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穎怡
摘 要: 作者細讀徐遲的《江南小鎮(zhèn)》,從“求真意識”、“求善價值”、“審美理想”方面洞察、解析徐遲晚年的傳記,詮釋《江南小鎮(zhèn)》創(chuàng)作中以“真、善、美”為內涵的審美價值追求,感受徐遲文學創(chuàng)作中體現出來的精神人格、情感傾向和理想志趣。
關鍵詞: 《江南小鎮(zhèn)》 求真意識 求善價值 審美理想
魯迅高度贊賞文學的“真善美之合一”的創(chuàng)造理念[1],并且是這一理念的偉大實踐者。傳記文學作為認識活動,以內在尺度創(chuàng)造藝術真實,要求是求“真”,體現為“歷史理性”;傳記文學作為實踐活動,創(chuàng)作探索倫理問題,其核心是向“善”,體現為“人文關懷”;傳記文學還要按照美的規(guī)律進行形式創(chuàng)造,為飽含真情實感的形象“造型”,使之成為藝術文本,呈現美的境界,體現為“文本升華”。《江南小鎮(zhèn)》是徐遲晚年撰寫的,記錄了1914—1949年間經歷的567000字的傳記,這部“托付著徐遲固執(zhí)的純真與殘存的理想”[2]的《江南小鎮(zhèn)》,不僅在徐遲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中國新時期文學視界中也有獨特價值,然而學界還沒對其加以應有的關注和研究。本文從作家的求真意識、求善價值、審美理想方面洞察、解析徐遲晚年的傳記,詮釋《江南小鎮(zhèn)》創(chuàng)作中以“真、善、美”為內涵的審美價值追求。
一、《江南小鎮(zhèn)》中的求真意識
傳記文學創(chuàng)造首先是理解、反映和闡釋對象世界的認識活動,認識活動的價值取向是以“理性”求“真知”。具有“真實性”的品格的作品,能讓讀者產生信任感及認同感,并為之所吸引、所感動,從而獲得思想上的啟迪和精神上的享受,應該說“真”是文學的審美價值追求的基礎。法國19世紀現實主義大師巴爾扎克曾基于創(chuàng)作經驗斷言:“獲得全世界聞名的不朽的成功的秘密在于真實?!盵3]
徐遲在動筆寫作《江南小鎮(zhèn)》之前,曾就如何達到“真”的問題,和提倡“說真話”、主張“把心交給讀者”的著名老作家巴金交談過一次,最后選擇了《懺悔錄》的寫法?!督闲℃?zhèn)》通過第一人稱寫作,作者自己直接站出來傾訴內心的想法,把赤裸裸的自我真實地袒露在讀者面前。自傳開頭“因為我之出身”,有著救貧理想的父親便毀家興學,“以至于傾家蕩產,從此便一無所有了”。徐遲此時的懺悔只是真實地向讀者袒露自己內心的矛盾,讓讀者理解自己當時真實的心態(tài),同時,也具有一定的社會批判意義,矛頭指向二十世紀初那個政治動蕩、政府腐敗的年代。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后,徐遲參加心儀向往的抗日行動失敗而又無力回天,借讀于貴族化的燕京大學,開始“還覺得不安,罪過,但很快地習慣了,漸漸也無所謂了”,進而懺悔“我本該有點出息,但很不爭氣,我未能盡一點點力,竟退回到了原地,甚至比原地還更后退了一些”,因為“在燕京時,對國家大事越來越淡薄了,在這種麻木不仁的狀態(tài)下,連七月底北京的淪陷也沒有怎么震動了我們這些大學生”。徐遲在這一時期的懺悔意識體現了作者自身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沖突而自己又無力解決的痛苦,流露著一種憂國憂民的意識,一種揮之不去的悲劇情愫。
弗洛伊德指出了一種所謂“沉默的罪惡感”。弗洛伊德說,這種罪惡感“是沉默的;它沒有告訴他是有罪的”,而這個人也并沒有意識到“有罪”,因而面對這一罪過他常常保持“沉默”,而這恰是罪惡感和內疚感表現出的“癥狀”[4]。在《江南小鎮(zhèn)》第四部第十二章中徐遲描述了自己對楊剛之死的態(tài)度。楊剛是一位很有個性的女作家,文筆揮灑自如,正直不阿,和徐遲建立了坦率的友誼,達二十七年之久。1957年,她在反右運動中服了大量安眠藥,孤獨地離開了這個為之奮斗一生的世界?!拔乙驗闆]有能和她告別而格外地傷心,我對她的死保持了沉默,蕭乾對我的沉默是非常不滿的,我也知道”。徐遲用“傷心”、“沉默”、“不滿”刻畫出自己不曾替她講過一句公道話、為自己的明哲保身而深感內疚。50年代以后的現代中國知識分子逐步地在環(huán)境壓力之下放棄了對專制主義的批判和對“五四”精神傳統的捍衛(wèi),屈服于強勢的壓力。在那個嚴峻的政治形勢下,人們對楊剛的死諱莫如深,緘默是很正常的悼念方式。徐遲在此時的懺悔意識不僅是自我解剖,而且看到了那個年代中國文人們的軟弱,進而反思、批判那段歷史。
正如楊正潤所說:“懺悔話語中都包含著價值準則和道德判斷,包括自我批判的成分;但是對任何懺悔來說最重要的是說出事實真相。”[5]像這樣道“真”寫“真”的例子還有很多,《江南小鎮(zhèn)》呈現在世人面前的是一段段“真”的歷史。徐遲注重對主客觀物質世界的認識,以豐滿而獨特的語言表現處于歷史進程中的自己,以真實、自然、正確和切實感染讀者。就像作家李喬于1991年7月21日致徐遲的信中由衷地說道:“您為自傳或回憶錄這項創(chuàng)作開拓了一個新天地?!@一類作品大都有一個模式,只寫好,不寫壞,偶有涉及他人之處也很簡略?!督闲℃?zhèn)》突破了這框框,再現時代風云,再現過去的生活,‘我的一切便真實可信了,有動人感,立體感,史詩感?!盵6]
二、《江南小鎮(zhèn)》中的求善價值
傳記文學本身的“善”的價值不是說它只能表現善的人與事,而是作品在描寫善惡的時候所體現出的倫理判斷,以及它所激發(fā)的感情符合善良的人性。魯迅在談到“真善美”作為文學批評的美學標準時,曾把“善”置換成“前進”一詞,即有利于社會前進或進步的意思[7]。這就把“善”的內涵具體化了:善的價值、高尚品格與社會利益之間的關系;善的終極價值體現為人文關懷。
所謂品格高尚,蘊含對美好事物、美好情操、美好生活和美好理想的守望與追求,以及對丑惡、腐朽和陰暗事物的拒斥。在《江南小鎮(zhèn)》第二部第三章里出現在徐遲父親的葬禮上的張希伯,“我們覺得他在假哭,他剛哭過了,轉過身子,就指揮這個那個去辦這樣那樣的事,非常神氣,好像今后的世界屬于他了?!苯栊爝t父親的“善”來偽裝自己的“惡”,成功繼任貧兒院院長。在徐遲的父親過世后,他便撕下了偽善的面紗,先是為了區(qū)區(qū)八塊銀元賣掉了東翼臺上的那架在節(jié)日時為孩子們帶來悠揚琴聲的鋼琴,后又把詩人一家攆出到洗粉兜二十號那座矮小、湫隘、殘破、暗淡的房子里去了,試圖將貧兒院作為私人財產據為己有,徐遲稱他為“矮腳狗”(諺云:“矮腳狗肚里疙瘩多”)。與張希伯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徐遲的母親,喪夫的痛苦,繁重的工作和貧困的生活并沒有壓垮那“堅定、倔強、韌忍、有骨氣”的母親,也許正是困難給了她力量,她毫不示弱地頂著,繼承了徐一冰先生的救貧理想,哺育了一大群嗷嗷待育的貧兒。讀者從徐遲那寄寓著褒貶的筆致里,看到的是美與丑、善與惡、是與非的強烈對比,聽到的是對丑惡行徑的譴責和對美好人生的呼喚。這才是真正的藝術,唯有包含這樣的價值取向的情感,文學創(chuàng)作才會以抑“惡”揚“善”,給讀者以積極向上的精神影響。孫犁說:“優(yōu)秀的作品總是因其高尚人格的投放而產生?!盵8]《江南小鎮(zhèn)》中對社會生活的倫理判斷和情感表現,實際就是徐遲的人格投放,是在其創(chuàng)造的藝術世界中能動地、現實地復現自己人格的過程。
“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對文學而言,既是主宰它的審美價值追求的靈魂,又是它的存在的根據,是古往今來一切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總主題,因而是“與生俱來”的。人文關懷是“善”的集中體現,并與歷史理性共同筑起真、善、美的價值體系。徐遲的《江南小鎮(zhèn)》中演繹的世界處處充滿了人文精神和美好的人文理想。《江南小鎮(zhèn)》中徐遲的父親徐一冰關注人的全面發(fā)展和國家的生存狀態(tài),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嚴、價值、情感、自由。他的人文關懷首先體現為強身救國的觀念。1908年他執(zhí)著“增強中國民族體質,洗刷東亞病夫恥辱”“強身強種,衛(wèi)國御侮”的信念,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中國第一所專門培養(yǎng)體育師資的中國體操學校,初時經費奇窘,作為校長的他甚至不支薪水。這所體操學校共培養(yǎng)出1531名體育師資和各類體育專門人才,后來不少其他體校的創(chuàng)始人都是該校的畢業(yè)生。這位中國現代體育教育奠基人的所作所為體現出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精神,無論在當今還是在100年前的中國不能不說是了不起的壯舉,。他的人文關懷其次體現為關心社會義務,憐憫失養(yǎng)之貧兒。1915年他毀家興學,在南潯洗粉兜辦了南潯貧兒教養(yǎng)院,吸收貧寒孤兒入學,供膳宿并教育,半工半讀,傳授文化知識和手藝。毀家興學本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義舉,徐一冰先生的毀家興學無疑有著空想社會主義的思想光輝。
在徐一冰先生這里,人文關懷總是反映著人對愛、正義、尊嚴和幸福的熱望與追求,他的超前的不俗的現代精神深深地影響著徐遲。徐遲懷著對自由和平的夢想,在戰(zhàn)火下輾轉奔波于全國各地,從上海、香港、桂林而重慶,或為記者、或任翻譯,始終積極追隨共產黨。從小接受進步思想教育的徐遲,具有強烈的民族責任感。讀者之所以與《江南小鎮(zhèn)》產生共鳴,并在這一過程中得到心靈的凈化、情操的陶冶和境界的提升,激發(fā)出建設美好生活的信念和力量,是因為《江南小鎮(zhèn)》所闡釋的社會進步和人生幸福的內涵,對“善”的終極價值——人文關懷的追求。
三、《江南小鎮(zhèn)》中的審美理想
《江南小鎮(zhèn)》創(chuàng)作中有對“真”的追求,也有對“善”的肯定,然而“真”和“善”的表現要按照美的規(guī)律進行,《江南小鎮(zhèn)》在追求“真”和“善”的同時,也進行美的創(chuàng)造。
在傳記文學創(chuàng)作中,審美理想是傳記家進行審美評價的最高標準。審美理想也稱美的理想,是指審美主體在長期社會實踐和審美活動中形成的、由個人審美經驗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融合了特定歷史文化傳統的關于美的理想觀念或范型??档略谡軐W層面闡述過“美的理想”這個問題。他認為,審美理想是一個“最高的典范,即鑒賞的原型,只是一個理念,每個人必須在自己心里把它產生出來,他必須據此判斷一切作為鑒賞的客體、作為用鑒賞來評判的實例的東西,甚至據此來評判每個人的鑒賞本身”[9]?!督闲℃?zhèn)》所表現的一切同樣需要接受審美理想的觀照,離不開審美理想的引導和調節(jié)。在審美理想中,感性與理性各得其所,各極其致。
一九一四年十月十五日,徐遲誕生在浙江省湖州市美麗的江南小鎮(zhèn)——南潯,徐遲的整個童年和少年時代,以及青年時代的大部分時光,都是在南潯小鎮(zhèn)上度過的。這個故鄉(xiāng)小鎮(zhèn),對徐遲而言,有著生命中的憂傷和甜蜜的情結,既是他生命的起點又是他靈魂的歸宿,當回首往事時,又是徐遲記憶之舟停泊最久的港灣。因為對故土的無限熱愛與眷戀,所以在徐遲的筆下出現一個充滿詩意的江南小鎮(zhèn):錦繡天堂的魚米之鄉(xiāng)、千里青綠田疇、小橋流水的小鎮(zhèn)、竹林深處的人家、河流的水晶晶的腰身在它下面婀娜多姿流過的如月亮般的石橋、在桑園地和水稻田里唱著歡快民歌的從容不迫的行人。直至作者晚年,在自傳的第一節(jié)用:“這里有水晶晶的水,水晶晶的太空……水晶晶的朝云,水晶晶的暮雨……水晶晶的生命?!?2個“水晶晶”構筑起江南水鄉(xiāng)的旖旎風光。小鎮(zhèn)的“富饒”、“從容”、“美麗”是作者賦予讀者的,是審美理想中故鄉(xiāng)的直觀形象,是審美理想中的感性形式。
清麗秀美的山水風情哺育出了靈氣、才氣和大氣的人們:中國體操之父徐一冰的義舉和無私,敬業(yè)與追求;堅強而善良的陶蓮雅戰(zhàn)勝凄苦的命運,繼承了丈夫的救貧理想;中國第一架飛上青天的噴氣式飛機的總設計師徐舜壽懷著“航空報國”的夢想,在中國飛行事業(yè)中鞠躬盡瘁;排名南潯豪富“四象”第二位的顧乾麟重振祖業(yè),并“得諸社會,還諸社會”等給后人、給小鎮(zhèn)留下永恒的精神財富。傳統的哲學思想深深地影響著徐遲,徐遲運用很多筆墨,將視點落在作品人物的道德化生存,探索人性的深度,在艱難中始終保持人性之美好,力圖構建理想道德及和諧人性,其中蘊含豁達平和、超塵脫俗的人生哲學意蘊,從而使文學有著咀嚼不盡的靈性內涵和清新脫俗的美學風范,形成了獨特的審美情趣和審美理想,這才是審美理想中的內在理性。
面對大千世界,文學創(chuàng)作的價值取向在不同的題材領域各有獨特的內容。徐遲在《江南小鎮(zhèn)》的創(chuàng)作中執(zhí)著于以“真、善、美”為內涵的審美價值追求,對理想人格建構與審美人生境界的追尋,不僅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寶藏的一個豐富、珍貴的重要方面,還引導人們學會尊重,學會寬容,擁有悲天憫人的情懷,有利于形成正面的人文價值和道德價值,從而構建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魯迅.《藝術論》(盧那察爾斯基)小序.魯迅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326.
[2]張抗抗.尋找徐遲.書摘.書摘雜志社,2002.2.2:18.
[3]巴爾扎克.《古物陳列室》、《鋼巴拉》初版序言.巴爾扎克論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143.
[4]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5.1:200.
[5]楊正潤.論懺悔錄與自傳.外國文學評論.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2002(4):27.
[6]李喬,徐遲.江南小鎮(zhèn).作家出版社,1993,(1):25.
[7]魯迅.批評家的批評家.魯迅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277.
[8]孫犁.耕堂讀書記:三國志·諸葛亮傳.孫犁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331.
[9]康德.判斷力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68.
[10]徐遲.江南小鎮(zhèn).北京:作家出版社,1993.3.
指導老師:王昌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