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女兒問我:“為什么我們要讀書?”
最近女兒功課比較緊,有一搭沒一搭地看著《思考的藝術(shù)》,嚼著米飯問道。
我說:“讀書就好比吃飯。吃飯是為了吸收物質(zhì)營養(yǎng),保障骨骼肌肉的正常發(fā)育和人的基本運動需要,促進身體健康成長。閱讀是為了吸收精神營養(yǎng),提升認識,豐富情感,拓展視野,促進人格的完善和精神的高貴。一個人如果只吸收物質(zhì)營養(yǎng),不吸收精神營養(yǎng),那他只能是一個貧乏的人,無趣的人,庸俗的人?!?/p>
“我喜歡看《可怕的科學》《萬物簡史》,不喜歡看哲學和地理、歷史書,這本《思考的藝術(shù)》,還有《哲學的啟蒙》,我總覺得它們沒意思?!?/p>
女兒經(jīng)常翻閱《可怕的科學》,有時到書店買書,總是去尋找新出版的《可怕的科學》這一類的圖書?!爸豢匆活悤?,就好比你喜歡吃雞肉,就只吃雞肉,不吃魚肉、蔬菜、水果,你會營養(yǎng)不良,身體發(fā)育不好;同樣,如果僅讀科普書、文學書,不看和數(shù)學、音樂、體育有關(guān)的書,你就會精神營養(yǎng)不良,影響你的學習成績,阻礙你的全面發(fā)展,甚至有害你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根在《談讀書》中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shù)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賈平凹也說過:‘讀書萬萬不能狹窄。文學書要讀,政治書要讀,哲學、歷史、美學、天文、地理、醫(yī)藥、建筑、美術(shù)、樂理……凡能找到的書,都要讀。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視野的開闊,內(nèi)心世界的豐富。”
女兒一直喜歡吃雞翅,此刻正嚼著雞肉,聽到我的話,趕忙夾起紅蘿卜絲往嘴里塞。
“這么多類型的書,是不是都是用眼睛看就行了?”
“用眼睛看書,這不是讀書,讀書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讀書要動腦筋,最好能動筆把看到的精彩句子、片段記錄下來,寫一寫讀書的心得體會。不同類型的書,要用不同的讀法。好比不同的餐廳、酒店提供不同的菜單,布置不同的飲食環(huán)境。中餐用筷子,西餐用刀叉。進入中餐館,你得按中餐館的規(guī)矩品嘗美食,你點菜、吃飯才自如。閱讀同樣如此,如果我們用讀童話的方法讀科普讀物,這就會犯錯誤。讀童話,需要我們大膽想象,讀科普則需要我們理性地思考。”
女兒點著頭說:“讀不同的書就像進不同的餐廳,吃不同的菜??墒?,同樣的餐廳,同樣的菜,我發(fā)現(xiàn),有的人吃相高貴。有一次,我看見一個人吃蝦,蝦肉吃完了,蝦皮看起來還像一只完整的蝦;有人喝茶,特別講究,《紅樓夢》中妙玉說:一杯為品,兩杯是解渴的蠢貨,三杯便是飲驢了?!?/p>
“很好,你聯(lián)系看到的聽到的來提問、思考,說明你進入了一種讀書的境界。讀書有境界,飲食有境界,這境界的背后就是一個人的品位和修養(yǎng)。對于學生和老師而言,我覺得讀書的境界可以概括為四種:第一種境界——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是說讀書時我們要專心致志,心無旁騖,不要一會兒看電視,一會兒看手機,一會兒刷微博。第二種境界——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說讀書要能讀進去,與書為友,發(fā)現(xiàn)讀書的樂趣,沉醉其中。第三種境界——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就是說多讀書,你才會多角度地看事物,遇事才會淡定。第四種境界——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讀書到一定的程度,你才會感到自己的渺小,才會不斷攀登,積極進取,把讀書作為人生的內(nèi)在需求。”
女兒聽著,似有所悟。她細細地品味著我說的話——吃飯與讀書,都是為了成長,一個是為了身體發(fā)育,一個是為了精神的高貴。讀什么書,怎么讀書以及讀書的境界,我們可以仿照吃飯的道理去理解。
讀書的道理,都在吃飯中。
[作者簡介]
鐘傳祎,學科作文首倡者和積極推動者,深圳大學文學院學科作文研究中心執(zhí)行主任,深圳市小學語文學科帶頭人,中國寫作協(xié)會青少年寫作專業(yè)委員會理事?!靶W學科作文教學研究”榮獲2011年廣東省中小學教育創(chuàng)新成果唯一一等獎、廣東省基礎(chǔ)教育科研成果二等獎。著有《學科作文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寫中學——讓學科學習更有效的學科寫作教學》,編著《小學作文名師導寫》《名師教寫作文》《輕松學寫課堂作文》《名師指點作文捷徑》等作文教材。作文教學課例《我為學校寫校歌》榮獲全國觀摩課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