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鋒偉 浙江省嘉興市第二醫(yī)院急診外科 嘉興 314000
急診胸腹創(chuàng)傷手術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和相關因素分析
陳鋒偉 浙江省嘉興市第二醫(yī)院急診外科 嘉興 314000
急診;胸腹創(chuàng)傷;手術;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相關因素分析為了解我科急診胸腹創(chuàng)傷手術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情況,分析其相關因素,筆者進行了回顧性調查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0年1月—2013年7月我院急診科外科接受急診胸腹創(chuàng)傷手術232例出院患者資料,其中男187例,女45例;年齡11~75歲,平均(41.32±13.63)歲;住院時間4~68天,平均(18.33± 9.47)天。
1.2方 法 回顧性分析232例患者資料,按照衛(wèi)生部醫(yī)政司醫(yī)院感染監(jiān)控協(xié)調組2001年1月頒布的《醫(yī)院感染診斷標準》進行診斷。滿足以下任何一個條件,即判定為切口感染:①術后切口有發(fā)熱、紅腫、伴隨疼痛感,可以明顯看到膿液流出;②發(fā)熱,體溫>37℃,切口中有膿液流出;③經過組織病理學檢測或手術探查確定切口感染;④病原性檢查結果顯示切口膿液為感染病原菌所致。
對于術后感染患者,采集其手術切口標本進行菌株分離,并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進行菌株分離鑒定。
1.3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32例中術后切口感染11例,感染率4.74%。11例切口感染標本均送檢進行病原菌培養(yǎng),共檢出病原菌11株,檢出率為100%。
2.1感染病原菌分布 11株病原菌中革蘭陰性菌6株,占54.55%;革蘭陽性菌4株,占36.36%;真菌1株,占9.09%。居前三種的病原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和銅綠假單胞菌,各占18.18%。見表1。
表1 感染病原菌分布構成比 株
2.2術后切口感染相關因素 切口長度、手術時間、圍術期抗菌藥物的使用、損傷類型和損傷部位等因素是導致術后切口感染的相關因素。切口長度≥12cm者的感染率高于切口長度<12cm者(P<0.05);手術時間≥4h者發(fā)生感染的幾率要高于手術時間<4h者(P<0.05);在圍術期使用抗菌藥物者的感染概率低于未使用抗菌藥物者(P<0.05);開放性損傷患者的感染率高于閉合性損傷患者(P<0.05);腹部損傷患者切口感染率高于胸部損傷患者(P<0.05);失血量及是否伴隨其他部位損傷對切口感染無明顯影響(P>0.05),見表2。
表2 術后切口感染相關因素及感染情況
胸腹創(chuàng)傷手術后切口感染較為常見,尤其是腹部手術,其發(fā)生率達2.0%~4.0%[1]。術后切口感染不僅造成患者的二次創(chuàng)傷,如切口裂開,影響預后,嚴重者會導致全身感染,重要器官及臟器功能衰竭而死亡,易引起醫(yī)療糾紛[2],也影響醫(yī)院的醫(yī)療質量和聲譽[3]。造成術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來源于人體腸道的正常菌群。腹部手術時,可能會對胃腸道造成損傷,造成胃腸道內容物外溢,從而誘發(fā)手術切口感染[4]。
本組結果顯示,我院外科急診胸腹創(chuàng)傷手術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中,革蘭陰性菌>革蘭陽性菌>真菌。病原菌中以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和銅綠假單胞菌為主,各占18.18%。真菌感染也是術后切口感染的一個重要因素[5-6]。切口感染率與切口長度、手術時間[7]、圍術期抗菌藥物使用及創(chuàng)口是否為開放性有重要關系。
手術時間越長,空氣中的細菌及切口附近處汗孔毛囊內的細菌隨著排汗污染切口的機會增加,加之長時間的牽拉肌肉脂肪組織,會造成切口局部組織的缺血缺氧,加重組織損傷,另外切口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易發(fā)生脂肪組織層的氧化分解,引起無菌性的炎癥,導致切口難愈合,也增加了感染率。圍術期使用抗生素,可顯著降低血液中的細菌濃度和生長速度[8]。建議手術前30min靜脈注射抗生素。開放性損傷患者,尤其腹部損傷患者,有可能伴多內臟損傷,建議術前給予腸內營養(yǎng),降低高分解代謝,提高患者機體免疫力[9-11]。
基于上述研究,筆者認為此類手術操作應嚴格、規(guī)范、熟練,正確熟練把握切口大小,盡量減少手術時間,圍術期給予抗生素,早期給予腸內營養(yǎng)支持等,盡量減少感染。
[1]趙國棟.腹部手術切口感染的影響因素研究[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2011,2(7):97.
[2]張榮太,何永紅.腹部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相關因素的分析及預防[J].當代醫(yī)學,2009,15(13):10-11.
[3]劉清濤,徐明錄.腹部外科術后切口感染的因素分析[J].北方藥學,2013,10(6):147-148.
[4]范文,黃娥,段六生.腹部手術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與耐藥性調查[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8,18(11):1562-1563.
[5]Alifano M,Gaucher S,Rabbat A,et al.Alternatives to Resectional Surgery for Infectious Disease of the Lung:From Embolization to Thoracoplasty[J].Thoracic Surgery Clinics,2012,22(3):413-429.
[6]KymionisGD,KankariyaVP,KontadakisGA.Combined treat-ment with flap amputation,phototherapeutic keratectomy,and collagen crosslinking in severe intractable post-LASIK atypical mycobacterial infection with corneal melt[J].J Cataract Refract Surg,2012,38(4):713-715.
[7]李慧柳,衛(wèi)奕榮,賴萍,等.外科腹部手術切口感染的調查與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5):3178-3180.
[8]范敏,周曉峰,宋欣穎,等.普外科圍術期預防應用抗菌藥物干預效果分析[J].中國藥房,2012,11(6):513-515.
[9]Martins AS,Rezende NA,Torres HO.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survival rates in elderly with neurological disorders undergoing enteral nutrition therapy[J].Rev Assoc Med Bras,2012,58(6):691-697.
[10]武金華.腸內營養(yǎng)制劑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4):470-471.
[11]Martins AS,Rezende NA,Torres HO.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survival rates in elderly with neurological disorders undergoing enteral nutrition therapy[J].Rev Assoc Med Bras,2012,58(6):691-697.
修回日期:2014-01-10
2013-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