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瓊瓊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兒童手工也是人類勞動的一種行為和智慧,通過手的技能并借助簡單的工具和材料進行制作和加工,反映出了兒童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的能力。所以手工制作課也是小學美術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直觀性、形象性、靈活性,是培養(yǎng)兒童審美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和動手能力的重要課型,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活動課。那么,怎樣上好手工課呢?我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
一、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美術教學本身就應該是一種快樂的游戲,教師嘗試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們在快樂和新奇中主動參與活動,使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得以充分發(fā)展。小學生進行手工制作活動,要有濃厚的興趣,才能激發(fā)動手和探究的欲望。集中注意力,積極主動地進行手工作品的創(chuàng)作。
1.材料中激發(fā)興趣。讓學生從認識一些常用的手工工具材料入手,例如小剪子、雙面膠、透明膠、色卡紙、海綿紙、皺紋紙、瓦楞紙,超輕泥……,學生認識后一定會特別興奮,很想嘗試用這些材料做出新穎的物件來。
2.欣賞中激發(fā)興趣。讓學生欣賞用各種材料做出的優(yōu)秀作品,學生看后會感到新奇、喜歡,并從這些作品的制作中得到啟發(fā),汲取知識。課堂上注重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學生基本的美術素養(yǎng)和學習能力。讓學生明白,他們在這節(jié)課中要學習的是什么,最后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和設計出完美的手工制作。例如:我在教學《紙拖鞋》一課時,首先,讓學生欣賞各種漂亮的紙拖鞋,可以讓學生猜一猜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了解紙拖鞋的制作過程及性能,用多媒體展示花樣繁多的紙拖鞋作品,學生欣賞之余,得到啟發(fā),開始創(chuàng)作屬于自己的與眾不同的紙拖鞋。這樣一來,學生的手工制作興趣大大提高,創(chuàng)作的作品會更有創(chuàng)意。
二、指導實踐,提高動手能力
我們強調在動手動腦的緊密結合中促進學生技能素養(yǎng)的形成,從而學會技能。然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手工課中除了讓學生動手掌握制作方法,關鍵還得讓學生學會動腦,學會創(chuàng)新。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動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
在學生手工制作中,更應注重實踐第一的思想,大膽讓學生進行嘗試。我在教學中,注意采取形式多樣的教法,體現(xiàn)從易到難的教學層次,放手讓學生實踐。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學內容,采用先講后做和邊做邊講的教學形式。如在執(zhí)教《會走的玩具》一課時,我拿出已經做好一個小玩具,并推著它走,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后讓一名學生將這個會走的小玩具拆開再組裝起來,其他學生觀看;在學生重新組裝玩具的過程中,適當講解與點評;當某個環(huán)節(jié)遇到困難時,就重點講解這一環(huán)節(jié);當全部組裝完成后,再讓全體學生自行動手制作。有些手工制作需要采用邊做邊講的方式,如《千變萬化的帽子》我這樣設計的:第一是借助手工材料,教師邊講邊示范,學生模仿著做,指導學生認識帽子的造型和裝飾特點、設計方法、基本知識等;第二是讓學生借助手工材料制作千變萬化的帽子:用什么材料、如何將平面的紙變成各種立體造型的帽子、設計裝飾出造型獨特的帽子……這是學生嘗試運用新知識的過程,是自己動手的過程,是充滿樂趣的過程;第三是作品展示評價:學生小組內比一比誰的帽子設計的好,誰的存在哪些問題……,讓學生在討論中認識自我,鞏固所學知識,運用新知識,鍛煉新技能。評價時,注意加強針對性,對制作的好的作品及時表揚。對學生手工制作中存在的問題,在教師指導下進行改正,并不斷鼓勵他們增強自信心。同時,我利用搜集的各種款式帽子圖片和自己事先做好的作品,鼓勵學生展開聯(lián)想制作出自己喜歡的作品,以此來點燃學生手工制作的欲望,鞏固了學生勞動成果。
總之,在教學中利用多種形式,可以極大地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扎實有效地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
三、合作交流,發(fā)展良好品質
在合作學習中,每位學生不僅對自己的學習負責,還要對小組內其他成員的學習負責,為小組的集體榮譽負責,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及與他人交流能力得到了提高。
1.分組各自完成作品。美術教師應多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需求和發(fā)展,走下講臺,努力成為課堂活動的參與者。教師要為學生營造能夠促進他們思維發(fā)展與品質形成的活動空間,在學習中與他人互動。如在教學《穿花衣的魚》時,我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然后把做好的“魚”示范作品分發(fā)到各個小組,讓學生自己研究是怎么做出來的;再讓每個學生根據(jù)學習內容動手做一個折紙魚,并對“魚兒”想象美化,幫它們穿上漂亮的花衣服;最后在小組成員之間互相欣賞、比較、借鑒。在此過程中發(fā)揮“群育”效應,小組內創(chuàng)造能力強的學生帶動創(chuàng)造能力弱的學生,學生的心理品質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2.分組共同完成作品。手工制作看似簡單,但由于學生個性心理、應變能力、動手能力、審美能力的不同,在創(chuàng)作水平上會有很大的差距。通過合作學習,可以把學生個體差異變?yōu)橐环N教學資源。學生有主動權,可以自主安排手工制作活動,有展現(xiàn)自己才能的機會,這有利于促進學生個人素質的發(fā)展。例如在教學《飄來飄去的小島》時,我將學生每4人圍成一個“小組”,讓他們通過共同討論、構思,分工畫稿、選材、切割、組合、粘貼,制作出不同風格的小島。學生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始終保持積極的思維,通過聽、學、看、做、說,使小組內的每個成員都興趣盎然地投入到創(chuàng)作活動中去。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作愿望,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總之,要想讓學生在美術課中興致勃勃,從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從“學會技術”到“會學技術”等等,就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前進,不斷總結經驗,不斷反思問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提高美術手工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徐州市賈汪區(qū)大吳中心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