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中后期,美國軍方意識到他們需要一個定位系統(tǒng)。60年代,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Transit投入使用,但它的精確度只能達到15m~500m的級別。
1973年,美國國防部決定開發(fā)一個更精確的定位系統(tǒng)。經過一段時間的方案論證,第一顆GPS衛(wèi)星于1978年發(fā)射進入其20 200km高的運行軌道。1985年前,美國又發(fā)射了另外10顆GPS衛(wèi)星。但在1983年,美國政府便決定對用于非軍用目的的設備開放全球定位系統(tǒng)。促成這一決定的是當年韓國民航班機被蘇聯(lián)擊落的事件,而造成此次事件的原因之一就是韓國航班的飛行員不了解飛機的方位導致迷路。不過民用的GPS遠不會有軍用版本那么精確。
美國政府在全球定位系統(tǒng)上花費了超過120億美元,而這些投入大多用于怎樣能夠讓這個目的僅為定位的系統(tǒng)更加精確,最終達到米級別的精確度。但是他們同時實施了選擇性干擾系統(tǒng),使得民用GPS的信號變得更加不精確。其背后的原因是美國軍方想對這項最新技術有所保留。GPS信號的精確度大約只有200m級別,除非使用來自軍方的特殊密鑰。
不過這樣的精確度對于民用設備來講已經足夠了,而且在1995年以前,用于GPS的衛(wèi)星群組并不能覆蓋全球,直到1995年7月17日完成拼圖的那顆衛(wèi)星發(fā)射,全球定位系統(tǒng)才真正可以對全球任何一個角落進行定位。而選擇性干擾系統(tǒng)也一直在運行中,直到2000年5月1日,美國軍方宣布解除對GPS衛(wèi)星信號的選擇性干擾,使得民用GPS的精確度達到了15m級別。最初的民用GPS應用來自地理領域,通過對位置信息的精確監(jiān)測,地標系統(tǒng)可以跟蹤大陸板塊的運動,從而支持對地震的研究。
現在,對GPS的非軍事應用已經遠遠超過了軍事應用:根據IEMR公司的市場預測,2015年能夠接收GPS信號的設備將達到9.467億臺,跟2014年相比將會有15.8%的增長,這也將是歷史上最高的增長率了?,F在幾乎每一部智能手機中都集成了GPS模塊,并將從全球定位系統(tǒng)中獲取的精確位置信息傳輸給各種網站以獲取基于位置的服務,而這正是當初美國軍方試圖避免的事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