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賢勝 (浙江省寧??h力洋鎮(zhèn)文化站 浙江寧海 315600)
淺談如何體現(xiàn)農民家門口文化的涵義
胡賢勝 (浙江省寧??h力洋鎮(zhèn)文化站 浙江寧海 315600)
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統(tǒng)部署,強調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xiàn)代市場體系,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健全城鄉(xiāng)發(fā)展一體化體制,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等,這對全面提高新農村經濟文化建設發(fā)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新農村文化建設是一項綜合性的基礎工程,也是打造農民家門口文化的惠民工程。
新農村文化建設;農民家門口文化
隨著國家政府逐漸對農村經濟文化的大力支持,新農村文化建設政策的逐漸深入,農民的經濟和文化發(fā)展逐漸得到改善,農民在收入增加的同時也能了解一些新的文化知識。但是,在這種良好社會發(fā)展的氛圍下,也存在一些令人反感的事情,讓國家的政策不能很好地、直接地為農村經濟文化建設服務。例如,有些地方的鄉(xiāng)鎮(zhèn),為了他們的所謂政績、所謂的提升形象、所謂的轟動效應,在跟風、攀比潮流的引領下,打出讓農民在家門口享受文化的旗幟,花數(shù)萬元甚至數(shù)十萬元錢,搞一些沒能真正體現(xiàn)家門口文化涵義的大型文化演出活動。而且隨著此風的漫延,這種活動的場面越搞越大、所邀請的節(jié)目和演員的檔次越來越高,有的地方甚至以那些專業(yè)團體為班底搞所謂的群眾文化活動。由此而帶來所花的財力、人力、物力越來越多。據相關資料報道,有些鄉(xiāng)鎮(zhèn)的農村經濟文化建設完全處于一種不相協(xié)調的狀態(tài),對經濟的增長遠遠大于對文化的建設,多數(shù)時間都是將工作的重心放在提高經濟增長上面,很少關注農村文化建設發(fā)展,出現(xiàn)了一刀切的現(xiàn)象。農民只知道一味的賺錢,對國家的發(fā)展,社會的發(fā)展等相關知識都不了解,農村沒有專門的文化站,沒有相關的健身配套設施。在面對上級領導視察工作的時候,甚至不惜花錢搞一些文藝演唱活動,動用大量人力、物力擺排場,表面工作是做好了,但是農村的文化建設卻一直得不到提高。
花錢搞這種文藝活動也不是不好,只是違背了國家關于新農村經濟文化政策的方針。在面對國家提高建設發(fā)展新農村政策的時候,各底層領導要能夠清醒地認識到如何做好新農村經濟文化建設,搞文藝活動只是一時之需,而新農村經濟文化建設是長久的需求,也是社會發(fā)展的需求。在落實國家政策的過程中,要求認真務實、認真貫徹黨的方針、政策,扎扎實實的推薦本地區(qū)的經濟文化發(fā)展,使農村的經濟文化建設能夠跟得上社會發(fā)展的步伐,農民能夠在不出家門口的前提下,享受到知識文化信息。新農村文化建設是一項綜合性的基礎工程,它不是靠搞一二次大型的廣場演出,就能達到提升農村文化建設的成效、品位和形象的事,而是要靠求真務實扎扎實實地做好各項具體工作使農民群眾真正成為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和享用者。為此,筆者認為需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作努力:
黨提出的建設發(fā)展新農村,工作的主要重心就是三農問題。在此之前,關于三農的問題已經多次涉及到,也經常被人們所提起,但是真正做好三農建設發(fā)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黨和人民一起共同努力,不能急于求成,而要真情實意地扎扎實實地在實際工作中去付諸實踐的。新農村經濟文化建設的思想基礎是做好農民服務,要以農民為本,反映農民的思想,解決農民的所需。扎扎實實做好新農村經濟文化建設,不能為提高政績做表面工作。黨的政策不是要我們做表面工作,而是要認認真真的為農民服務,提高農村的經濟文化發(fā)展和農民的生活水平。政府工作做好了,農民生活質量提高了,人們安居樂業(yè)了,社會才能更加和諧地發(fā)展,經濟文化建設才能提高。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中,農村的文化建設是一項重要內容,而在文化建設中,文化陣地建設又是一項基礎性的建設。農民作為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他們是農村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文化的享受者,所以,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和布局必須要貼近農民群眾。近幾年來,農村基層文化建設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不少地方的村落文化宮,農民休閑廣場、體育健身場館等相繼建起,為農民群眾開展文化活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但由于各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狀況還存在一定差距,有的地方在落實國家關于新農村經濟文化建設政策的過程中,由于資金不足而沒有很好的提高本地區(qū)的經濟文化發(fā)展水平。地區(qū)的經濟文化建設發(fā)展,政府的扶持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自身的發(fā)展。要以一部分人先富,少數(shù)人后富,先富帶動后富,多方面的去改善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在經濟得到提高的時候,多層次辦文化,使文化服務設施形成網絡化,以農村基層文化設施建設來帶動農村文化活動的開展,使農民群眾真正能夠在家門口享受文化。
新農村經濟文化建設離不開文化宣傳組織,這是大力發(fā)展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宣傳、介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傳播先進文化知識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因此,開展好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前提就是要建立一支完善的文化宣傳組織,該組織要以農民為基礎,只有農民才能更好地反映出他們所需要的,政府才能根據農民所需開展相應的工作。在農民這支龐大的隊伍中,不乏有一些有才能的人,他們做事熱情、工作認真,積極響應國家的政策,投身到新農村經濟文化建設的浪潮中,發(fā)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專業(yè)技能,使我們的文化活動內容更具有地域特色,使我們的文化活動形式更加豐富多彩、千姿百態(tài)。作為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和文化館、文化站的工作人員們,要能夠積極支持新農村文化建設,認真幫忙、熱情服務和輔導,努力培養(yǎng)新的文藝骨干,全面提高農村農民的文化知識和思想文化素質,使新農村經濟文化建設能夠健康、有序的開展起來,農民的生活走向小康水平,農民的文化知識逐漸豐富起來,真正將新農村經濟文化建設落實到位。
在全面落實國家新農村經濟文化政策的過程中,我們怎么去做才能更好地開展好農村經濟文化建設,還需要立足實際,量力而行,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從新農村文化建設和文化活動的規(guī)律來看,必定選擇后者。這是因為,我們搞活動,不是為了擺花架子,不是為了應付某種檢查或驗收,更不是要搞政績工程,而是真正為滿足廣大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實施保障廣大農民群眾的文化權益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其實,在現(xiàn)實農村中就有許多好的活動形式,都把文化活動搞得有聲有色、形式多樣,如傳統(tǒng)的節(jié)慶活動、民間民俗活動等。這些活動不僅對節(jié)慶、民間民俗起到了烘托氣氛的作用,而且更是以它在廣大農民中的耳熟能詳和喜聞樂見而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與歡迎。因為,民間有許多獨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動形式,是一方地域文化的標志性形態(tài),它是當?shù)厝罕娬J同的一種文化符號。但是,在挖掘、保護、整理、繼承歷史傳統(tǒng)文化藝術形式的工作中,也要運用現(xiàn)代文化的理念,對那些陳舊腐朽、含有明顯不健康內容的東西給予清除,對那些陳舊的表演形式進行創(chuàng)新和改造,盤活用足地域文化資源,使這類活動無論從內容到形式都能推陳出新,古為今用,達到與時俱進,與先進文化合拍,為廣大農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產品,使新農村文化建設形成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交相輝映的良性發(fā)展,真正讓文化活動成為農民在家門口享受的精神文化大餐。
真正體現(xiàn)農民家門口文化的涵義,必須樹立服務“三農”意識,心中要裝有農民群眾,文化陣地建設要貼近農民群眾,組織文化隊伍要依靠農民群眾,開展文化活動要從實際出發(fā),因地制宜,立足地域文化,使新農村經濟文化建設能夠健康、有序的開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