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明代貴州軍戶逃逸的原因探析

      2014-07-15 04:17:07樊佰招,尚晴
      卷宗 2014年5期
      關鍵詞:明代貴州

      樊佰招,尚晴

      摘 要:貴州地處云貴高原,屬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民族結構“漢少夷多”。我國歷代統(tǒng)治者為加強對其的控制,戍守邊防,都不同程度上實行了屯田制,尤以明代為盛。但至明后期,軍戶大量逃逸,軍屯制度遭到嚴重破壞。究其貴州軍屯逃逸的原因,有其獨特的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

      關鍵詞:明代;貴州;軍戶逃逸

      課題項目:2013年湖南省民族學基地開放基金招標項目(編號13jdzb008)

      明代軍屯歷來為學者的研究熱點,國內(nèi)外學術界研究成果也甚是豐富。著作類有:王毓銓的《明代的軍戶》,他對軍屯的歷史淵源、建置、組織及軍戶的來源、世襲方式、政府對軍戶的管理方法、軍戶的家族構成和社會地位等做了詳細介紹;張金奎的《明代衛(wèi)所軍戶研究》首先對衛(wèi)所軍戶進行了概述,然后依次對衛(wèi)所軍戶的糧餉、組織管理、戶籍管理、職業(yè)選擇和后勤保障等做了詳細介紹;還有于志嘉的《明代軍戶世襲制度》具體闡述了軍戶的世襲。學術論文類有劉金祥的《明代衛(wèi)所缺伍的原因探析—兼談明代軍隊的貪污腐敗》,其將明代衛(wèi)所軍戶缺伍的原因概括為:邊班、清軍、占役和克響;張娜《明代逃軍問題研究》將明代逃軍原因總結為以下幾點:軍戶地位低下、軍戶負擔沉重、邊班之苦和內(nèi)臣監(jiān)軍造成的軍風敗壞;還有張金奎《明代軍戶來源簡論》,他將軍戶的來源總結為從征、歸附、謫發(fā)、垛集與抽籍、招募及其他??v觀以上成果:學界關于明代軍戶的研究甚多,但涉及明代貴州軍戶的研究卻少之又少,僅有王曉衛(wèi)的《明代貴州土兵與衛(wèi)所軍之關系》,其將衛(wèi)所軍戶和土兵的關系概括為沖突和協(xié)作兩個方面。本文試從貴州特殊的氣候和地形、軍戶需承擔沉重的賦稅和徭役、軍官對軍戶的私占和剝削、軍戶與當?shù)赝帘臎_突不斷、軍戶安土重遷的思想等方面入手,主要從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兩方面加以分析,從不同的角度論述貴州軍戶逃逸原因的特殊性。

      1 貴州的軍屯制度與明代軍戶逃逸

      明初朱元璋為統(tǒng)一邊疆,先后七次遣使至云南實行和平詔諭,但最后都以失敗告終。于是朱元璋決定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用武力平定云南。而“貴州地接八番,與播州相去二百余里,乃湖廣、四川、云南喉衿之地”[1],是連接川、滇、湘、桂四省的樞紐。為確保進軍云南的軍事道路暢通, 即“開一線以通云南”,就必須在貴州駐扎重兵,于是衛(wèi)所在貴州普遍設立。

      據(jù)史料記載,貴州都司所屬十八衛(wèi)(貴州衛(wèi)、貴州前衛(wèi)龍里衛(wèi)、新添衛(wèi)、平越衛(wèi)、清平衛(wèi)、興隆衛(wèi)、都勻衛(wèi)、威清衛(wèi)、平壩衛(wèi)、普定衛(wèi)、安莊衛(wèi)、安南衛(wèi)、普安衛(wèi)、畢節(jié)衛(wèi)、烏撒衛(wèi)、赤水衛(wèi)、永寧衛(wèi))、二所(黃平千戶所、普市千戶所),加上地處貴州東部邊緣、史稱"邊六衛(wèi)"的鎮(zhèn)遠、平溪、清浪、偏橋、銅鼓、五開六衛(wèi)(當時屬湖廣都司),實際貴州境內(nèi)達"二十四衛(wèi)、二直隸千戶所"[2]之多。由此,以衛(wèi)所為依托的軍事屯田大范圍得以實施。"貴州都司原額屯田九千三百三十九頃二十九畝,見額屯田三十九萬二千一百一十一畝"[3]?;谫F州衛(wèi)所的大量設置和屯田的大量實施,使明朝對貴州地區(qū)的控制得到加強。

      軍戶是伴軍屯而生的,所謂軍戶即中國古代從軍、充當軍差的人戶。明代軍屯制盛行,但軍戶卻大量逃逸,早在朱元璋立國時期,軍戶逃逸現(xiàn)象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宣德以后,隨著軍屯制的破壞,軍士逃亡日趨嚴重,“屯軍逃亡人數(shù)漸多,地區(qū)漸廣,情勢更加嚴重,大有‘逃亡且盡的趨勢。”正統(tǒng)年間,逃亡士卒達一百二十萬有余,占全國軍伍總?cè)藬?shù)的二分之一多。弘治十四年,全國逃故軍士占太

      祖時原額十分之六七。據(jù)《明穆宗實錄》載:“隆慶三年,除錦衣衛(wèi)及護衛(wèi)、儀衛(wèi)司、藩牧所,其在外衛(wèi)所通計額軍三百一十三萬八千三百名,而武官之數(shù)不與焉,……今中外馬步官軍大約只可八十四萬五千有奇?!盵4]也就是說,到了明后期,軍士逃亡現(xiàn)象屢禁不止,有增無減,軍隊額數(shù)還沒有原來的三分之一??偠灾鞒姂籼右莸默F(xiàn)象大量存在,且貫穿整個明朝。

      2 明代貴州軍戶逃逸的自然因素

      貴州素有“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的說法,這是由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質(zhì)特點決定的。

      就地形土壤而言,貴州位于云貴高原東部、喀斯特地貌,地形復雜,山多地少,土地盛薄,不適宜大規(guī)模的種植。所以說地理條件的制約使屯田難度很大,即使有大量屯田,產(chǎn)量也十分有限。據(jù)史料記載:宣德10年正月,“詔減貴州屯糧三之一。時貴州諸衛(wèi)言其屯所山多田少,地疥水冷,刀耕火種,子粒批細,鮮有收獲,乞減其稅?!盵5]也就是說由于貴州山多田少,地疥水冷,加上當?shù)厝藗兩a(chǎn)方式落后(仍處于刀耕火種的階段),所以明朝廷詔令減免貴州的賦稅,這從側(cè)面說明,貴州的地形不適宜大面積種植水稻。

      就氣候來說,貴州屬中國亞熱帶高原季風濕潤氣候,常年雨量充沛,與北方相比,濕度相對較大,即濕熱和濕冷。南方人習慣于此,但對初到的北方人來說無疑是一種挑戰(zhàn):明朝為防止藩鎮(zhèn)割據(jù),鞏固中央對地方的統(tǒng)治,在軍屯時實行邊班制。所謂邊班制即內(nèi)地軍士需要定期輪番的去充任邊軍,“有以陜西、山西、山東、河南、北直隸之人起解南方極邊補伍者;有以兩廣、四川、貴州、云南、江西、福建、湖廣、浙江、南直隸之人起解北方極邊補役者?!盵6]即南方士兵經(jīng)常戍守北方邊鎮(zhèn),北方士兵經(jīng)常南下駐守邊防。對此種制度,楊士奇說:“南方之人死于寒凍,北方之人死于瘴病。其衛(wèi)所去本鄉(xiāng)或萬里,或七八千里路遠艱難,盤費不得接濟,在途逃亡者多,到衛(wèi)者少。”[7]王世貞亦云:“解路途超過千里的,如果是下產(chǎn)之家,家業(yè)則半廢;二千里之外的,下產(chǎn)之家,家業(yè)盡廢;三千里之外的,即使中產(chǎn)之家,也要家業(yè)半廢?!盵8]以上史料明確指出,南方人因為氣候差異死于寒凍,北方人死于瘴氣,即使沒有死亡,由于路途遙遠和路費得不到接濟而散盡家產(chǎn),甚至死亡,所以大量軍戶選擇逃逸。因為他們根本沒有考慮到軍戶對自然環(huán)境的承受能力和適應能力,沒有“量其性習,辨其土宜”。反而使軍戶逃亡的想法更為強烈,所以說,自然因素是明代貴州軍戶逃逸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

      3 明代貴州軍戶逃逸的社會因素

      明代貴州軍戶的逃逸,與上文所述的自然因素對軍戶造成的地方不適應有一定的關系。然而,自然環(huán)境和氣候的適應并不是完全不能克服的困難。究其根本原因,軍戶大量逃逸的出現(xiàn),更主要是諸多社會因素作用下的結果。

      (一)兵籍世襲且社會地位地下,導致軍戶逃逸以改換社會身份

      1、軍戶身份世襲

      明制規(guī)定,軍、民、匠、灶等始終“役皆永充”,[9]戶籍制度異常僵化。就軍戶而言,世代相襲,代代為兵。按明制規(guī)定,“軍有戶籍,必仕致兵部尚書始得除”,“間有恩恤開伍者……如此者絕少”。[10]除非皇帝特許,否則不可除去兵籍。宣德時頒布《軍政條例》,其中規(guī)定:“故軍戶下,止有人一丁,充生員,起解兵部,奏請翰林院考試,如有成效,照例開豁軍伍。若無成效,仍發(fā)充軍。”[11]這也就是說想要脫離軍籍可以,但要滿足兩個條件:一為軍戶內(nèi)只有一丁,且有生員的科名;二為必須通過翰林院的考試,顯示出自己非凡的能力。由此可見,脫離軍籍實屬不易,能真正脫離軍籍的寥寥無幾。

      2、軍士娶妻較困難

      據(jù)《明史》記載“武陵多戎籍,民家慮與為婚姻,徭賦將累己,男女至年四十尚不婚?!盵12]雖然這里說的是武陵,但它至少可以折射出西南軍戶的婚姻狀況。貴州的軍戶大多由北方邊班而來,與當?shù)厣贁?shù)民族有許多文化上的差異。且軍戶是世襲的,一般民戶為了避免軍役波及自己,禍及子孫,也不愿意同軍戶通婚,所以軍戶通婚圈很小,而且娶妻的費用也十分有限,因而軍戶男女到四十歲還沒結婚的情況普遍存在。

      3、軍士與罪犯為伍,使原來非謫充的軍士身分隨之降低,為世人所輕視

      明初軍隊的來源:“有從征、有歸附、有謫發(fā)等。其中謫發(fā),就是囚犯充軍”[13]。當時全國有一千一百多個縣,罪犯充軍的人數(shù)有百萬。而且充軍本就是一種懲罰,在押解犯人的過程中,犯人所受的迫害慘不忍聞。遙遠的路程、逐日不斷的杖打,士兵們要么直接被活活打死,而沒死的比死了還難受。

      由以上三點可以看出,軍戶身份世襲,加之社會地位的低下,從而使軍戶有了逃逸以改換身份的想法,并且付出了行動。但明朝幾百萬的軍士,想要脫籍,談何容易。即使軍戶脫籍或轉(zhuǎn)為世族大家的情況存在,但數(shù)量也是極其有限的。

      (二)社會負擔沉重,土地兼并盛行導致軍戶逃逸

      1、沉重的賦稅和徭役

      由于軍屯是用軍隊的形式組織起來的,用軍事律令分地和征收屯田子粒,這就使屯軍所收的剝削和壓迫比農(nóng)戶更嚴重。農(nóng)戶一般有地才承擔賦稅,有丁才服徭役,但屯軍卻要納無地之租,出雙重徭役。當屯軍因為種種原因拋荒或失去屯地時,他們?nèi)砸鞍r屯田子粒”。在層層剝削之后仍要如期上交稅收,即使沒有收成也要軍戶自己承擔,這使得軍戶不得不另尋出路,或隱居深山,或投奔當?shù)厣贁?shù)民族中的世族大家。

      2、軍官的私人占役和克餉

      明中期以后,隨著土地兼并的日益劇烈,屯田制度開始遭到破壞,原有的規(guī)定紛紛被打破,軍戶不再是純粹意義上的軍隊成員,其職責也被復雜化了,出現(xiàn)了“軍無定用”的現(xiàn)象。各級管屯官,從百戶、千戶一直到總兵官、鎮(zhèn)守太監(jiān),以及王府、勢豪等,都爭先恐后地搶奪屯田,私役屯軍為他們耕種。在各項雜役中又以各級軍官的私役最為嚴重,“濫役軍丁,而勒其錙銖,甚有一官而包占數(shù)士卒……富者盡材,貧者竭力,以故流竄逃亡,不啻過半?!盵14]但對于這種情況軍官們熟視無睹,也沒有人敢于揭發(fā)。

      此外,軍官對軍戶還進行苛刻的克餉。據(jù)《明史》記載:正統(tǒng)年間,逃亡士卒達一百二十萬有奇,占全國軍伍總數(shù)的二分之一。弘治時,全國逃亡軍士占洪武時十分之六七。萬歷時,各地軍隊時有嘩變,軍士屢屢逃亡,都與此不無聯(lián)系?!敖褡冋邤?shù)起,其原出于偏侵軍餉,遂至加履加首”[15]。無論是軍官的私人占役還是克餉都嚴重威脅了軍戶的生存,當他們不堪忍受時,便有組織的聯(lián)合起來進行反抗,而逃逸就是當時反抗的最明顯的表現(xiàn)形式。

      3、屯田的私人占有和買賣

      典賣屯田歷來是中央王朝所嚴厲禁止的,明朝也不例外。但土地兼并之風的盛行和屯田的大量開荒,典賣之風已無法遏制,所謂“人資田以養(yǎng),田亦資人以耕,丁多而富者必買田,丁少而貧者必賣田,此亦理勢之所必至也?!盵16]弘治六年(1498),兵部尚書馬文升說,“衛(wèi)所官旗勢豪侵占盜賣十去五六。”[17]可見盜賣屯田之風由來已久。據(jù)四川、貴州、湖廣奏報,屯田失額的原因之一,就是屯田的私占和典賣。天啟年間李騰芳說:“茶陵衛(wèi)屯田盡是流水接賣”,有的甚至“專買屯種肥膏至數(shù)千畝,而其家無民田,不名一差?!饼嬌轩i也曾說:“每田一分,蓋不啻十易姓矣”。魏煥也認為,“九邊”屯田所以“十不一存”,其重要原因也在于立法與人情相背馳,立法屯田不準典賣,而理勢又不能不典賣。所以隱瞞,私占、典賣之風盛行。但很少有人舉報,“各所屯軍,視武弁皆世受統(tǒng)轄之人,自非破裂身家死生在俄頃,誰肯危言正色訐發(fā)其奸,以取反噬之禍乎?若其同為僚屬,則更相遮護,所至皆然。故侵占屯田,隱占為業(yè),祖孫相繼,盤踞自如”。[20]這就是“寧犯憲典而不敢犯世官”。屯田被占、嚴重的勞役剝削、加上細致的包賠籽粒,迫使軍戶選擇逃逸。

      (三)與當?shù)赝帘鴽_突不斷,軍戶不堪戰(zhàn)亂而逃逸

      在“漢少夷多的明代貴州,族兵制占有重要地位”、“土司所統(tǒng)領的土兵,構成貴州最重要的地方軍事力量”?!败姂艉屯帘鴱膶儆趦蓚€不同的系統(tǒng)。軍戶屬于衛(wèi)所軍;土兵往往沒有固定的建制,大多因血緣關系或地緣關系集結于土長官或土司之下。“土兵和軍戶之間的矛盾時有發(fā)生,甚至演變成武裝沖突”[衛(wèi)所軍戶和土兵不僅在數(shù)量上有很大差距,在糧餉上也相差甚遠,所以軍戶隨時有戰(zhàn)死沙場的可能。加上主帥對戰(zhàn)亂的態(tài)度不堅定,更使軍戶心灰意冷,無心作戰(zhàn),或許逃逸還能保全性命。

      再有,明初時,由于對明廷的屯田置衛(wèi)措施有疑俱而誘發(fā)的戰(zhàn)亂。這種戰(zhàn)亂主要發(fā)生在普安州,具體表現(xiàn)為彝族地方勢力與官軍的對抗,總計僅有三次大的戰(zhàn)亂。這三次大的戰(zhàn)亂分別是:洪武二十年(1387)征調(diào)湖廣都司各衛(wèi)所官軍前往普安州的盤江河谷,實施大規(guī)模的屯田,在屯田用地的征撥上,由于情況不明誤占了彝族的冬牧場,導致了相關彝家對朝廷的不滿,激變?yōu)榘①Y和密即為首的兩次彝族地方勢力的反叛,后明朝派軍士強力鎮(zhèn)壓。與普安州類似的情況,在安順的轄地內(nèi),特別是在西堡地區(qū),西堡長官司兩次因向下屬征交糧稅而激變?yōu)槭露耍溆喔魍了驹诿鞔闯霈F(xiàn)過賦稅交納糾紛。洪武二十六年,普定西堡長官司阿德及諸寨長作亂,命貴州都指揮顧成討平之,二十八年,成討平西堡土司阿傍,二十一年,西堡滄浪寨長必莫者聚眾亂,阿革傍等亦糾三千余人助惡,成皆擊斬之,其地悉平。由上述史實可知,糧餉的匱乏、頻繁而長久的軍事活動使軍戶不堪重負,逃逸成為其出路之一。

      (四)安土重遷的思想是軍戶逃逸的重要推動力

      安土重遷即安于本鄉(xiāng)本土,不愿輕易遷移。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的中國人信奉“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論語·里仁》)。考察中國歷史,可以看出:中國人大多不愿意離開故土。[22]明朝的軍屯實行邊班制,明政府在實行這一制度時,根本沒有考慮換防的時間和空間,從而導致“衛(wèi)所相去遠者萬里,近乃七八千里”、“長解負累,有死于溝壑,而莫知之者?!本置娴某霈F(xiàn)。

      這樣,軍士因畏懼戍邊和懷戀故土而選擇逃亡。楊士奇在《論勾補南北邊軍疏》說:“……彼此不服水土,南方之人死于寒凍,北方之人死于瘴病,……路遠艱難,盤纏不得接濟,在途逃死者多,到衛(wèi)所者少”、“風土異宜,瀕于夭折,請從所宜發(fā)戍?!钡珬钍科娴慕ㄗh最后礙于破壞祖制而不了了之,所以軍士南北更戍的問題始終沒有解決。明政府這種不撫恤軍士的治軍方法,必然會加重軍士的戀家情結,導致軍士的大量逃亡。

      4 結語

      綜上所述,軍戶逃逸的原因包括自然和社會兩方面。貴州土地的相對貧瘠極大制約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加之氣候等自然條件適應的困難,使得軍戶的生活困苦不堪。這是導致其逃逸的自然因素。就社會因素而言,在上文所述的諸多原因中,除了制度本身存在的問題之外,筆者強調(diào)我們更應考慮到軍戶自身的情感態(tài)度,即:農(nóng)耕民族所具有的戀家情結和安土重遷的思想。這應是軍戶不愿遠離家鄉(xiāng)、進行戍邊的重要原因。理解了這一點,將有助于對于我們更全面、更深入地認識這一歷史現(xiàn)象。

      參考文獻

      [1]宋濂.元史[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76版,第2225頁.

      [2][3]貴州通志[M].卷3,土田,第167頁.

      [4]明穆宗實錄[M].卷35,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1968年版,第901-902頁.

      [5]明太祖實錄[M].上海:上海書店,1990.

      [6][7][8][10][24]陳子龍,等.明經(jīng)世文編[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62版,第66-239頁.

      [9]黃瑜.雙槐歲鈔[M].北京:中華書局,1999.

      [11][21]陳子龍,等.明經(jīng)世文編[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62版,第232-337頁.

      [12][13][20]明神宗實錄[M].上海:上海書店,1990版,第253-345頁.

      [14]轉(zhuǎn)引自劉金祥.明代衛(wèi)所缺伍的原因探析—兼談明代軍隊的貪污腐敗[J]. 北方論叢,2003,05.

      [15]轉(zhuǎn)引自呂景琳.論明朝國有軍屯土地的私有化[J].江海學刊,1996,01.

      [16]顧炎武.日知錄集釋全校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版,第102頁.

      [17]清高宗敕選.明臣奏議[M].商務印書館,1937版,第169頁.

      作者簡介

      樊佰招(1982—),男,湖南省永順縣人,吉首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中國史2012級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明代貴州
      貴州,有多美
      尋味貴州——遵義
      尋味貴州
      沉醉貴州
      多彩的貴州 多彩的茶
      貴茶(2018年6期)2018-05-30 09:53:50
      我與貴州茶一起
      貴茶(2018年6期)2018-05-30 09:53:36
      論明代賓禮制度下的禮樂
      中文信息(2016年10期)2016-12-12 15:01:57
      明代科舉對高考制度改革的啟示
      科教導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7:57:32
      東南亞香藥與明代飲食風尚
      古代文明(2016年4期)2016-11-14 23:06:21
      明代休寧隆阜戴氏荊墩門的派分、建構及生活
      古代文明(2016年4期)2016-11-14 22:57:04
      香港 | 沅江市| 隆林| 澄江县| 政和县| 沂源县| 高安市| 丰城市| 灌云县| 四平市| 甘南县| 醴陵市| 竹山县| 隆尧县| 丰宁| 石渠县| 崇礼县| 忻城县| 和龙市| 上蔡县| 龙岩市| 新泰市| 麦盖提县| 高邑县| 二手房| 平武县| 河东区| 蒙阴县| 宁远县| 吐鲁番市| 彝良县| 钟山县| 阿克陶县| 吉安县| 绵阳市| 佛教| 阿合奇县| 石河子市| 长春市| 天长市| 巨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