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宇 同印度不是赤道國家,但由于其三面環(huán)海且橫亙在北面的喜馬拉雅山阻擋了暖濕氣流的北上,因此導(dǎo)致了印度夏天的酷熱,連續(xù)多日出現(xiàn)四五十度的高溫也算是家常便飯。如此炎夏印度人如何度過呢?廣受歡迎的消夏食品——雜糧薩圖,可以說是他們的一大法寶。 薩圖其實是一種半加工的食品原材料,人們通常把鷹嘴豆、小麥、大麥、燕麥、玉米、大米、小米、大豆等其中的一種或多種雜糧烤熟,然后磨成粉的混合物統(tǒng)稱為薩圖。印度的飲食文化深受其傳統(tǒng)醫(yī)學(xué)“阿育吠陀”的影響,講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具體到夏天的飲食上,就是不能以冷飲來對抗炎熱,要少吃肉食多吃素食,并注重全面的營養(yǎng)。印度人認(rèn)為吃肉會讓人變得好斗而多動,這是不利于抵御夏天的炎熱的。素食則有利于保持身心的平和,可以幫助人們安然度夏。由于宗教信仰和氣候的原因,印度有眾多的素食者,豆類雜糧是他們補充蛋白質(zhì)等營養(yǎng)的重要來源。雜糧薩圖就是能夠兼顧以上幾點的不二選擇。 以薩圖為原料可以制成多種消夏飲品和食物。在印度的夏天,媽媽為孩子們準(zhǔn)備的最佳飲品就是名為薩圖達利亞的飲料。其制作很簡單,就是在薩圖粉里面加上些碎的堅果,比如核桃、腰果、杏仁,還可以加些水果丁作為點綴,如香蕉、芒果、蘋果,然后加糖或蜂蜜,用牛奶或涼開水沖泡即可飲用。不只是孩子,這種飲料受到印度各年齡段人們的歡迎。為了方便制作,印度的商店里都有袋裝的焙好的薩圖粉出售。 薩圖粉加少量水、糖和酥油,和成面團,就可以制作消夏甜點了,或炸或煎或蒸,同樣名為薩圖的甜點就制成了。印度各地因地域、宗派、氣候、信仰等原因,飲食偏好各不相同,但甜食卻是所有人都喜愛的食品。在印度宗教節(jié)日儀式中,薩圖也是必不可少的元素。每年,人們會在最熱的月份中,初月升起后的三天里歡度提吉節(jié)。這個節(jié)日的主角是女性,家里的女人們在白天要齋戒,并下河沐浴,到了晚上月亮升起時才可以破齋進食。這時候,丈夫要親手把甜食薩圖送給妻子享用。女人們之所以齋戒和沐浴,都是為了敬神,請神靈保佑自己的丈夫健康平安、夫妻和睦。還有一種說法是,提吉節(jié)是為了求雨,祈禱雨季的到來。雨季的來臨,意味著大地復(fù)蘇。而女性,是萬物之母,也是大地之母。所以,這個節(jié)日是專門為女性而設(shè)的。▲(圖為薩圖甜點是印度人的夏季最愛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