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華+童文娟
摘 要:課堂教學改革是新課程實施的關(guān)鍵。在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做到“五要五不要”:要突出人文性,不要淡化工具性;要珍視獨特體驗,不要忽視價值取向;要注重激勵性評價,不要廉價表揚;要強調(diào)自主性,不要放任自流;要鼓勵合作學習,不要忽略獨立思考,從而真正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關(guān)鍵詞:新課標;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課堂教學改革是新課程實施的關(guān)鍵。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語文課堂教學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涌現(xiàn)出一大批新課例和許多好的做法,令人欣喜。但是在教學實踐中,也有不少老師由于對《語文課程標準》的誤讀誤解,他們的課堂“創(chuàng)新”與《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理念形似神異,或走進了誤區(qū)。筆者認為,在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做到“五要五不要”,從而真正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一、要突出人文性,但不要淡化工具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边@是對語文課程性質(zhì)的最新認識。過去上語文課,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課上缺乏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熏陶,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fā)揮。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nèi)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
但在突出體現(xiàn)語文人文性的同時,我們又不能忽視其工具性。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nèi)的挖掘與創(chuàng)新,而不是游離于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笨蓵r下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有不少老師在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chǔ)知識無所提及;有的教師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后、過時,在平時的教學中不重視。課堂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yōu)美精彩文段的獨到分析,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jié)結(jié)巴巴。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都不會讀,不會寫,寫作文錯別字、病句連篇,那么即使他們的文學感悟力再強,也是難以準確表達出來的。如果語文課堂長期如此,少了對基礎(chǔ)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其他的一切活動也必然會是“空中樓閣”。
上海師范大學吳忠豪教授曾經(jīng)這樣說過:“簡單地否定語文訓練,片面地強調(diào)人文性,或者置人文性于不顧,一意孤行地抱住語文訓練不放,都不是唯物主義的態(tài)度。語文教學必須注意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機統(tǒng)一。”因此,我們強調(diào)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決不能以削弱學生的語文基礎(chǔ)訓練為代價。應在突出人文性的同時,扎扎實實抓好語文基礎(chǔ)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yǎng)。只有在語文教學中真正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把提升人文素養(yǎng)滲透于扎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語文課堂才能上出“語文味”。
二、要珍視獨特體驗,但不要忽視價值取向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無疑是對學生健康個性和健全人格的尊重和關(guān)愛??墒怯幸恍┙處煂Α墩Z文課程標準》片面理解,一味地追求“獨特”,忽視了文本的價值取向。請看下面《狐貍和烏鴉》的教學片段:
師:請同學們讀讀狐貍和烏鴉的對話,談?wù)勀阕x后有什么感想。
生:我認為狐貍很狡猾,太壞了!
師:說得好!狐貍確實很狡猾,我們不要被他的花言巧語蒙騙了!
生:我有不同意見。我認為狐貍很聰明,而且很有恒心。他善于觀察,不斷改變口氣,他一次騙不成,第二次騙,第二次騙不成,第三次騙,直至烏鴉受騙上當。
師:你說得太好了,真愛動腦筋,能有與眾不同的看法!
上面這個片段中的學生說狐貍很聰明、有恒心,教師給予肯定表揚,其實是“善”“惡”不分了。很明顯,教者置文本價值取向于不顧,對“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的理解走向了極端。如果不去尋求文本所寄托的真、善、美,不去理會文本批判的假、丑、惡,“心靈的凈化”“生命價值的提升”等人文精神教育又從何談起?教師要鼓勵學生有獨特的思維方式,有獨特的情感體驗,但對學生的誤讀誤解不能不置可否,更不能無原則地鼓勵,錯就是錯,要及時讓學生明白錯在哪兒,為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三、要注意激勵性評價,但不要廉價表揚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對學生語文學習的日常表現(xiàn),應以表揚、鼓勵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的評語,從正面加以引導。”新課改以來,許多老師在科學而努力地踐行新的教學觀念。學生在老師的表揚、鼓勵下,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進而積極地投入學習,提高了學習效率。
然而,我們也??吹揭恍├蠋煹恼n,從課始到課尾表揚聲不斷。無論是寫了幾個詞的,還是說了幾句話的;無論是回答問題游離文本的,還是沾了點邊的;無論是根據(jù)課文意境做了一個表演的,還是作了一幅畫的,老師無一例外地豎起大姆指夸獎:“你真棒!”“你真聰明!”“你真厲害!”稱贊聲不絕于耳,甚至興師動眾地要求全班學生一次次掌聲鼓勵,課堂氣氛熱烈非凡。
這些老師或許是出于對學生發(fā)言的尊重,或許是為了體現(xiàn)人性關(guān)懷,或許是因為好孩子是夸出來的,而慷慨無私地頻頻給出廉價表揚。誠然,激勵性的評價可以使學生變得鮮活起來,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但是,一味提倡無原則的激勵評價,是否符合新課程的理念呢?是否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是否能真正讓學生學到知識呢?對此筆者表示懷疑。不需要付出努力,唾手可得的稱贊有誰會珍惜、有誰會希罕、有誰會追求呢?如此這般,學生會失去學習興趣的。事實證明,過多的廉價表揚,會使學生誤以為自己完美得無可挑剔了,反而導致學生形成淺嘗輒止和隨意應付的學習態(tài)度,阻礙學生的發(fā)展。所以,凡事不能過頭,對學生的表揚要慎重,要實事求是,要恰如其分,只有這樣才能引領(lǐng)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四、要強調(diào)自主性,但不要放任自流
新課程下的教學設(shè)計注重生成與建構(gòu),淡化預設(shè)與講授。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體現(xiàn)以學定教,因需施教,增加靈活度。教師的主要任務(wù)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許多教師經(jīng)過短暫的困惑后馬上接受下來并付諸實踐。既然要把課堂上的時間交給學生,豈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嗎?于是出現(xiàn)了一種我們不愿意看到的現(xiàn)象:教師講授少了,學生海闊天空,課堂上亂哄哄的討論看似熱烈卻沒有主題。如在文本的誦讀與理解中,老師沒有提出具體的目標和要求,沒有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由學生“想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愛用什么方式交流就用什么方式交流”,而教師并沒有發(fā)揮主導作用。一堂課下來,甲正確,乙不錯,丙很好,丁真棒。一節(jié)課上完了還弄不明白老師想在這節(jié)課上完成什么任務(wù),達到什么目標;學生應學到什么知識,得到什么訓練。
這樣的課堂教學,表面上看學生是自主學習,獲得了自由,實際上卻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學生不能科學地學、真正地學、深入地學,既不能很好地掌握語文知識,又不能很好地提高學習能力。因此,要使課堂高效,學生的“自主”一定要與老師的“主導”有機結(jié)合。
五、要鼓勵合作學習,但不要忽略獨立思考
新課程提倡學生的合作學習,但我們不能忽略學生的獨立思考。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被老師們廣泛采用。那種人人參與、組組互動、競爭合作、時有思維碰撞的火花閃現(xiàn)于課堂,給人以享受與啟迪。
實施合作學習是有一定條件的,要以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為前提。而時下不少教師片面地理解合作學習,追求所謂小組學習的形式,做無用功的甚多。在學生沒有充分閱讀思考的情況下進行合作學習,由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不深入,認識也不深刻,小組合作加工整理的結(jié)果與所得也是膚淺的、片面的。再者,這種合作也只能為個別優(yōu)生提供展示的機會,讓優(yōu)生唱主角,其他成員只能充當聽眾,教學不能面向全體。這樣的合作學習,未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只是流于形式,不能深入學習和探究,不能全面提高教學質(zhì)量。
為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我們要求學生先自主學習,后合作學習。即在合作學習之前,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要求他們反復閱讀,認真思考,并做好圈、點、批、注,因為只有對問題有了初步的認識、感悟,才能有深入探究問題的機會。這一過程完成以后,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組內(nèi)每位成員相互交流自主學習所得,道出各自疑惑之處,小組討論探究解決問題。這種獨立思考下的合作學習,學生間能夠相互交流、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在課堂上分享彼此的思考、經(jīng)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和觀念,真正實現(xiàn)共同進步、共同發(fā)展。(責任編輯:符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