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寅鈺等
摘 要:
黃酮是具有2-苯基色原酮結(jié)構(gòu)的化合物,1-脫氧野尻霉素(1-DNJ)是哌啶類多羥基生物堿,二者均為桑葉的主要有效成分,因其資源豐富、功效顯著,近年來備受關(guān)注。本文綜述了影響桑葉中黃酮與1-DNJ含量的因素及其檢測方法。
關(guān)鍵詞:桑葉;黃酮;1-DNJ;含量;檢測方法
中圖分類號:S888.2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4)04-0140-06
桑葉,為桑科植物桑( Morus alba L.) 的葉。味苦、甘,性寒,歸肺、肝經(jīng),具有疏風散熱、清肺潤燥、清肝明目的功能,是一種常用中藥[1]。桑葉的主要有效成分有黃酮類、生物堿、植物甾醇、γ-氨基丁酸、桑葉多糖等,其中研究最多的是黃酮和1-脫氧野尻霉素(1-DNJ)。本文綜述了桑葉中黃酮和1-DNJ含量的影響因素及其檢測方法。
1 黃酮類化合物
黃酮類化合物(flavonoids)是一類存在于自然界的具有2-苯基色原酮(flavone)結(jié)構(gòu)的化合物。它們分子中有一個酮式羰基,第一位上的氧原子具有堿性,能與強酸成鹽,其羥基衍生物多具黃色,故又稱黃堿素或黃酮。黃酮類化合物在植物體中通常與糖結(jié)合成苷類,小部分以游離態(tài)(苷元)的形式存在。絕大多數(shù)植物體內(nèi)都含有黃酮類化合物,它在植物的生長、發(fā)育、開花、結(jié)果以及抗菌防病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桑葉黃酮類成分主要包括蘆丁、槲皮素、異槲皮素和二氫山萘等,占桑葉干重的1%~3%。桑是植物界莖葉黃酮含量較高的一類植物。Kim[2]從桑葉中分離到9種黃酮類成分;Kayo[3]從桑葉的丁醇提取物中也分離到9種黃酮類化合物,其中蕓香苷的含量最高;張雁冰等[4]從馬桑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離到山奈酚、槲皮素等9種黃酮類化合物;楊燕等[5]從長穗桑的乙醇提取物中分離到3種黃酮類化合物;劉利等[6]從桑葉中提取、分離、鑒定了3種黃酮類化合物。
1.1 含量影響因素
桑葉中黃酮的含量與桑品種、產(chǎn)地、季節(jié)以及葉位等都有顯著相關(guān)性。
1.1.1 品種 劉利等[7]研究表明,長穗桑、華桑葉片總黃酮含量分別為63.92、61.17 mg/g,極顯著高于其它桑種,白桑則極顯著低于其它桑種。郭小補等[8]的試驗結(jié)果表明,總黃酮含量最高的品種是粵誘33,質(zhì)量分數(shù)為3.92%,最低的是云桑一號,僅為0.76%。劉春蓮等[9]研究發(fā)現(xiàn),桐鄉(xiāng)青的黃酮平均含量最高, 新一之瀨次之, 湖桑32最低。
張軍等[13]報道顯示,湖桑9001的蘆丁含量是湖桑32的2倍,是白桑、雞桑、廣東桑的4倍;而槲皮素的含量則是湖桑32最高,雞桑最低。吳好好等[16]發(fā)現(xiàn),湖桑197、農(nóng)桑14號、盛東1號的綠原酸較高,果桑大10的蘆丁含量較高,湖桑197、盛東1號的異槲皮苷較高,果桑大10的蘆丁含量大于異槲皮苷,而其他品種則是異槲皮苷高于蘆丁。馬合木提·買買提明等[27]研究表明,新疆藥桑葉蘆丁和異槲皮苷的含量較高,槲皮素的含量較低,蘆丁和異槲皮苷的含量是槲皮素含量的3倍。
1.1.2 產(chǎn)地 張如松等[10]檢測了9個產(chǎn)地的桑葉,其中以臨安產(chǎn)的桑葉中黃酮類成分含量最高, 嘉興的最低。穆春旭等[11]的試驗結(jié)果顯示,各產(chǎn)地的桑葉黃酮含量由高到低依次為山東、遼寧、河南、浙江、重慶。孟磊等[12]的結(jié)果表明,新疆吐魯番地區(qū)的桑葉黃酮含量最高,其次是和田的黑桑,阿克蘇地區(qū)的含量最低。
1.1.3 季節(jié) 多數(shù)人認為冬季桑葉的黃酮含量較高,這也是中藥采用霜桑葉的原因之一。孫敏耀等[15]發(fā)現(xiàn),9月份采收的桑葉黃酮含量最高,7月份最低。徐健飛等[14]的結(jié)果表明,桑樹生長前期黃酮含量較低,桑樹停止生長后到晚秋后的這段時間較高。張軍等[13]研究發(fā)現(xiàn),同一產(chǎn)地桑葉中的蘆丁和槲皮素以6月份采摘的含量較低,10月份達到最高。吳好好等[16]研究發(fā)現(xiàn),綠原酸在冬季桑葉中明顯高于春夏秋,而蘆丁和異槲皮素則是冬季高于春季或與之持平并大大超過夏秋季。
1.1.4 葉位 楊普香等[17]的結(jié)果表明,桑葉黃酮類化合物含量隨葉位的降低或葉質(zhì)的變老而逐步減少,桑芽中的含量介于1~3位葉與4~6位葉之間。劉春蓮等[9]發(fā)現(xiàn),桑樹嫩頭的黃酮類化合物含量較高,下部葉片較少。
另外,黃酮種類不同,其隨品種、產(chǎn)地、季節(jié)與葉位變化的規(guī)律也不同。
1.2 含量檢測方法
1.2.1 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是目前應用較普遍的一種方法,操作簡便,結(jié)果可靠,重復性好。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是在檢測桑葉黃酮時應用最多的方法,標準品一般采用蘆丁,波長多采用510 nm,樣品提取主要有水提法和醇提法兩種,甲醇與乙醇的提取效率相近[19]。超聲提取明顯優(yōu)于索氏提取與水煮提取[18],以70%乙醇超聲提取45 min效果最好[20],但70%乙醇超聲提取 60 min的含量最高[11]。
熒光分光光度法操作簡便、快速、準確,靈敏度高。一般以蘆丁為標準品,乙醇作溶劑,緩沖液為醋酸-醋酸鈉。王艷[21]報道,其激發(fā)和發(fā)射波長分別為436 nm和483 nm;而阿布都許庫爾·吐爾遜等 [22]則認為,激發(fā)波長297 nm、發(fā)射波長432 nm較佳。
1.2.2 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 近年來,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逐漸被運用到桑葉黃酮及其苷類化合物的檢測中。該方法易于操作,有很高的準確度、精密度和很好的重復性、穩(wěn)定性。目前研究中多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譜法(RP-HPLC),色譜柱多選擇C18柱,檢測波長為360 nm左右。艾國民等[23]以乙腈-水為流動相,槲皮素為標準品;劉麗芳等[24]以蘆丁、槲皮素為標準品,采用甲醇-0.5%磷酸溶液梯度洗脫;吳好好等[16]以綠原酸、蘆丁、異槲皮苷為標準品,用90%乙腈-0.2%磷酸溶液為流動相進行梯度洗脫;吳秋生等[25]以蘆丁、槲皮素為標準品,流動相分別采用四氫呋喃-磷酸和乙腈-醋酸緩沖液。endprint
1.2.3 高效毛細管電泳法(HPCE) 該技術(shù)是一種高效分離分析技術(shù),具有靈敏度高、柱效高、分析速度快、所需樣品量少、溶劑消耗少和抗污染能力強等優(yōu)點。檢測波長多為245 nm,緩沖液可采用磷酸二氫鈉-硼砂溶液[26]、Na2B4O7溶液[27]、含有15%甲醇的磷酸二氫鈉-硼砂溶液等[28]。
在以上方法中,分光光度法因其操作簡單且儀器較為普及而倍受歡迎。
2 1-DNJ
1-脫氧野尻霉素( 1-deoxynojirimycin,1-DNJ) 是存在于桑樹等植物和微生物中的一種多羥基哌啶生物堿,也是桑葉生物堿中研究最多的一種,是一種極性含N化合物,化學名稱是3, 4, 5-三羥基-2-羥甲基四氫哌啶,分子式為C6H13NO4,相對分子質(zhì)量為163.17。1-DNJ 具有與α-1, 4-葡萄糖類似的結(jié)構(gòu),是α-葡糖苷酶抑制劑,具有降血糖功能,此外還具有抗腫瘤及抗病毒活性,因此引起國內(nèi)外學者的普遍關(guān)注。
1976年Yagi等[29]首次從市售桑白皮即桑根皮中分離到天然DNJ, 并定名為“moranoline” (mp 204~205℃,C6H13NO4),同時從新鮮的桑根、葉、皮等部位也能分離到,結(jié)構(gòu)為(2R, 3R, 4R, 5S) -2-hydroxymethyl-3, 4, 5-trihydroxypiperidine)。日本學者Asano等[30]從桑葉中分離出多種多羥基生物堿,包括1-DNJ。至今科學家們已陸續(xù)從桑樹的各生長部位分離發(fā)現(xiàn)了一系列DNJ及其衍生物。
2.1 含量影響因素
桑葉中的1-DNJ含量是隨著桑品種、產(chǎn)地、季節(jié)、葉位以及環(huán)境條件不同而變化的。由于1-DNJ是桑葉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因此,近年來有很多學者致力于1-DNJ含量影響因素的研究。
2.1.1 品種 李有貴等[31]測定了云南省不同地區(qū)的 59 份野生桑葉,其中來自開遠地區(qū)的巖桑1-DNJ含量高達 0.7911%。劉凡等[32] 檢測了98 份桑樹品種資源,結(jié)果表明4 個桑種間以及多倍體和二倍體桑樹品種間沒有顯著差異,但不同品種間差異明顯,其中白桑種的育 7803含量最高,為1.54 mg/g,另外廣東桑種的黑皮桑、抗銹 2 和白桑種的阿2桑葉中1-DNJ 含量也較高。李化秀等[33]選取山東省內(nèi)有代表性的17個桑品種進行1-DNJ檢測,桑屬不同種間與不同桑品種間均存在顯著性差異,其中白桑最高,晉選6號和秋雨分別是魯桑和白桑中含量最高的品種,分別為0.227%和0.3281%。
2.1.2 產(chǎn)地 孟夏等[34]試驗表明,不同產(chǎn)地1-DNJ含量差異較大, 其中海南的瓊41和陜西的豬桑含量最高, 分別為0.344%和0.309%;而江蘇的湖桑32號和新疆的疏勒白桑含量較少。魯戰(zhàn)會等[35]研究了全國9個蠶桑主產(chǎn)省區(qū)不同產(chǎn)地樣品25份, 結(jié)果最高的為陜西漢中, 其次為江西宜春、 廣西合浦和山東濰坊,未發(fā)現(xiàn)與產(chǎn)地的關(guān)聯(lián)性。
2.1.3 季節(jié) 楊兵[36]和歐陽臻[37]等都認為4 月份1-DNJ含量較低,5 月份開始增高,到 7、8 月份含量最高,9、10 月份又降低,11 月份霜后的含量也變低,推測桑葉中 1-DNJ 含量可能與溫度有關(guān)。關(guān)麗萍等[38]卻認為在秋季采集的桑葉中1-DNJ含量較高。葉晶晶等[39]則認為,嫩芽和嫩葉中的含量以晚秋最高, 成熟葉中以夏季最高, 而老葉中的含量以春季最高。此外, 不同發(fā)育階段桑葉中含量的變化幅度以春季最小, 晚秋變化最大。
2.1.4 葉位 同一季節(jié)不同發(fā)育時期的1-DNJ含量均隨葉位由高到低遞減,嫩芽>嫩葉>成熟葉>老葉[39]。魏兆軍等[40]的結(jié)果也表明,第 1 葉位至第 5 葉位1-DNJ的含量逐漸降低。
2.1.5 環(huán)境條件 遮蔭處理能顯著增加桑苗葉片的1-DNJ 含量,在25%光強下處理5 d 時,桑苗葉片中1-DNJ 含量最高,達0.2043%;遮蔭5 d 后繼續(xù)遮蔭對桑葉中1-DNJ 含量基本沒有影響[41]。氮磷鉀肥的施肥水平及其配比均能顯著影響桑葉中1-DNJ質(zhì)量分數(shù),桑葉中總1-DNJ最佳經(jīng)濟產(chǎn)量為23.23 kg/hm2,推薦施肥指標氮為286.1 kg/hm2,五氧化二磷為95.2 kg/hm2,氧化鉀為159.6 kg/hm2。
與黃酮不同的是,1-DNJ在溫度較高季節(jié)、生長較為旺盛時期含量較高,若是側(cè)重桑葉在降血糖上的應用應該考慮季節(jié)的因素。
2.2 檢測方法
1-DNJ及其衍生物結(jié)構(gòu)中含有較多羥基,屬氮雜糖類,結(jié)構(gòu)中沒有苯環(huán)、雙鍵、羰基等發(fā)色團,在可見光區(qū)和紫外光區(qū)都沒有吸收,因此定性定量分析都較困難。
2.2.1 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 高效液相色譜法是目前1-DNJ檢測中使用較多的方法。一種是不需要進行衍生化,可以借助特殊檢測器直接檢測1-DNJ,如蒸發(fā)光散射檢測器(ELSD)、示差折光檢測器、質(zhì)譜等。ELSD最大的優(yōu)越性在于能檢測不含發(fā)色團的化合物,并在沒有標準品或者化合物結(jié)構(gòu)參數(shù)未知的情況下檢測未知化合物,簡便、快捷,重現(xiàn)性好, 靈敏度高。姜永濤[43]、宋婕[44]、陳正收[45]等均采用此法對1-DNJ進行了檢測,色譜柱均采用NH2柱,流動相均為乙腈-水,ELSD漂移管溫度為50℃左右。示差折光檢測器是一種高度穩(wěn)定和靈敏的色譜檢測器,可用于檢測在紫外光范圍內(nèi)吸光度弱的化合物。歐陽華學等[47]采用的色譜柱為Zorbax Carbohydrate,流動相為乙腈-水,該方法簡便、快速。高效液相色譜-串聯(lián)四級桿質(zhì)譜聯(lián)用(HPLC-MS/MS)選擇性強、靈敏度高。戴開金等[46]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為流動相, SHIMADZU HRC-NH2柱分離, 質(zhì)譜條件為:采用大氣壓化學電離源(APCI), 164.1/146.1、164.1/110.2兩對離子, 多反應監(jiān)測(MRM)。endprint
另一種是1-DNJ需要進行柱前衍生化反應,然后利用紫外-可見檢測器、熒光檢測器以及二極管陣列檢測器等進行檢測。熒光檢測器具有靈敏度極高、結(jié)果更準確、可靠等優(yōu)點,歐陽臻等[50]用芴甲氧酰氯(FMOC-Cl)與 1-DNJ 反應生成熒光產(chǎn)物,色譜柱為C18分析柱及 ODS3 預柱,流動相為乙腈-0.1% 醋酸,熒光檢測器激發(fā)波長254 nm,發(fā)射波長322 nm。謝慧明等[51]采用6-氨基喹啉基-N-羥基琥珀酰亞氨基甲酸酯(AQC)進行衍生化,激發(fā)波長為250 nm、發(fā)射波長為395 nm。紫外檢測法雖不及熒光檢測法的靈敏度高,但是由于檢測器相對便宜,一般的高效液相色譜儀均有配備,因此更易于推廣普及。施新琴等[48]用9-芴基氯甲酸甲酯(FMOC)為衍化劑,在pH 8.5的硼酸鹽緩沖液中進行衍生化反應,色譜柱為C18柱,檢測波長為254 nm,流動相為乙腈-0.1%醋酸水溶液。張旻[49]則采用2, 4-二硝基氟苯(DNFB)進行衍生化反應,流動相為乙腈-0.1%醋酸甲醇,檢測波長355 nm。二極管陣列檢測器,也稱PDA(photo-diode array)、PDAD(photo-diode array detector)或DAD(diode array detector)。陳正收等[45]采用C18為色譜柱,乙腈-0. 1%醋酸溶液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65 nm 。
上述檢測器中蒸發(fā)光散射檢測器(ELSD)、示差折光檢測器、質(zhì)譜以及熒光檢測器與紫外檢測器相比,適用范圍相對狹窄、價格相對昂貴,一般高效液相色譜儀上較少配置,故在應用普及方面不及紫外檢測器范圍廣。
2.2.2 氣相色譜法 該法先將1-DNJ乙?;煞悬c較低的酯類,再采用氣相色譜法檢測。該方法操作簡便, 能夠快速、準確檢測出桑葉中的1-DNJ含量。汪孟夏[52]采用色譜柱OV-1701,檢測器溫度310℃,氫氣流量47 mL/min。李宏等[53]則采用色譜柱DB-5,檢測器溫度260℃,氫氣流量60.0 mL/min。
2.2.3 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被廣泛應用于不同物質(zhì)的含量測定,1-DNJ本身無紫外-可見光吸收,但與顯色劑碘-碘化鉀混合后,其吸收光譜發(fā)生了變化,在334 nm處,一定濃度范圍內(nèi),其吸光度與1-DNJ濃度符合Lambert-Beer定律,據(jù)此可用分光光度法測定桑葉中1-DNJ含量。楊海霞[54]、黎歡吉[55]等用陽離子交換層析法純化桑葉中的1-DNJ,并采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對桑葉中1-DNJ含量進行了測定。胡瑞君等[56]利用微波輔助提取技術(shù)提取桑葉中的1-DNJ,采用分光光度法測定 1-DNJ 含量。但由于1-DNJ本身沒有顏色,其它少量色素的存在就可能對溶液的吸光度產(chǎn)生影響,所以較少采用分光光度計檢測。
在以上的檢測方法中,采用較多的是柱前衍生化后經(jīng)高效液相色譜檢測,檢測器以常用的紫外和熒光檢測器較多。
3 結(jié)語
黃酮與1-DNJ是目前桑中研究較多的成分,而能否提供一種快速、準確的測定方法是深入研究的首要條件,因此眾多學者致力于各種檢測方法的研究,以簡便與準確為目標開發(fā)新的或改進原有的檢測方法依然是今后的研究方向之一。關(guān)于產(chǎn)地對二者的影響方面,由于沒有不同產(chǎn)地種植的同一桑品種黃酮與1-DNJ含量變化規(guī)律的報道,所以現(xiàn)有的關(guān)于產(chǎn)地的差異性結(jié)果,可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了品種、溫度以及施肥情況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進一步研究。另外,進一步探明黃酮與施肥情況以及光照等環(huán)境因素的關(guān)系,以及影響桑葉中黃酮、1-DNJ等諸多活性成分含量的主導和非主導因素,都是今后的研究方向,這都將為以后進一步利用桑資源的藥用價值提供理論依據(jù),同時促進蠶桑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
參 考 文 獻:
[1] 江蘇新醫(yī)學院. 中藥大辭典(下冊)[K].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 1997.
[2] Kim S. Antionxiative flavonoids from the leaves of Morus alba L.[J]. Arch. Pharm. Res.,1999,22(1):81-83.
[3] Kayo D. Studies on the constituent of the leaves of Morus alba L.[J]. Chem. Pharm. Bull., 2001, 49(2): 151-153.
[4] 張雁冰, 王克讓, 劉宏民,等. 馬桑葉中黃酮類化合物的分離提取及結(jié)構(gòu)鑒定[J]. 中草藥, 2006, 37(3): 341-343.
[5] 楊燕, 王洪慶, 陳若蕓. 桑葉中的黃酮類化合物[J]. 藥學學報, 2010, 45(1):77-81.
[6] 劉利, 殷志琦, 張雷紅,等. 桑葉次生產(chǎn)物代謝分析[J]. 蠶業(yè)科學,2005,31(4):413-417.
[7] 劉利, 潘一樂. 不同桑種桑葉總黃酮含量分析[J]. 中國農(nóng)學通報, 2008, 24(1): 488-491.
[8] 郭小補, 廖森泰, 劉吉平,等. 不同桑品種的桑葉總黃酮含量與體外抗氧化活性的相關(guān)性[J]. 蠶業(yè)科學, 2008,34(3): 381-386.
[9] 劉春蓮, 李東升, 凌爾軍. 不同品種不同部位的桑葉中多酚和黃酮類物質(zhì)含量[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 1999,27(4):356,402.
[10]張如松, 許靜怡, 葉益萍,等. 產(chǎn)地對桑葉中黃酮類成分含量的影響[J]. 中藥與天然藥物, 2002, 17(1): 11-13.
[11]穆春旭, 張建軍, 張振秋. 聚酰胺柱層析-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測定桑葉中總黃酮的含量[J]. 黑龍江醫(yī)藥, 2012, 25(3): 342-343.endprint
[12]孟磊, 孫蓮, 張麗靜,等. 新疆桑葉中總黃酮含量的測定[J]. 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雜志, 2002(3):176-177.
[13]張軍, 穆莉, 檀華蓉,等. 桑葉中黃酮化合物的提取工藝及不同品種不同時期的含量變化[J]. 蠶業(yè)科學, 2006,32(1): 142-145.
[14]徐健飛, 義祥輝, 陳全斌. 桑葉生長周期黃酮含量變化的研究[J]. 食品科技, 2009,34(2): 66-70.
[15]孫敏耀, 唐文照, 盧霞,等. 分光光度法測定不同采收時間桑葉中總黃酮[J]. 中草藥, 2004,35(10): 1190-1191.
[16]吳好好, 蔣惠娣, 高處寒,等. 桑葉中綠原酸和主要黃酮苷含量的RP-HPLC測定[J]. 藥物分析雜志, 2007,27(3):374-377.
[17]楊普香, 管幫福, 黎小萍. 桑葉中黃酮類化合物、氨基酸、桑多酚的含量變化探討[J].蠶桑茶通, 2003(2):2-3.
[18]張強, 孫長波, 張晶. 桑葉中多糖和總黃酮的含量測定[J]. 吉林農(nóng)業(yè), 2011(3):73-74.
[19]劉利, 潘一樂. 白桑葉總黃酮含量分析[J]. 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 2008,36(8):3255-3256.
[20]李春紅, 田吉, 何兵. 瀘州桑葉中總黃酮的含量測定[J]. 瀘州醫(yī)學報, 2009, 32(2): 136-137.
[21]王艷. 熒光分析法測定桑葉中總黃酮含量的研究[J]. 中國釀造, 2008, 31(11): 90-91.
[22]阿布都許庫爾·吐爾遜, 吾斯曼買買提, 孫蓮. 熒光分光光度法測定新疆藥桑葉中總黃酮含量的研究[J]. 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雜志,2010,19(24):165-166.
[23]艾國民, 張雁冰, 王克讓,等. 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馬桑葉中總黃酮含量[J]. 鄭州大學學報:理學版, 2006,38(1):70-73.
[24]劉麗芳,王宇新,黃麗,等. 桑葉中黃酮類成分的含量測定[J].藥物分析雜志, 2006,26(5):640-642.
[25]吳秋生, 王俊, 吳福安,等. 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譜-紫外檢測法測定桑葉中蘆丁、槲皮素和1-脫氧野尻霉素的含量[J]. 蠶業(yè)科學,2009, 35(1):134-137.
[26]張軍, 檀華蓉, 穆莉,等. 采用高效毛細管電泳法建立不同桑品種桑葉黃酮類化合物指紋圖譜的試驗[J]. 蠶業(yè)科學, 2008, 34(1):119-122.
[27]馬合木提·買買提明, 美麗班·霍加. HPCE法測新疆桑葉中黃酮類成分的研究[J]. 食品研究與開發(fā), 2012,33(6):134-136.
[28]孫蓮, 孟磊, 陳堅,等. 毛細管電泳法測定桑葉中的黃酮類成分蘆丁和槲皮素[J]. 色譜, 2001,19(5):395-397.
[29]Yagi M, Kouno K, Aoyagi Y,et al. The structure of moranoline, a piperidine alkaloid from Morus species[J]. Journal of the Agricultural Chemical Society of Japan,1976,50(11):571-572.
[30]Asano N, Tomioka E,Kizu H, et al. Sugar with nitrogen in the ring isolated from the leaves of Morus bombycis[J].Carbohydrate Research, 1994(253):235-245.
[31]李有貴, 儲一寧, 鐘石,等. 59 份野生桑桑葉中的 DNJ 含量及粗提物對α-糖苷酶的抑制活性[J]. 蠶業(yè)科學, 2010,36(5):729-737.
[32]劉凡, 李平平, 廖森泰,等. 98 份不同桑樹品種資源的桑葉總生物堿及1-脫氧野尻霉素含量測定[J]. 蠶業(yè)科學, 2012,38(2):185-191.
[33]李化秀, 陳傳杰, 顧寅鈺,等. 山東17個桑品種葉片中1-脫氧野尻霉素含量的測定[J]. 山東農(nóng)業(yè)科學, 2012,44(12):100-102.
[34]孟夏, 歐陽臻, 常鈺,等.不同產(chǎn)地桑葉的1-脫氧野尻霉素含量比較[J]. 中藥材, 2008,31(1):8-10.
[35]魯戰(zhàn)會, 吳生文, 唐健. 桑葉功效成分含量與產(chǎn)地關(guān)聯(lián)性研究[J]. 食品科技,2007(1):75-79.
[36]楊兵,歐陽臻,趙明,等. 不同生長季節(jié)桑葉中 1-脫氧野尻霉素、蘆丁及多糖含量動態(tài)研究[J]. 中藥材, 2004,35(6): 876-879.
[37]歐陽臻, 陳鈞. 不同季節(jié)桑葉中1- 脫氧野尻霉素(DNJ)含量的測定[J]. 食品科學 2004,25(10):211-214.
[38]關(guān)麗萍, 鄭光浩, 金晴昊,等. RP-HPLC測定不同地區(qū)、不同采集期桑葉中1-脫氧野尻霉素[J]. 中藥材, 2005,36(12):1881-1882.
[39]葉晶晶, 殷浩, 孫波,等. 桑樹中的1-脫氧野尻霉素含量變化規(guī)律研究[J]. 蠶業(yè)科學,2009,35(4):722-727.
[40]魏兆軍, 蔣磊, 周樂春. 反相高效液相色譜法檢測不同品種和葉位桑葉中1-脫氧野尻霉素[J]. 食品科學, 2009, 30(16):258-261.endprint
[41]殷浩, 佟萬紅, 葉晶晶,等. 光照強度對桑葉中1-脫氧野尻霉素含量的影響[J]. 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 2010,38(28):15634-15635,15654.
[42]殷浩, 王麗, 佟萬紅,等. 配方施肥對春季桑葉1-脫氧野尻霉素產(chǎn)量的影響[J]. 浙江農(nóng)林大學學報, 2012,29(2):251-256.
[43]姜永濤,陳繼永,劉珂. HPLC-ELSD測定桑葉中1-脫氧野尻霉素的含量[J]. 藥物分析雜志, 2005,25(1):27-29.
[44]宋婕. 桑樹資源中 1-脫氧野尻霉素的含量測定及桑葉、桑枝和蠶沙中 1-脫氧野尻霉素等多羥基生物堿的提取純化技術(shù)研[D]. 廣州:暨南大學,2011.
[45]陳正收, 徐瑾, 周應軍. 桑白皮藥材中1-脫氧野尻霉素的兩種含量測定方法的比較[J]. 中成藥, 2007,29 (11):1654-1657.
[46]戴開金, 侯連兵, 羅奇志. 高效液相色譜- 串聯(lián)四極桿質(zhì)譜法測定桑葉中 1-脫氧野尻霉素[J]. 中藥材, 2009,32(3):375-377.
[47]歐陽華學, 黎源倩, 肖全偉. HPLC法測定桑葉中1-脫氧野尻霉素[J]. 中草藥, 2007, 38(5): 774-776.
[48]施新琴, 崔為正, 裘立群,等. 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譜-紫外檢測法測定1-脫氧野尻霉素的含量[J]. 蠶業(yè)科學, 2006,32(1):146-149.
[49]張旻. 1-脫氧野尻霉素定量測定方法的建立[D].西安: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 2008.
[50]歐陽臻, 李永輝, 徐衛(wèi)東,等. 高效液相色譜-熒光檢測法測定桑葉中1-脫氧野尻霉素(1-DNJ)含量[J]. 中國中藥雜志, 2005,30(9):682-685.
[51]謝慧明, 吳方睿, 楊毅.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譜-熒光檢測法測定桑葉中的1-脫氧野尻霉素[J]. 色譜, 2008,26(5):634-636.
[52]汪孟夏. 毛細管柱氣相色譜法測定桑葉中1-脫氧野尻霉素含量的研究[D].西安: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 2008.
[53]李宏, 錢永華, 王建芳,等. 桑葉中1-脫氧野尻霉素(DNJ)的氣相法測定[J]. 北方蠶業(yè), 2006,27(3):31-32.
[54]楊海霞. 桑葉中 DNJ 分離純化及含量測定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 2003.
[55]黎歡吉. 桑葉和蠶粉中DNJ分離純化及含量測定研究[J]. 陜西農(nóng)業(yè)科學, 2010(5):50-53.
[56]胡瑞君, 車振明, 徐丹,等. 微波輔助提取桑葉生物堿DNJ的工藝研究[J]. 食品科學, 2007(8):139-1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