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海
摘 要:朗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是學生、教師、文本、情感之間的一種對話方式。
關(guān)鍵詞:創(chuàng)意朗讀;自主感悟;張揚個性
朗讀是語文學習實踐活動,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是學生、教師、文本、情感之間的一種對話方式。在朗讀過程中,教師只有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從感性體驗出發(fā),注重學生學習的心理過程,強調(diào)熏陶感染,才能達到語文教育的三維目標。
一、遷移體驗,感情朗讀
閱讀是由多種心理因素組成的復雜的智力活動,它不是機械地重復原文,而是要通過內(nèi)部語言進行理解。把原文轉(zhuǎn)化為自己的思想,從而理解和感悟原文。如,在教學《雪娃娃》之前,我問學生:“小朋友,你們喜歡下雪嗎?當你睡醒發(fā)現(xiàn)昨夜下了一場大雪,是不是想立刻喊出來呀?你能喊給大家聽嗎?”這時我出示句子讓學生朗讀,學生沉浸在雪后的喜悅中,讀得很出色,達到了感情朗讀的境界。
二、用聲音再現(xiàn)圖畫,感情朗讀
在教材中有許多描寫自然景物的文章,都用優(yōu)美的文字描繪出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學時,自己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用聲音再現(xiàn)畫面,讓學生進入意境,認識文中所描繪的事物的形狀、顏色,感受自然的美。如《觀潮》,潮來了“那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千萬輛坦克同時開動,發(fā)出山崩地裂的響聲,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抖起來?!蔽矣美L聲繪色地朗讀,讓學生感到這的確是“天下奇觀”??!文中作者把對自然景物的贊美之情傾注在字里行間。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讀中,感染學生,使學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喚起美的共鳴,使學生領(lǐng)略到自然之美,激發(fā)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扮演角色,感情朗讀
學生特別在意通過“視覺”獲得老師和同學的種種表情,讓學生扮演文中的角色,必須滿足低年級學生的這種需求。讀《比尾巴》一文時,學生戴上了頭飾,分別扮演文中的小動物,學生在表演中揣摩角色的神態(tài)語氣,極富感情色彩。由于學生要進行表演,就是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創(chuàng)作過程。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實踐能力都得到培養(yǎng)。通過角色表演,學生如臨其境,抽象的文字頓時“活”了起來,思維也“活”了起來,在親身體驗中感受到了學習語文的樂趣。
四、音樂渲染,感情朗讀
教學中借助音樂形象,烘托、渲染課文內(nèi)容,學生在美的享受中理解課文,獲得情感的體驗。在教學《生命生命》這一課時,播放貝多芬的《生命交響曲》,讓學生在音樂中朗讀課文。那悅耳動聽的《生命交響曲》伴隨著學生的朗讀,放飛學生對生命的聯(lián)想……這樣的感情朗讀,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增強了學生的美感,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能力。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堅持不懈地探索語文個性化朗讀教學的方法和途徑,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興趣、有能力地把無聲語言轉(zhuǎn)化為更能表達情意的有聲語言,使他們在加深對課文理解的同時也能充分感受其中的美和祖國語言的魅力。
(作者單位 河南省濮陽市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第七中學)
?誗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