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甲甲
(安徽省太和縣第一中學,安徽 太和 236600)
淺析地理讀圖能力提高策略
張甲甲
(安徽省太和縣第一中學,安徽 太和 236600)
地圖是地理學習的一項必要工具,其地位在地理教學中十分突出。因此,作為新時代下的中學生必須要提高自己的讀圖能力,本文對中學生地理讀圖能力差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針對這些原因提出了幾點提高學生讀圖能力的嘗試性措施。
中學地理;地理教學;讀圖能力;第二語言
1.新時期發(fā)展的需要。目前,我國地理教育的主要問題是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弱,這主要與“填鴨式”或“聽—記—練”為主的教學模式有關。在知識學習的過程和結論兩種形態(tài)中,傳統(tǒng)教學主要注重若干個結論學習,而現代教學則更注重過程的學習,在當今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我們當然是希望學生掌握的知識越多越好,但我們更希望學生懂得如何去學習,這就告訴我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應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才是學生學好地理、真正“會學”地理的關鍵。
2.地圖是地理學習的第二語言。地圖是地理學習的第二語言,它能夠以圖表的形式幫助學生更直觀、高效的理解課文內容,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和成因。比如在講授《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qū)為例》中的“土地的自然產出和載畜量自東向西減少”內容時,僅依靠教材對此的闡述,學生理解起來會比較困難。要想完全理解這一知識點,可先讓學生閱讀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17頁的“西北地區(qū)自東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觀的變化”圖,據圖可知:該地區(qū)植被景觀自東向西依次為溫帶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之后讓學生閱讀“中國降水分布圖”,并嘗試描述出我國西北降水量與西北的植被景觀有什么關系。那么,西北地區(qū)的降水怎么會有這樣的規(guī)律?只要我們把“西北地區(qū)的位置和地形圖”展現給學生,答案就一目了然了。這是因為我國西北地區(qū)深居內陸、遠離海洋,隨距海洋漸遠,其年降水量也在逐漸減少。因此,水是我國西北地區(qū)農牧業(yè)的生命線。由上述教學案例可知:地圖有助于闡述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分布、特征及成因,在教學中只要正確運用地圖引領學生學習,必定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命題“指揮棒”的引領。就最近幾年的高考命題來看,幾乎達到題題有圖的局面,且采用書中原圖的較少,越來越多的新圖出現在卷面上。以圖考圖、以文考圖、以圖代文的考題,從不同側面,以不同形式考查學生的讀圖、用圖能力,真所謂是無圖不成題、無題不帶圖。這也就對學生的讀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要求學生能夠正確的辨別不同比例尺的地圖,例如知道各大洲的輪廓,并能在地圖上迅速的辨別甚至繪出各大洲;二是熟練運用各種等值線圖、剖面圖和各種統(tǒng)計資料圖等,并能根據要求繪制簡單的地理圖表。有了這根“高考指揮棒”的指引,教學中也就不得不加強對各種圖、表的訓練。
1.教學環(huán)境有限、方法陳舊。首先,在地理教學中,由于缺少專題掛圖,且部分掛圖因圖幅所限,致使很多學生離掛圖稍遠就看不太清。課堂上,老師在講臺上帶領學生讀圖、分析圖,學生只能在下面揣摩。其次,在傳統(tǒng)地理教學中,由于教師教學方法陳舊、獨自操控著整個教學過程,致使很多學生缺乏學習的自主性,只能被動的緊跟老師的思路走,不會跟或跟不上的學生就會掉下隊來,容易產生厭學情緒,最終會演變?yōu)椤皩W困生”。
2.教學內容與生活脫離。地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只有讓生活走進地理教學,讓地理理論在走向生活中展現出來,才能喚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才能符合“貼近學生的生活,對學生的生活有用,對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有用”的新教學理念。就拿“工業(yè)區(qū)位選擇”來說,課堂上假設讓學生自己當老板去選擇自己的工業(yè)區(qū)位,學生都會紛紛說出自己對區(qū)位的大致要求,細聽可以發(fā)現學生們所說的區(qū)位條件和我們教材上的基本相同,然后教師再加以歸納即可,這樣做肯定會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讓學生愿意學習地理、分析地圖。
3.對地圖重視不夠。通過問卷調查、與學生談話等方式,發(fā)現部分同學對地圖不夠重視,對地圖在地理學習中的重要性沒有清醒地認識到,總以為考前背背書就行了,不注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在實際學習中對讀圖、用圖甚感困惑,缺少讀圖意識,沒有用圖習慣,這嚴重違反了地理教學的規(guī)律。也有部分同學雖然了解了地圖的重要性,但因基礎知識欠缺,使他們對地圖“一知半解”,連最基本、最起碼的地理輪廓圖都不知道從哪里著手,面對地圖只能一臉茫然,更不用說分析地圖、運用地圖這種高層次的要求了。
1.培養(yǎng)讀圖興趣,讓讀圖成為習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授課中,把生活中的地理現象拿出來讓學生感知,與學生共同探討這些現象發(fā)生的原因、分布的地區(qū),學生聽起來會津津有味,日積月累學生便對地圖有了感性認識,不但知道了地區(qū)的地理位置,還意識到我們學習的是“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學生有了讀圖的興趣,讓讀圖成為一種習慣便成為可能,為了培養(yǎng)這種習慣,我在教室內張貼了世界政區(qū)圖和中國政區(qū)圖,課余時間,學生有意無意就會看一看,這對地理學習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2.提供讀圖方法,加強指導。在教學中,發(fā)現很多學生看不懂地圖,面對地圖一籌莫展。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上課時要多用圖,同時也要求學生要勤用圖,切實做到心中有圖,以達到熟練運用的程度,使學生在多次用圖過程中自己摸索出一套屬于自己的讀圖方法和技巧。對一些高考中經常會出現的圖,如經緯網、各種等值線圖、地形剖面等,還要進行特殊的訓練,并加強對此類圖的閱讀指導,引導學生在讀圖時注意事物的內在聯系,從中找出規(guī)律所在,以便于學生更好的理解。
3.溫故知新,及時總結。由于人的學習不可能過目不忘,大部分人不可能做到學過一次就能終身不忘,這就需要學生經??磮D、練圖,對于考試大綱中列出的重點、難點和學生做題中的易錯點,應進行針對性的專項練習,把學生容易出錯或看不懂的圖形再拿出來進行專項總結,告訴學生閱讀這些圖形的方法和技巧,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個人的具體情況,在考試前再把一些自己不會的專題圖拿出來反復認識、及時總結,以達到“溫故知新”的效果。這樣的學習才能形成一個知識體系,才能逐步提高學生的讀圖、用圖能力。
4.利用多媒體教學多元化展示地圖。地圖是學習地理的第二語言,地理教學離不開地圖,課堂上僅用兩張單一的地理掛圖上課,就顯得比較枯燥、乏味了。在日益網絡化的今天,應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制作課件進行教學,將等值線圖、地形剖面圖、太陽光照圖等以課件的形式直觀、生動、形象的展示出來,圖、文、聲并茂,不僅學生的興趣提高了,而且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得到的明顯得提升。
[1]文國峰.提升中學生讀圖技能之我見[J].中國教育論壇,2007,(5).
[2]何克抗.多媒體教育應用的重大意義[J].當代教育理論研究,2009,(9).
[3]陳武安.如何提高學生的地理讀圖能力[J].白沙中學地理組,2012,(10).
G632.0
A
1674-9324(2014)29-0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