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作斌
摘 要:跳繩由于不受場地、氣候的限制,操作起來簡單易行,特別受到小學生的喜歡,通過教學實踐,在花樣跳繩上做了一些嘗試。通過實踐,和廣大體育教師一起探討花樣跳繩的一些做法。
關鍵詞:小學花樣跳繩;方法;評價
課程標準從實驗稿到2011版修訂稿,我們從中對照,不難看出從課程目標到課程理念都發(fā)生了一些變化,特別是在課程理念中提出了關注地區(qū)差異,在東北地區(qū)一年中有近半年的冬季氣候,跳繩由于不受場地、氣候的限制,操作起來簡單易行,這項運動特別受學生的喜歡,所以我在近幾年花樣跳繩教學上做了一些嘗試。
一、教學方法
1.教師講解示范法
教學時通過教師講解花樣跳繩的方法與示范,學生通過不斷實踐和探索,主動參與學習,學會花樣跳繩的方法。這種教師引領對初學的新動作比較適合,例如,一人搖繩一人跳等。
2.學生指導法
在教學中,除了教師主導作用外,學生通過一段時間學習和練習的積累,在練習中可以起到小老師的作用。例如,在交叉跳教學中個別學生已經會了這個動作,這樣在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利用這一資源,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作用,教學效果較好。
3.同伴互助法
學生存在差異是一種很好的教學資源,在花樣跳繩活動中,可以一對一的幫扶,讓身體素質好、水平高的學生幫助體育能力一般的學生,加強同伴互助,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跳繩能力,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間的友誼。
4.多媒體教學演示法
在花樣跳繩教學中,多媒體運用可以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通過多媒體直觀演示,可以幫助學生直接把比較難的動作通過反復演示和分解慢動作回放來學會。例如,低年級的編花跳小繩、大繩中的雙搖跳等。
5.自我創(chuàng)編法
在花樣跳繩課中,不告訴學生要怎么做,而是要求他們自己在練習中去發(fā)現(xiàn)。在整個探究過程的大部分時間里,由學生自己去探索、去思考、去練習、去嘗試、去反思、去總結,這樣學生花樣跳繩的自主性變強了,自主權變大了。
二、花樣跳繩評價
1.評價內容與課程標準的要求相符合
教師在教學評價內容設置上一定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例如,一年級小繩課中,教學內容是兩分鐘雙腳交換跳繩比誰多,學生在第一組中還能跳的比較多,但第二組兩分鐘時都沒跳幾個,教師是這樣評價的,“看到你們和其他同學的差距了嗎?”這樣的評價是不符合一年級學生生理特點的,是不科學的。應該把教學內容改為30秒雙腳交換跳,這樣教師的評價應放在學生自身的提高上。
2.評價要有過程性評價,也要有終結性評價
教師日常教學工作中要有意識地留意學生參與跳繩活動的情況,并進行記錄,對“個別學生”的情況要有文字記錄。根據(jù)學生在單元教學中的表現(xiàn)進行綜合評定,最終給出一個成績。
3.評價要以學生為中心,既要有能力評價也要有情感評價
在花樣跳繩教學中,要嘗試建立能力與情感評價多元體系,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只對跳繩能力強、學得快的學生給予肯定,而對能力差的學生不予理睬。例如,我教的三年級一名學生,從一年級開始,跳小繩能力就差,這三年中,我積極引導他參與練習,同時讓素質較好的同學幫助他練習,從一年級時不會跳、二年級只能跳幾個,到三年級的時候才學會簡單的花樣跳繩,在每次課的講評中我都肯定他的進步和勇敢頑強的練習精神。
4.建立學生互評的習慣
在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注意觀察的能力和互相交流的能力,在此基礎上才能開展學生的相互評價,評價中讓學生能說出同伴跳得是否正確(一二年級)、能指出練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三四年級)、能夠幫助同伴學會和改進動作(五六年級)。
(作者單位 吉林省長春市南關區(qū)南嶺小學)
?誗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