40~50天(51~-90天)薯塊迅速膨大與莖葉漸衰期是指(指栽植90天以后)莖葉緩慢生長至停滯生長,葉色由濃綠變成淡黃,薯塊迅速膨大,需時30天以上。
2 明確甘薯各生長時期的管理要點
發(fā)根返青期:以補苗、保濕防積水和酌情補施苗肥(N、K的20%)的管理為主;分枝結薯期:前期保濕、后期酌情灌“跑馬水”、培土施肥(N、K的60%以上)控蔓促分枝;莖葉盛長與薯塊膨大期防止水分過多(澇排漬水、旱灌跑馬水),平衡生長、防治害蟲;薯塊迅速膨大與莖葉漸衰期;收獲前20~30天一般不灌水,防止早衰(長勢較弱施少量氮肥)。
3 估算所在地區(qū)種植甘薯的安全生長時間
受季節(jié)和品種的影響甘薯獲得正常產量所需的時間也有所差異。一般來說:夏秋薯一般需要110~130天左右,冬薯比夏秋薯增加10~20天時間。大部分品種需要110天以上,少數品種100天可收獲到合理的產量。在受災后根據品種特性與產品類型確定是否復種。
4 實時采取相應的救災復產措施
4.1 受災田塊管理
及時排除積水,降低損害;科學施用葉面肥料,增加機體抗性;防?。ㄌ貏e是細菌性病害,包括薯瘟病和莖腐病);繁殖健康種苗。
4.2 復種所需種苗的繁殖或調入
從受災田塊繁殖出健康種苗(防病);外地調入種苗、 注意防止帶入外來病害(種苗消毒)。
5 重視主要病害和蟲害的防治
電白縣甘薯主要病害有薯瘟病、莖腐病。主要害蟲為甘薯小象甲、斜紋夜蛾。
5.1 薯瘟病
又稱甘薯細菌性枯萎病,俗稱爛頭、發(fā)瘟、失苗或硬尸薯,屬毀滅性的細菌性病害,為國內植物檢疫對象。發(fā)病田產量損失20%~30%,重病田達70%~80%。主要癥狀:地上莖若無不定根時經烈日照射即呈現萎蔫,維管束最初黃色,繼而變褐色,若剖視病薯塊橫切面,可看到維管束組織成一小淡黃色或褐色斑點,并有刺鼻臭辣味,不易煮熟;發(fā)病條件及傳播途徑:高溫高濕27℃~35℃和濕度80%以上危害最重。6~9月為發(fā)病盛期。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的粘質土壤發(fā)病重。連作產量下降,發(fā)病逐年加重。主要通過薯塊和薯苗、土壤、水流、肥料傳播。防治措施:加強檢疫嚴格控制病區(qū)種苗、種薯外調;抗病品種,繁育無病種苗,最好水旱輪作,避免與茄科作物輪作,及時拔除初發(fā)中心病株,防治蟲害等。72%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濕性粉劑5000~7000倍液浸泡種薯或者發(fā)病初期噴霧。
5.2 莖腐病
該病害發(fā)病速度快且蔓延迅速。主要癥狀:薯塊發(fā)病后,表皮灰色、無光澤,薯肉灰白色,后又轉為深褐色,呈粉質狀,后期整個薯塊干腐、僵化,表皮容易翹起,露出炭黑色薯肉,病薯質輕,表皮下密生黑色小菌核,鏡檢可見。防治措施:嚴格實行檢疫 輪作;高剪苗種植;防止田間積水;科學施肥;防治蟲害;挖除病株等。用72%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濕性粉劑5000~7000倍液浸泡種薯和薯苗。
5.3 甘薯小象甲蟲蛹
在電白縣薯區(qū),引起的損失約為5%~20%,嚴重達30%~50%,個別田塊可高達80%以上。雌蟲將薯塊或莖蔓的皮層咬一小孔,在小孔中產卵。幼蟲孵化后,蛀食薯塊和藤頭,多蛀成一條彎曲的隧道。在受害薯內潛道中殘存成蟲、幼蟲和蛹及排泄物散出臭味,無法食用,損失巨大。是目前甘薯生產中最急需解決的問題。發(fā)生規(guī)律:廣東無越冬現象,發(fā)生5~7代,世代重疊。干旱炎熱是該蟲猖獗的主要因子。電白7~10月較嚴重。土壤龜裂、薯塊裸露對成蟲取食、產卵有利,易釀成猖獗為害。
嚴格檢疫、防止擴散。農業(yè)防治:甘薯收獲后,清除有蟲薯塊、莖蔓、薯拐等,集中深埋或燒毀;實行輪作,有條件地區(qū)盡量實行水旱輪作;高培土或及時培土,防止薯塊裸露,注意選用受害輕的品種和地塊;生物防治:性誘劑、白僵菌;化學防治:阿維菌素、二嗪磷、丁硫克百威、毒死蜱、殺螟松、辛硫磷、樂果;毒餌誘殺。
5.4 斜紋夜蛾
斜紋夜蛾是一種雜食性害蟲,以食甘薯葉為主,嚴重時也咬嫩莖、葉柄等,對甘薯植株的正常生長影響很大。
防治:大爆發(fā)的7、8、9月份,利用殺蟲燈誘殺成蟲,人工摘除卵塊和帶集中幼蟲的葉片;化學防治:防治鱗翅目昆蟲的農藥都可以,市面上較多(敵百蟲、樂果、辛硫磷、樂斯本等),要注意輪換使用化學藥劑。
作者簡介:王秀琴,電白縣農業(yè)局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研究方向:農業(yè)技術推廣;唐水芳,電白縣霞洞鎮(zhèn)農業(yè)技術推廣站,研究方向:農業(yè)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