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作華
高手相馬的秘訣
◎陽作華
(楊再琪 繪)
《列子》里記載了不少富于情趣和哲理的寓言故事,《九方皋相馬》是其中膾炙人口的一篇。善于相馬的伯樂向秦穆公推薦了九方皋。三個月后,九方皋找到一匹“黃色的母馬”,秦穆公叫人去看,卻是一匹黑色的公馬。秦穆公生氣地說:“九方皋這人連雌雄顏色都不分,怎么會相馬呢?”伯樂嘆道:“九方皋所看見的是內(nèi)在的素質(zhì),發(fā)現(xiàn)它的精髓而忽略其他方面,注意它的內(nèi)在而忽略它的外表。像九方皋這樣的相馬方法,是比千里馬還要珍貴的?!瘪R送到了,一驗,果然是千里馬。
九方皋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他同伯樂一樣,懂得一般好馬可以從它的形狀和筋骨上去觀察,而千里馬則不能只從外表上去識別,需要抓住“絕塵弭轍”(塵土不揚,不留足跡)這個基本特征,要“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nèi)而忘其外”,拿我們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觀察事物要去粗取精,不看外表而看內(nèi)在。
在感性認識階段,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通過眼、耳、鼻、舌、身五個官能,在人們的頭腦中留下種種感覺和印象。而要把這些感覺和印象形成正確的概念,需進行一番邏輯加工,將大量感性材料進行分析比較,抓住主要的、精粹的,舍去次要的、粗糙的。
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說,“去粗取精”也是人們進行各種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的一個指導原則。就拿寫文章來說吧,歷代學風嚴謹?shù)奈膶W家,都對自己的精神產(chǎn)品一改再改,剔除蕪雜,留取精粹。唐代詩人賈島斟酌“推敲”的故事是人們所熟知的,宋代文學家歐陽修“作文既畢,貼之墻壁,坐臥觀之,改正盡善,方出以示人”。他的文稿涂改之多,“至有不留本初一字者”。也有些人寫起東西來,裝腔作勢,廢話連篇。明朝大臣茹太素,把本來只要幾百字就可寫好的奏折,寫成了一萬七千多字,明太祖叫人念了半天,還聽不出個所以然來,盛怒之下,當著文武百官之面,在殿前責笞了他一頓。引古論今,有些人不論寫文章還是作報告都愛長篇大論,不是去粗取精,而是粗上加粗,這種人難道不應(yīng)以茹太素為戒嗎?
在認識過程中,只有去粗取精,我們才能認識和把握事物的本質(zhì);在實際工作中,也只有注意去粗取精,才能使各項工作精益求精。而要去粗取精,就要抓住實質(zhì),反對面面俱到;就要分清主次,忍痛“割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