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改革中的民生問題
中國古代的改革眾多,其中或多或少都會涉及民生問題。
管仲改革
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管仲曾說:“政之所行,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睘榱耸罐r(nóng)民有更大的自主權,調(diào)動其生產(chǎn)積極性,他確立了按土地質量好壞和產(chǎn)量多少來征收租稅的政策。齊國東邊臨海,管仲因地制宜,鼓勵發(fā)展制鹽業(yè),讓鹽利成為齊國的主要收入,如此就減輕了百姓的賦稅負擔。他還加強對貨幣的管理和調(diào)節(jié)物價,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改善。西漢史學家司馬遷評價說:“管仲相齊,順百姓之美,匡救國家之惡,令君臣百姓相親者,是管之能也?!?p>商鞅變法前,秦孝公召集群臣商議此事。舊貴族代表甘龍等起來反對。商鞅以歷史進化的思想,針鋒相對地指出:法律和制度的制定都應因時因地,而不能一味效法古代。這為他實行變法作了輿論準備。圖為話劇《商鞅》劇照,展現(xiàn)的是商鞅與秦國群臣激辯的情景。
商鞅變法
戰(zhàn)國是一個弱肉強食、相互兼并的時代。當時各國為了立足,紛紛變法革新,其中最著名的是秦國商鞅變法。先秦時期,貴族有世襲的特權,父親是貴族,兒子就是貴族,他們世代享受著國家的俸祿,被稱作世卿世祿。商鞅廢除了這一制度,而實行軍功爵制。就是說,平民百姓如果立有軍功,也可以受爵受賞;而貴族如果沒有軍功則不能再享受特權。這就為一般百姓政治、經(jīng)濟地位的提升開辟了道路。商鞅還重新劃分了田界,把土地分授給農(nóng)民。百姓有了土地便可以安居樂業(yè),勤勉耕作。于是,后人評價這次變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西漢初改革
西漢建立之初,統(tǒng)治者吸取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訓,改變了治國方略,表現(xiàn)之一就是注重百姓的利益和生活。高祖劉邦剛進關中就把當?shù)馗咐?、豪杰召集起來,宣布:秦朝的嚴刑苛法,把眾位害苦了,應該全部廢除?,F(xiàn)在我和眾位約定,不論是誰,都要遵守三條法律:殺人者要處死,傷人者要抵罪,盜竊者也要判罪。劉邦的“約法三章”立刻受到百姓的擁護。漢文帝認為斷肢體、刻肌膚等肉刑讓犯人永遭唾棄,會斷絕他們改過為善的道路,于是下令廢除。此外,由于秦末戰(zhàn)爭,很多百姓流亡他鄉(xiāng)。統(tǒng)治者采取恢復田宅、減免租稅徭役的方法讓他們重新回到家鄉(xiāng)從事生產(chǎn)。就連皇帝自身也重視節(jié)儉,下詔禁止地方進獻奇珍異物,以減輕人民的負擔。漢初改革的結果開創(chuàng)了中國皇權社會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史書記載,當時國內(nèi)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災,百姓總是家給人足,郡國的糧倉堆滿了糧食。北魏孝文帝改革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民不聊生。北魏統(tǒng)一北方后,孝文帝著手進行改革。起初,北魏的官員沒有俸祿,而是采取自籌的辦法,當官者采取的手段就是搶奪、貪污和搜刮,人民深受其害。有鑒于此,孝文帝實行俸祿制,俸祿由國家統(tǒng)一發(fā)放,官吏若再隨意搶奪,則嚴懲不貸。不久,孝文帝又頒行了均田制和新的租調(diào)制。均田制是將國家控制的無主土地按一定原則分授給農(nóng)民耕種,農(nóng)民得到了土地就有了生活的保證。而新的租調(diào)制則減輕了農(nóng)民的賦稅負擔。唐太宗改革
早年參與了推翻隋朝戰(zhàn)爭的唐太宗,目睹了隋王朝由興到亡的整個過程。他認識到百姓的利益和境遇與國家的治亂興衰密切相關,曾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币虼耍铺诘腔蟊阒指纳泼裆?。他一改隋煬帝的橫征暴斂,提出“與民同利”的思想,積極給百姓減負。他還設立義倉,以備在荒年之時可以開倉救濟災民。對于直接管理百姓的刺史,更是由太宗親自選拔,即使是地方縣令這樣的小官,也要上報朝廷。這些改革使社會出現(xiàn)繁盛的景象。史書記載,當時百姓出門不會遇到盜賊,監(jiān)獄常常空無一人,馬牛布滿原野,家家夜不關門。“人無水旱之弊,國無饑饉之災?!?p>周世宗改革紛亂的五代到后周時期逐漸走向統(tǒng)一的趨勢。周世宗柴榮是一位比較杰出的人物,他曾說自己如果能當三十年的皇帝,就用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yǎng)百姓,十年致太平。當時,社會貪污腐敗風氣嚴重,官吏不斷向農(nóng)民加征賦稅,周世宗嚴懲了幾位貪官,以儆效尤,同時下令將一切無名的苛捐雜稅和徭役免除。此外,面對百姓逃亡、土地荒廢的現(xiàn)實,他用招撫和減租的方法使人民回鄉(xiāng)定居,確保了他們的安定生活??上?,周世宗在位不到六年就病逝了,但他的改革頗見成效,為后來北宋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清初改革
清朝入關后,統(tǒng)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民生的改革。先是鼓勵百姓開墾荒地,如果百姓家里沒有種子和耕牛,則由地方官府給予資助,田租減免的年限也由三年、四年放寬到六年甚至十年。康熙皇帝還下令將明代藩王的土地無償交給所在地的農(nóng)民耕種,農(nóng)民有了自己的田地,不再成為“流民”。此外,明末為了對抗農(nóng)民軍和后金政權而不斷加征賦稅,稱為“三餉”,令百姓難以維生。清初統(tǒng)治者下令將其免除。這些改革措施起到了穩(wěn)定社會秩序、恢復經(jīng)濟的作用,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