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娟 (淮南市潘集區(qū)文化館 安徽淮南 232000 )
對農村文化現狀的點滴思考
李祥娟 (淮南市潘集區(qū)文化館 安徽淮南 232000 )
許多農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物質生活大為改善,但文化和精神生活卻十分貧乏。嚴重地影響了新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因此,要更新觀念、轉變思路,努力加強制度建設,充分發(fā)揮文化館和基層文化站的宣傳主導作用,用先進的科學知識武裝農民,用高尚的道德規(guī)范去引領農民,用先進的文化氛圍去文“化”農民。
農村文化;現狀;對策
前些日子,隨著爭創(chuàng)省級文明城市工作的深入,筆者有幸到我市部分農村走了一遭。的確,近些年來,國家的惠農政策使農村的面貌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處可見村道筆直、小樓林立,百姓家庭殷實富裕,物質生活大為改善,但有些地方農民的文化生活卻還十分貧乏。有這樣一句話可以概括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現狀:打麻將、斗地主、聲聲入耳;看書報、學技術,漠不關心。特別是眼下到了入冬農閑時節(jié),農民生活枯燥,農村的文化生活又十分匱乏,大部分農村的電腦網絡不通,農民除了看看有限的電視節(jié)目以外,大多時間全是三五成群地打麻將、斗地主,賭博風氣盛行,封建迷信也趁虛而入,一些不健康的文化充斥著農村的文化市場,等等這些,不僅嚴重的影響了農民積極向上的思想觀念的形成,也大大滋生了許多社會不安定因素,也大大阻礙了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在走訪中我也了解到,其實大部分的農民還是很渴望生活中經常有豐富、健康的文化內容,隨著農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他們對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愈來愈迫切,打麻將、斗地主并不是他們追求的生活方式,城市人那高雅文明的生活品味才是他們的向往。
上述現象雖不代表著農村文化生活的全部,但在一定程度上有著它的普遍性和代表性,思忖之余,不得不讓人去探究其中的原因。
首先,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對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視不夠。隨著城市化進程和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個別領導急功近利,一心只抓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政績工程,于是,一批批“看得見”的基礎建設工程拔地而起,而那些“難看見”“見效慢”的軟件工程——農村文化建設卻被束之高閣。
其次,資金投入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根據國家要求,各級政府的文化投入不能低于年度財政支出的1%,實際上基層政府很難做到。由于農村基層文化活動經費缺口較大,正常的文化活動難以開展,有些地方最基本的文化活動場地都沒有,有些農村有場地無設施、或有設施而無文化活動指導人員。一些文化館、文化站也想把農村文化工作做深入、做扎實,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實乃“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再次,指導開展農村文化活動的專業(yè)人員嚴重不足,這些人員大多都是有一技之長或多才多藝的人才,由于基層文化站的經費捉襟見肘,一些指導教師也只能偶爾到一些農村蜻蜓點水式開展活動。即使是有限的文化下鄉(xiāng)活動,也只是在有限的時間有限的地點開展,根本就談不上常態(tài)化和制度化,更不用說根植于農村了。另一方面,由于市場經濟的原因,一些民間藝人沒有被很好的引導、培養(yǎng)和利用,大都不愿無償從事這種農村的文化活動。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一些職能部門思路單一,工作教條,形式主義,不能創(chuàng)新工作思路并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要知道,送文化不如“種”文化,受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在我國,雖然城市化進程在加快,但在一定時期內農村和農民問題仍是一個根本問題,農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更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特別是近些年來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上述問題更顯滯后。那么,我們要用什么內容來占領和豐富農村文化市場呢?筆者認為:
首先,要用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武裝頭腦??茖W知識是第一生產力,在當今時代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貧窮和愚昧共存,無知與落后相生,要提高八億農民的文化素質,改變他們的精神面貌,對他們加強科學文化知識教育是最好的切入點,如今時代不是黃牛加鋤頭的時代,而是信息的時代、經濟的時代、農民的產品要有高附加值的時代。如何去高產,如何多增加收入,這要靠科學文化知識去支撐、去實現的。同時,科學是社會文明的標志,亦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標志。幾何時,在一些偏遠的農村,封建迷信盛行,歪理邪說遍地,有人不思進取、思想頹廢,有人沒有理想、醉生消沉。諸如此類,社會談何進步,人類談何文明。
其次,要用高尚的道德規(guī)范去引領。央央華夏,文明之地,禮儀之邦。幾千年來,諸如“烏鴉反哺,羊羔跪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三尺巷的故事”等做人名言和鄰里佳話一直教育著一代代后人。在我們的農村文化建設中,這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勤勞簡樸,尊老愛幼,鄰里和睦,這是做人之本,也是家庭和睦之本。因此,我們在農村文化建設過程中,要用身邊典型的事例大力宣傳好人好事,樹立典型,帶動一片,教育一方,大力弘揚新風尚,傳播社會正能量。讓高尚的文明道德規(guī)范占領農村文化建設的制高點。
再次,要創(chuàng)設先進的文化氛圍去熏陶。環(huán)境影響人,環(huán)境教育人,我們不但要樹立道德的楷模去教育人,讓周圍的農民“近朱者赤”,更應創(chuàng)設先進的農村文化氛圍去熏陶人,做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干凈整潔的村落,祥和安逸的庭院,催人奮進的標牌,無不彌漫著讓人向上、讓人進取的氣息。
首先,要加強農村文化的制度建設和硬件建設,而制度建設是前提、是保障。在前文分析中提到,產生農村文化建設落后的直接原因是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對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視不夠和資金投入不足等,但歸根結底其根本原因還是有關制度建設不完善、不健全。如果上級有關部門把農村文化建設作為民生工程的頭等大事來抓,在人事管理、資金劃撥、運作形式,績效考核等方面都有相應完善的制度,那么,有關領導就會高度重視,資金劃撥就能按量即使到位,相關的農村文化活動和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就能制度化、常態(tài)化。同時,作為農村文化活動的平臺——硬件建設也尤為重要,場所、設施、設備、師資,活動項目等都是文化活動的載體,它是落實文化活動的關鍵所在。
其次,要充分發(fā)揮文化館和基層文化站的宣傳主導作用。國家明文規(guī)定,文化館和基層文化站是政府為了向廣大人民群眾宣傳教育、組織輔導群眾開展文化活動而設立的文化事業(yè)機構,是當地群眾從事文化藝術活動的中心,它的主要職責是負責宣傳國家文化方針、政策和法令,開展科學文化知識的普及和傳播;組織開展健康有益、積極向上、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系列活動等。它的責任和使命賦予了文化館和基層文化站在農村文化建設中要起到宣傳主導作用。
最后,政府部門和有關文化機構要更新觀念、轉變思路,變送文化下鄉(xiāng)到培文化土壤、育文化種子、結文化碩果,引導和扶持農民自主開展積極健康的文化活動,讓農村文化建設盡快駛入文明向上、自主發(fā)展的良性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