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明末戰(zhàn)亂中河南社會權力結構的演變

      2014-06-27 20:42劉森
      中州學刊 2014年4期

      劉森

      摘 要:明代后期,河南歸德府文化發(fā)達、科舉昌盛、縉紳望族勢力在當地占據支配地位。明清鼎革之際,這一社會權力結構發(fā)生了重大變化。明末戰(zhàn)亂中,社會各階層紛紛反抗以士紳與世家大族為主的支配體系,由此展開了一場情節(jié)極其復雜的動亂圖景。明末戰(zhàn)亂后,歸德府的世家大族逐漸走向衰落,士紳階層與世家大族的支配體系開始瓦解,地方社會處于新舊交替的轉變過程。清代以來歸德府的世家大族支配體系不斷解體,但又未能形成類似于華南地區(qū)的地方自治機制,難以維持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最終導致了近代以來的各種社會動亂。

      關鍵詞:歸德府;明末;社會權力結構

      中圖分類號:K2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14)04-0129-04

      關于明末戰(zhàn)亂,以往學界大多從政治史或軍事史的角度進行研究,較少從社會史的角度將明末戰(zhàn)亂放在特定的時空框架內討論。本文擬將明末戰(zhàn)亂放在區(qū)域社會中來探討其社會權力結構的變化。為了更加細致地說明河南社會權力結構的微妙變化,本文試圖以河南歸德府①為中心,結合家譜、方志等文獻資料,對明末戰(zhàn)亂中歸德府的地域支配體系進行考察,進而探討明末動亂與河南社會權力結構演變的內在聯(lián)系。之所以選擇歸德府,是因為歸德府被稱為“南北咽喉”,是明末戰(zhàn)亂中明朝官軍、李自成起義軍和清軍爭奪的主要戰(zhàn)場。因而,研究這個地區(qū)權力結構的演變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

      一、明后期世家大族的地域支配與社會矛盾

      明后期歸德府文化發(fā)達、教育昌盛,進士人數在河南省名列前茅,“蓋中州士風之厚,以歸郡為最”②。這為歸德府士紳階層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條件。清初商丘文人賈開宗曾寫道:“憶在前朝神宗日,四海銷兵正晏息。子孫休養(yǎng)三百年,世家綿衍饒物力?!雹矍宄躅≈堇韺W家湯斌也曾言:“前代吾州盛時,世家耆碩,縹緗充棟,操觚之士,比屋而居?!雹軓那宄跷娜说幕貞浿?,我們完全可以想象明后期商丘、睢州等地顯族累居、世家大族占據地區(qū)支配權的情形。時至今日,商丘地區(qū)還盛傳著“滿朝文武半江西,小小歸德四尚書”以及“商丘八大家”——“沈、宋、侯,葉、余、劉,高、楊二家在后頭”的民諺。

      明朝末年,縉紳望族的支配地位逐漸演化為鄉(xiāng)宦豪強勢力囂張、橫行鄉(xiāng)里的局面,河南“四大兇”就是明顯的例子。河南“四大兇”指的是四大鄉(xiāng)宦,即睢州褚太初、寧陵苗思順、虞城范良彥和南陽曹某。在“四大兇”之中,僅歸德府就占其三,足見明末歸德府的鄉(xiāng)宦豪強勢力的強大。

      河南“四大兇”占有的土地尤其之多,如鄭廉在《豫變紀略》中所云:“是時,中州鼎盛,縉紳之家率以田廬仆從相雄長,田之多者千余頃,即少亦不下五七百頃。就四家論,曹褚為上,苗范次之?!雹萃恋氐母叨燃幸馕吨嗟霓r民走向破產,大批小農不得不棄家流徙、賣田完稅,淪為佃戶、雇工、奴仆或無業(yè)游民。明末寧陵鄉(xiāng)宦苗思順在《半舫齋遺草》寫道:“除卻王莊并勢產,尋常百姓已無多?!雹抻捎跉w德小農占有的田地大幅度減少,世家大族與一般小農的矛盾越來越突出。

      不僅如此,縉紳地主與世家大族的強大還是以犧牲庶民地主的利益為代價的。為了占有更多的土地,鄉(xiāng)宦望族往往侵奪庶民地主的土地和財產。據方志記載:崇禎年間,豪貴橫恣,民家小資畜及美田宅,多公然白奪之。孫瑾,本是考城(民權)弱族,頗富田產。睢州世家竊窺之,一日命強仆數十人,皆兇兇然逼立投狀,“索資數十貫未即已前此奪不遂,坐主以死者往往皆是”。⑦明末睢州的世家大族竟然公開搶奪庶民地主的財產,這無疑加劇了縉紳地主與庶民地主之間的矛盾。

      明末歸德府的鄉(xiāng)宦豪強不僅占有大量土地,還肆無忌憚,多行不法之事。據《豫變紀略》載:“(河南四大鄉(xiāng)宦)各畜健仆數千人,橫行州府,嬉戲之間恒殺人,其平居奪人田宅,掠人婦女,不可勝數,小民不敢一言,有司明知亦不敢一問也?!雹嗫梢?,明末歸德府的鄉(xiāng)宦勢力幾乎凌駕于官府權力之上,地方政權根本無法約束鄉(xiāng)宦巨室,更有甚者,為了爭奪地方資源,鄉(xiāng)宦與鄉(xiāng)宦之間沖突不斷,他們經常不惜兵刃相見,有的還釀成大案。如睢州鄉(xiāng)宦褚太初曾率家童數千人,火焚朱家莊,燒死居民無數,⑨這種不法行為充分說明明末歸德府鄉(xiāng)宦的囂張。

      總之,隨著鄉(xiāng)宦巨室勢力膨脹,鄉(xiāng)宦望族與自耕小農、庶民地主、地方官員的矛盾日趨尖銳,再加上崇禎年間歸德府的水旱災害接連不斷,“自崇禎改元,竟無樂歲,旱蝗相繼,災異頻仍”⑩。明末歸德府地區(qū)的社會危機非常嚴重。在此背景下,社會局勢逐漸向兩個方向演變:一是鄉(xiāng)宦豪強越來越肆無忌憚,地方政權幾乎不能約束鄉(xiāng)宦巨族;二是很多里甲民戶逐漸脫離國家控制,淪為“賊寇”。明末歸德府的各類社會矛盾不斷激化,在明末戰(zhàn)亂中最終演變成為“流土交訌”的動蕩局面。

      二、明末戰(zhàn)亂與統(tǒng)治危機

      歸德為齊楚交沖,江淮屏蔽,自然成為李自成農民軍奪取中原的必經之路,“梁宋值寇盜之衢,宋(歸德)備其虐”B11。李自成曾兩次攻打歸德府,一次是在崇禎八年(1635),一次是在崇禎十五年,李自成農民軍的介入使歸德府的社會局勢更加混亂。

      首先,李自成農民軍的進入為歸德小農的反抗提供了機會,大量饑民、難民紛紛加入農民軍。如湯斌所言:“中州大亂,李自成擁眾數十萬,縱橫開(封)、歸(德)間,兼頻年荒旱,饑民相率從賊?!盉12其次,“土賊“的大量出現(xiàn)成為明末歸德府動亂的一個重要特征。與農民軍不同,本地盜賊被稱為“土賊”或“土寇”。鄭廉在《豫變紀略》中記載:“自永城以至靈閿,自宛洛以至黃河,方萬里之內皆土賊,大者數萬,小者數千,棲山結砦,日事焚掠,此土賊之大略也。”B13

      很多“土賊”、“土寇”往往結寨建堡,雄踞四野,形成稱霸一方的割據勢力。如夏邑土寇黃老山“聚眾數萬,所至焚殺孤人之子,寡人之妻。遂四境盡付草莽,百里絕人跡焉”B14。1642年,夏邑“境內土寇日縱橫邑中,四野田畝,必先納款于賊,始敢耕種”B15。可見,這些“土賊”、“土寇”的勢力非常之大,他們一般都是具有一定經濟實力的庶民地主,即土豪勢力。如光緒《鹿邑縣志》載:“(崇禎十五年)土豪筑寨以居,競為不法,至于馳逐平民,私自部曲,恣意殺戮?!盉16農民軍與“土寇”并起是明末歸德府戰(zhàn)亂最明顯的特征。崇禎末年任兵部尚書的張縉彥講道:“臣鄉(xiāng)河南比年以來,無歲不荒,無處不寇,然未有全省決裂,流土交訌,如今日之甚者也?!盉17endprint

      在這樣的亂局中,鄉(xiāng)宦望族家中的奴仆也加入到社會動亂之中,沖破社會秩序,演變成為大規(guī)模的奴變。開門納賊的現(xiàn)象在歸德府屢見不鮮,歸德府周邊地區(qū)也發(fā)生了奴變運動。根據康熙《鄭州志》記載:“哨聚萑符,各霸一方。環(huán)我鄭而互相雄長者數十家”,“其人大抵皆奴隸棍徒,絕無禮體,不耕不織,惟事劫殺”,“間有貴家大族,計無復之,有事以金帛者,不得免;有從其要盟者,不得免;有奴坐于上,主歌于下,百般奉承欲得其歡心者,亦卒不得免?!盉18面對紛起的社會亂局,一直以來受鄉(xiāng)宦巨族壓抑的中下層士紳也開始反對鄉(xiāng)宦巨族。與權力勾結、充分享有特權的鄉(xiāng)宦巨族相比,中下層士紳只占有小規(guī)模的土地,而且升官幾乎無望,前景一片黯淡,有時還會遭到鄉(xiāng)宦巨族的壓迫。因而,在明末戰(zhàn)亂中,“諸生與難者最眾,其錚錚然罵賊而死者,不多見也”,很多生員加入到“盜賊”的隊伍之中,永城鄉(xiāng)宦練國事將這一現(xiàn)象稱之為“諸生之謀大逆”B19?!爸T生之謀大逆”現(xiàn)象,一方面說明中下層士紳卷入明末戰(zhàn)亂之中,甚至領導民眾叛亂,成為動搖社會秩序的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另一方面說明中下層士紳日趨活躍,伺機采取各種辦法以改變生存現(xiàn)狀。在歸德府,中下層士紳有時通過“哭廟”的社會性行為對抗地方官員,有時又周旋于各種勢力之間,向社會各階層顯示自己的力量。

      “哭廟”是明末流行于諸生之間的一種社會性行為,其目的主要在于吸引社會大眾的注意,抗議社會的不公。B20由于歸德的縉紳豪右勢力很大,胥吏往往與地方豪右糾結在一起,這些以豪右為窟穴的胥吏便不把中下層士紳放在眼里,有時竟然毆打諸生,中下層士紳遂通過“哭廟”以示抗議。B21另外,諸生還周旋于各種勢力之間,向社會各階層顯示自己的力量。如睢州許總兵(許定國)與寧陵劉典史發(fā)生矛盾,“睢寧遂為敵國”。睢州和寧陵的兩位諸生便以縱橫自許,試圖說服許定國,使睢州寧陵和好,不再稱兵,卻因許定國無意和好,而最終遇禍。B22

      其實,無論是“諸生之謀大逆”,還是諸生“哭廟”,或“以縱橫自許”,都清楚地反映出明末歸德府的中下層士紳對原有統(tǒng)治體制的強烈不滿,在明末戰(zhàn)亂中,這些中下層士紳會伺機采取各種辦法力圖改變這種局面。

      隨著明末鄉(xiāng)宦勢力的惡性膨脹,鄉(xiāng)宦與國家之間的沖突也逐漸升級。崇禎十三年,河南巡按御史高明衡上疏河南四大鄉(xiāng)宦“居鄉(xiāng)極惡,宜急剪除,以消隱患”B23。在明政府的打擊下,睢州褚太初、寧陵苗思順、虞城范良彥三大鄉(xiāng)宦或被論斬、或被殺害、或出獄而死。B24官員與強大的士紳階層與世家大族所起的沖突,即“所謂官矜相仇者也”B25,明代末年,“官衿儼如敵國矣”B26。《豫變紀略》中就有很多關于“官矜相仇”的記載,如商丘鄉(xiāng)宦宋權與知縣梁以樟的沖突、商丘鄉(xiāng)宦侯洵與總兵許定國的沖突。宋權和侯洵都是商丘縣的知名鄉(xiāng)宦,他們所在家族都是地方社會上的縉紳望族。在維護地方秩序的過程中,他們不可能完全受制于地方官員,“官衿相讎”在某種程度上體現(xiàn)了地方社會權力與國家政治權力之間的矛盾。

      另外,日本學者佐藤文俊在《關于明末河南永城縣劉超之亂》一文中指出,面對日益擴大的“土賊”勢力,歸德府永城縣的士紳與士紳及士紳與官員之間充滿了矛盾,在對待“土賊”的態(tài)度上并沒有達成一致。本文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這種認同危機必然導致士紳與士紳之間及士紳與官員之間的矛盾沖突不斷升級,加劇了統(tǒng)治階層的內部分化,最終導致士紳與世家大族支配體系的結構性危機。

      總之,由于明末歸德府的鄉(xiāng)宦豪強勢力過于強大,導致鄉(xiāng)宦與貧民饑民、鄉(xiāng)宦與庶民地主、鄉(xiāng)宦與奴仆、鄉(xiāng)宦與中下層士紳、鄉(xiāng)宦與官方等各種社會沖突日益尖銳。社會各階層紛紛加入明末戰(zhàn)亂之中,反抗以士紳與世家大族為主導的地域支配體系,由此展開了一場情節(jié)極其復雜的社會動亂。這一切都使原本動蕩不安的社會局面更加錯綜復雜,以致地方社會處于“失控”狀態(tài),士紳階層的地域支配體系受到了嚴重沖擊。所以,明末動亂不僅僅體現(xiàn)了明末的階級壓迫與階級對抗,更重要的是體現(xiàn)了鄉(xiāng)宦巨族與社會各階層的矛盾以及士紳階層與世家大族支配體系的動搖。

      三、壬午之后世家大族的衰落

      崇禎十五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攻破歸德府城。清初文人田蘭芳在文集中寫道:“崇禎壬午之亂,大河以南千里無堅城,而吾郡罹禍為尤慘,衣冠兵民同日而燼,無分玉石焉?!盉27睢州在壬午前后更有天壤之別,如清初文人趙振元所云:“念前此五十年”(睢州)“甲于諸郡一時,文人炳蔚,領袖當代。年來城破,春深草長獸肥,即膏腴良田棄而不有者數數?!盉28可見,壬午之變給歸德的世家大族和士紳階層都帶來了重創(chuàng)。

      壬午之后,歸德的社會沖突與斗爭并沒有隨之退潮。崇禎十七年,隨著大順政權的成立,歸德政權也由農民軍委派官員接任,但豫東一帶有不少大順政權的官員是由奴仆出身的人擔任的。如魏某,原是夏邑彭氏僮仆,后被大順政權授官,管刑名。又如劉馨,陳州府扶溝縣人,原為司寇劉澤深的家奴,后盜取宦囊,賄賂西平縣盜賊劉洪起,授官,管扶溝事。B29不過,從整體上看,擔任歸德府官員的人多為中下層士紳。當時歸德府署一州八縣并管河通判,一時上任十來人,“諸偽官皆前日士人也”B30。日本學者山根幸夫認為,生員之所以敢擔任“偽官”,是因為應試及第成為舉人進士后做官也全無可能,而這是唯一能夠滿足其做官志向的機會。在平時受上層紳士壓抑的生員來看,要想消除其積郁的不滿,只有當上農民軍政權的官員才有可能。B31

      在大順政權執(zhí)掌地方政權時期,歸德府的衣冠之族又遭到一次重創(chuàng)。大順政權在崇禎十六年之前提出的綱領,主要有兩條:一為打倒縉紳權貴集團以救民于水火,一為三年免征賦稅。大順政權定鼎長安后的“追贓比餉”政策就是這兩條綱領的實踐。B32歸德府的情況即是如此,據《豫變紀略》載,崇禎十七年四月,大順政權派往豫東六縣的縣令到任,“下車即追比助餉,凡有身家,莫不破碎,衣冠之族,騷然不得安生,甚則具五刑而死者比比也”B33。如《扶溝縣志》載:“(偽官劉馨)厚集奸尻廣布腹心,拷笞大族,魚肉平民,為張篤祜所逐。”B34往日趾高氣揚的鄉(xiāng)宦士紳不得不聽從這些大順政權官員的指揮,根據《豫變紀略》記載:魏某“坐都察院堂比助餉,凡諸經其衙門者,無論貴賤,生與死特視其偶然之喜怒耳”。當時很多地方鄉(xiāng)宦皆聽其指揮,“曰三十萬則三十萬,曰二十萬則二十萬,惟命是從,不敢少違,違則夾桚箍烙,立登鬼錄”。B35endprint

      經歷了長期的明末戰(zhàn)亂,歸德府的很多世家大族呈現(xiàn)出衰敗的趨勢,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商丘八大家。清初商丘文人劉榛在論述商丘沈氏與劉氏的異同點時寫道:“顧鼎改以來,中落不振,兩家同焉?!盉36明清鼎革之際,沈氏族人的園子已三易其主,由沈氏到鄭氏又到宋氏。B37同為商丘八大家的侯氏家族也日趨衰落,“侯氏舊為書香家,鄉(xiāng)邦所共知也,近已式微”B38。商丘葉氏家族也無法回到明代的繁盛景象,葉廷桂的玄孫葉丕蒲曾曰:“吾家自司馬公(葉廷桂)特起,金吾公善繼,諸祖公守之,伯叔父承之,于今已百余年矣?!盉39從“特起”、“善繼”、“守之”、“承之”等字眼即可看出清代的世家大族頂多是在明代的基礎上維持其產業(yè),很難再拓展其家業(yè)。在商丘八大家中,大部分家族逐漸走向了衰落。

      除了商丘八大家,其他很多世家大族也逐漸衰落了。在各類地方文獻中,關于世家大族衰落的記載俯拾即是?,F(xiàn)略舉數例:睢州趙氏“世為睢州望族”,“門弟通顯”,明末,“睢城遭寇變,繼以河徙,居地付洪波,家計蕭疏,擔石弗盈”。崇禎十六年之后,睢州趙氏“避亂初歸”,由于沒有房屋,只好“僑寓鄉(xiāng)鄰”。B40田蘭芳在《逸德軒遺稿》中曾追憶其家庭在明末戰(zhàn)亂中的變故,“余家遭亂”,“田廬復為黃流所沒,奴婢逃散,四堵如洗”。B41柘城王氏在“易代以后,家道漸弛”B42。

      當然,清初歸德府的士紳階層重返家園后,曾試圖卷土重來。在清初的社會重建過程中,歸德府的世家大族也確實一度有所復興,但是不可能象明代那樣占據地域支配地位,而是處于一種新舊交替的轉變過程。特別是在雍正年間,河南巡撫田文鏡采取了“攤丁入畝”、“抑制紳權”的社會改革,進一步剝奪了世家大族的各種特權,徹底摧毀了士紳階層的地域支配體系,遂使歸德府的世家大族日趨衰敗。清代以來歸德府的世家大族支配體系不斷解體,但又未能形成類似于華南地區(qū)的地方自治機制,難以維持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最終導致了近代以來的各種社會動亂。當然,這只是筆者的初步認識,具體的論證還有待于今后進一步的研究。

      注釋

      ①明初降歸德府為歸德州,隸河南開封府,統(tǒng)寧陵、虞城、夏邑、永城、鹿邑五縣。嘉靖二十四年升州為府,轄1州8縣,即睢州、商丘、寧陵、夏邑、鹿邑、虞城、永城、考城、柘城。

      ②《明經公暨節(jié)孝劉孺人墓志銘》,商丘《葉氏家乘》卷三,1919年本。

      ③賈開宗:《上元篇》,《溯園文集》,道光八年刊本。

      ④湯斌:《睢州志序》,《湯斌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98頁。

      ⑤⑧⑨⑩B23B24鄭廉:《豫變紀略》卷三,《四庫禁毀書從刊》史部七十四,北京出版社,1998年。

      ⑥苗思順:《大水謠十首》,《半舫齋遺草》,1914年寧陵苗氏石印本。

      ⑦民國《民權縣志》卷十二,《金石志·清拔貢同白王公暨配趙孺人墓志銘》,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

      B11趙震元:《迎兵憲》,《松青堂文選》下卷,1921年鉛印本。

      B12湯斌:《湯斌集》下冊,中州古籍出版,2003,第1982頁。

      B13B22B30B33B35鄭廉:《豫變紀略》卷七《四庫禁毀書從刊》史部七十四,北京出版社,1998年。

      B14B15民國《夏邑縣志》卷九《雜志·風土紀略》,成文出版社,1968年。

      B16光緒《鹿邑縣志》卷十三《宦績》,成文出版社,1976年。

      B17張縉彥:《中原寇禍疏》,《菉居封事》,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B18康熙《鄭州志》卷十一《流土記》,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

      B19光緒《永城縣志》卷三十三《詞章志·邑侯傅公守城碑記》,新華出版社,1991年。

      B20陳國棟:《哭廟與焚儒服——明末清初生員層的社會性動作》,邢義田、林麗月:《社會變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第351頁。

      B21B26鄭廉:《豫變紀略》卷五,《四庫禁毀書從刊》史部七十四,北京出版社,1998年。

      B25鄭廉:《商丘伯若孩公本傳》,商丘《侯氏家乘》,光緒三十年本。

      B27田蘭芳:《雷文學傳》,《逸德軒遺稿》卷二,康熙二十五年刊本。

      B28趙震元:《屯田馮將軍季觀榮獎敘》,《松青堂文選》,1921年鉛印本。

      B29B34光緒《扶溝縣志》卷十五《災祥志》,光緒十九年刻本,扶溝縣屬陳州府,與歸德府毗連,位于豫東地區(qū)。

      B31山根幸夫著,馮佐哲譯、呂永和校《明末農民起義與紳士階層的反應》,《晉陽學刊》1986年第2期。

      B32秦暉:《甲申前后北方平民地主階層的政治動向》,《陜西師大學報》1986年第3期。

      B36劉榛:《沈氏族譜序》,商丘《沈氏家譜》卷一,1934年本。

      B37侯方域:《鄭氏東園記》,《壯悔堂文集》卷六,《四庫禁毀書從刊》集部五十一,北京出版社,1998年。

      B38《芾村公傳》,商丘《侯氏家乘》卷三,光緒三十年本。

      B39葉丕蒲:《上雨亭公書》,商丘《葉氏家乘》卷三,1919年本。

      B40康熙十四年《清中憲大夫廣東韶州府知府壧筑趙公(霖吉)暨元配恭人張氏合葬墓志銘》,轉引自《新中國出土墓志(河南)》下冊,文物出版社,1994年,第52—53頁。

      B41田蘭芳:《亾室行略》,《逸德軒遺稿》卷三,康熙二十五年刊本。

      B42《賢達》,柘城《門樓王氏族譜》,1984年本。

      責任編輯:王 軻endprint

      杂多县| 辽中县| 长乐市| 拉孜县| 麻阳| 金乡县| 如东县| 偃师市| 商洛市| 光山县| 邵东县| 福清市| 六盘水市| 买车| 商洛市| 青神县| 吉安市| 永安市| 噶尔县| 滦平县| 共和县| 阿勒泰市| 林口县| 韩城市| 邹平县| 观塘区| 武隆县| 慈利县| 葫芦岛市| 墨竹工卡县| 晋中市| 深圳市| 城固县| 江达县| 武城县| 米林县| 临江市| 高州市| 嘉义市| 肥西县| 遂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