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紅
在安全和信息獲取訴求的名義下,汽車制造商和技術類公司誰獲得美國政壇的大多數?
誰也沒想到,爭吵竟然率先在這個問題上爆發(fā)。
2月3日,美國交通部長安東尼·福克斯(Anthony Foxx)透露,他的部門將會在奧巴馬(Barack Obama)2017年3月第二個任期結束前制定出關于車載信息安全系統(tǒng)的相關法規(guī)。
消息一出,正當外界紛紛評論如是政策可能為美國的智能交通帶來什么影響,以及相關利益方如何從中“大撈一筆”時,以通用為首的汽車公司和以有線電視服務商康卡斯特(Comcast)為代表的技術公司們則開始了在無線電波段使用權上的你爭我奪。
最近十年,人們對各類信息訴求加大,各類技術型公司推出更多相應的電子傳輸類產品,隨之便產生了現有波段不夠用的窘境。前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主席格納考斯基(Julius Genachowski)曾公開抱怨,如今在機場等公共場所,甚至在自己的家中會遇到無線網絡擁堵(Wi-Fi congestion)的問題。
根據全球最大的互聯網解決方案提供商思科(Cisco Systems)發(fā)布的報告,2013年,全球網絡連接速度是前一年的兩倍,而數據流量也隨之增加了81%,其中視頻占掉了總流量的一半。技術和有線電視公司的第一反應是擴大Wi-Fi覆蓋范圍來解決問題。
2月13日,谷歌、微軟、康卡斯特、時代華納和有線電視運營商查特傳播(Charter Communications)等18家公司和組織團體宣布,成立名為WifiForward的聯盟,旨在加強科技行業(yè)的游說力量,向美國政府施壓,使之能將更多的無線頻譜資源分配給Wi-Fi,以緩解當前的網絡擁擠負擔。
不過,他們也知道,新的波段現在已經少之又少,發(fā)掘現有波段的潛力似乎更為可行。1990年代開始,汽車制造商們紛紛推出車載信息系統(tǒng),出于車輛和系統(tǒng)后臺聯絡的需要,普遍申請了自己的無線電波段。于是,汽車行業(yè)便成為這些技術型公司的目標之一。
政策研究組織新美國基金會(New America Foundation)主導進行的“無線未來項目”(Wireless Future Project)負責人卡拉布雷斯(Michael Calabrese)表示,汽車業(yè)現有無線電波的利用率僅為25%。
早在去年,康卡斯特便提出,鑒于汽車廠商們并沒有有效使用車載故障報警系統(tǒng)的無線電波功能,商業(yè)配備也還停留在十年前,因此希望能夠將他們的波段拿出來共享。12月,時任FCC主席惠勒(Tom Wheeler)對國會表示,他支持這一提議,但需要對“共享”的波段進行研究。
汽車公司當然不會坐以待斃。
他們聲稱為了車輛間的順暢交流,以及與高速傳感器的短距離感應,已經投入上千萬美元?,F在,當司機駛過路口時,車子自己就可以判斷兩側是否會有車輛要同時通過,以作出反應;此外,還可以自行避免追尾或與相鄰車道的刮蹭,等等。搭載該技術新車的成本僅會增加100美元,同時也可作為后市場裝置售出。實現這些功能同樣需要通過無線電波。
康卡斯特、谷歌和微軟則認為,汽車公司的這些技術真正運用到現實中的過程會更為漫長。
但更為重要的是,這些技術依賴于包括傳感器、方向掃描儀等在內的同時發(fā)生傳送裝置,這些裝置在運行時哪怕受到一瞬間的干擾都有可能失去效力。目前,誰也無法證明共享波段是否會產生此類問題。
通用汽車可持續(xù)發(fā)展及全球法規(guī)事務副總裁魯濱遜(Michael Robinson)的表態(tài)是:“在決定使用汽車頻段前,必須要進行更多的分析和研究以確保我們不會受到干擾。我們不想對汽車的正常行駛構成危害。”
美國每年有3萬人死于高速公路上發(fā)生的交通事故,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則認為,高速公路發(fā)生的500萬次事故中80%是可以通過使用車載通信系統(tǒng)來避免的。
汽車制造商們認為,這場爭論的實質是在減少死亡與滿足消費者對信息訴求之間做出平衡。
無論結果如何,爭論中大筆的花費已經產生。美國相應政治中心(Center for Responsive Politics)的統(tǒng)計得出,2013年谷歌、微軟等互聯網公司和汽車公司們在爭奪波段問題上花費的政治游說費用分別為1.401億和5820萬美元,其中僅通用汽車就支出了880萬美元,而包括克萊斯勒、福特等12家汽車公司的汽車制造商聯盟(Alliance of Automobile Manufacturers)則用了650萬美元。
不難推測,隨著交通部的表態(tài),兩方的爭斗竟會愈演愈烈,金錢的投入也將愈發(fā)不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