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新歷史主義文化詩學與翻譯文學的文化批評

      2014-07-21 20:33:39高勝兵

      摘 要:“翻譯文學”與“源文”之間的關系類似于“歷史文本”與“歷史”之間的關系,而“歷史文本”與“歷史”的差異性和闡釋者的主體性是新歷史主義文化詩學理論的基點。吸收新歷史主義文化詩學這一獨特的理論品質,確立了翻譯文學的文化批評的基本策略——立足于譯文與源文(或不同譯文)的差異以及譯者的主體性。從而,翻譯文學的文化批評一方面從“差異”入手,基于文本的文化比較來“還原”源文中的歷史文化元素,以及基于社會對源本的選擇和對譯本的接受來考察翻譯文學與社會權力機制及意識形態(tài)的互動關系;另一方面基于譯者對翻譯源本和對翻譯策略的選擇來考察譯者的主體性。這樣的翻譯文學文化批評是從翻譯文學史的三個基本要素(譯本、譯者和翻譯事件)展開的,有著鮮明的翻譯文學學科意識。

      關鍵詞:翻譯文學;新歷史主義文化詩學;文化批評

      中圖分類號:H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101(2014)02-0093-05

      收稿日期:2013-10-28

      基金項目:2010年度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文化詩學視角中的翻譯文學研究”(2010SK205)資助

      作者簡介:高勝兵(1974-),男,安徽樅陽人,在讀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譯介學。

      Cultural poetics of New Historism and cultural criticism of translated literature

      GAO Sheng-bing1,2

      (1.Humanities and Communication College,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China;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Anhui 232001,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great similarity between the relationship of “translated literature” and “original text” and that of “historical text” and “historical events”, the basic strategy for the cultural criticism of translated literature should absorb some unique theoretic quality from the Cultural poetics of New Historism-focusing on the diversities of translated text and original text and the subjectivity of translators. As a result, on the basis of diversities, the cultural criticism of translated literature aims to “revert”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elements of the original text by comparison, and tries to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 “diversities” in view of culture for one thing. Besides, based on the translators choice of original texts and translating strategies the criticism tries to analyze the subjectivity of translators. Such cultural criticism of translated literature is carried out from the three key elements (translated text, translator and translating event) with a strong awareness of translated literature as a subject.

      Key words: translated literature; cultural poetics of New Historism; cultural criticism

      目前,翻譯文學已普遍被視為一種特殊的文學類型,本質上屬于文學范疇,所以我們可以參照一般文學研究的范式研究翻譯文學。通常我們可以從語言、文化和審美三個層面進行文學研究,因此,對翻譯文學的研究也可以從這三個方面進行。傳統(tǒng)的文學翻譯研究——以文本為對象的文學翻譯研究實質上是翻譯文學的文本研究——就是側重于對文本的語言和審美的研究,重點考察語言的“等值”、審美的“等效”;隨著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和文學研究的“文化轉向”,作為翻譯文學研究體系重要部分的翻譯文學批評也越來越重視文化的層面。實際上,翻譯文學的文化批評是挖掘翻譯文學自身獨特價值的最重要的途徑,因為翻譯文學本身是不同文學、文化的中介,具有文化雜合性,它最重要的價值便是它能夠成為人們研究對不同文化的理解、闡釋及接受的理想切入點。本文認為,翻譯文學的文化批評應該吸收新歷史主義文化詩學的理論品質,確立了翻譯文學的文化批評的基本策略——立足于譯文與源文(或不同譯文)的差異以及譯者的主體性。這樣,翻譯文學的文化批評一方面從“差異”入手,基于文本的文化比較來“還原”源文中的歷史文化元素,以及基于社會對源本的選擇和對譯本的接受來考察翻譯文學與社會權力機制及意識形態(tài)的互動關系;另一方面基于譯者對翻譯源本和對翻譯策略的選擇來考察譯者的主體性。這樣的翻譯文學文化批評是從翻譯文學史的三個基本要素(譯本、譯者和翻譯事件)展開的,無疑能為翻譯文學史的書寫充實史料,使翻譯文學史發(fā)揮不同于一般文學翻譯史和外國文學史的價值,能成為真正的文學文化交流史和文學文化互動史。endprint

      新歷史主義文化詩學這一概念源于新歷史主義后期,1986年9月4日,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英文系教授斯蒂芬·葛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在西澳大利亞大學作了一篇《通向一種文化詩學》(Towards to a Poetics of Culture)的演講,提出了“文化詩學”(the Poetics of Culture)概念。由此,“文化詩學”開始出現(xiàn)于文論界,后來在中國有人就把葛林布拉特倡導的文化詩學稱為新歷史主義的文化詩學,以此來區(qū)分國內以童慶炳為主要代表所倡導的中國派文化詩學[1]。新歷史主義主要從文學的接受和闡釋角度來解讀文學,試圖通過所有文本來“重構特定歷史時期的文化網(wǎng)絡”,但同時也承認“任何歷史構建都混雜著闡釋者的個人色彩”[2]674。實際上,新歷史主義文化詩學就是借助了文化人類學的“厚描法”,借助于文學文本或廣義的社會文本而進行的一種文化研究。在文學研究中他們主張引入對“文本的歷史性”(historicity of texts)和“歷史的文本性”(textuality of history)的雙向關注[2]680。 新歷史主義文化詩學的理論品質就是特別強調“歷史文本”與“過去的歷史”具有不可忽視的差異,而且強調文本的闡釋者總是難以完全逃脫自己的主觀意識。這種認識對翻譯文學的文化批評具有很大的啟迪性。

      一、新歷史主義文化詩學觀照下的翻譯文學

      正常情況下,有責任心的譯者總是盡最大的努力忠實地傳達源文中的所有信息,這也是翻譯本身應該具有的特點和基本功能,但是事實并非如此。譯者往往會受到“不可譯”的困擾,總是要受到自身“視域”的干擾,于是,在譯本中,即翻譯文學作品中,(文化)信息的缺省和增補不可避免,譯者主體性導致的具有“創(chuàng)造性叛逆”特征的“誤讀、誤釋”不可忽視。這種認識猶如新歷史主義文化詩學的“歷史觀”一樣,認為所有的歷史都是建立在大小文本之上的,具有“文本性”,它們不能客觀真實地得到完整的再現(xiàn)。例如,認識歷史的主要來源——歷史文獻總是要烙上編撰者的主觀意識,對歷史事件的選取完全取決于以符合某種意識形態(tài)而導致編撰者對歷史“情節(jié)編排”的需要。新歷史主義的“歷史觀”能使我們從新的角度認識文學翻譯以及翻譯文學。翻譯文學的源文可以說就是“過去的歷史”,文學翻譯也就是在書寫——理解、闡釋——這“過去的歷史”,這樣翻譯文學作品就成了“歷史文本”。

      葛林布拉特的《<文藝復興自我造型>導論》向我們坦誠了他研究文藝復興時英國文學的方法:“對文學文本世界中的社會存在以及社會存在之于文學的影響實行雙向調查”而完成“闡釋任務”。他補充說道:通過闡釋“不可能完全重新建立并且重新進入(英國)十六世紀的文化”,而且“一個人在這種闡釋工作中是不可能遺忘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的”[3]。同時他也坦言自己在研究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文學時就是有目的地選取了一些材料。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新歷史主義文化詩學在文學研究上具有的獨特理論品質——一開始就強調了闡釋者所處的環(huán)境,這種獨特的理論品質對有“歷史文本”特征的翻譯文學的文化批評來說應該同樣重要。新歷史主義文化詩學強調闡釋者所處的環(huán)境,主要是指社會權力運行機制和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這種環(huán)境會直接導致闡釋者的自我意識的形成,從而用于闡釋某種特定歷史文化的文本與“真實”有了誤差,最終要么鞏固當時的社會權力運行機制或社會意識形態(tài)、要么削弱或顛覆當時的社會權力運行機制或社會意識形態(tài)。

      在此需要強調的是,不要因為新歷史主義文化詩學強調了“歷史的文本性”而認為它完全否定了歷史的可再現(xiàn)性,這是因為它同時也沒有無視“文本的歷史性”——“所有的書寫文本——不僅包括批評家研究的文本,而且包括人們處身其中的社會大文本——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具體性,鑲嵌著社會的物質的內容”。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新歷史主義文化詩學認為歷史是可以再現(xiàn)的、可以認識的,只是相對更準確的認識需要在對各種大小文本的綜合分析的基礎上才能得到。因此,新歷史主義文化詩學基本的理論主張可以完整地表述為:歷史的文本性,文本的歷史性。這里如果我們把“歷史”換成“文化”,那么我們能得到這樣的論斷:文化的文本性,文本的文化性。這種視文化和文本具有同一性的觀點,實際上是和卡西爾的文化符號學對文化的界定是一致的,因為文本本身就是有機的符號系統(tǒng)。這種觀點也是新歷史主義文化詩學文學觀的理論基礎,新歷史主義文化詩學視文學為整個文化符號系統(tǒng)中的一部分,認為“文學所指涉的是外部世界,所吸納的是社會價值體系,所承載的是多重文化符號,因此文學的本質是其文化性?!盵2]674在翻譯文學的語境下,在這種視文學的本質特征為文化性的文化詩學觀照下,我們不難理解,源文和譯文都內含了特定的歷史文化元素。

      二、新歷史主義文化詩學觀照下的翻譯文學的文化批評

      新歷史主義文化詩學主要從文學的接受和闡釋角度來研究文學,特別強調“歷史文本”與“過去的歷史”具有不可忽視的差異——這是新歷史主義文化詩學在文學研究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獨特的理論品質所在,而正是這種認識最符合翻譯文學作品與源文學作品之間的實際情況。由此,翻譯文學的文化批評應從新歷史主義文化詩學的“新歷史”史觀中得到啟迪,使其基本批評策略立足于譯文與源文的差異,然后吸收新歷史主義文化詩學穿梭于文學文本內外進行綜合的文化研究方法:一方面“沉降入細節(jié)”,考察譯文對源文中的文化信息的理解與闡釋——通過對比“還原”源文中的文化意蘊;另一方面從宏觀上考察翻譯文學與社會權力機制及意識形態(tài)的互動關系——分析譯文的形成和接受的文化原因以及譯文與源文存在“變異”的原因。

      (一) 文化比較(關注對他者文化的理解和闡釋)

      因為翻譯文學的文化批評的基本批評策略立足于譯文與源文的差異,所以這種批評特別關注翻譯文學文本中出現(xiàn)的文化誤讀與誤釋。通過文化比較,不同程度地“重構”源文文本中的歷史文化元素,這樣既有助于“不可譯”的文化元素得到闡釋,也有助于不同文化元素的“譯名統(tǒng)一”,還有助于對文學文本更準確、更深入地理解。endprint

      例如英美文學中的“milky way”和中國文學中的“銀河”的文化意象,以及“dragon”和“龍”的文化意象便是在翻譯家們和翻譯文學研究家們共同的努力下得到的全面地闡釋?!癿ilky way”和”“銀河”在天文學上它們是對等的詞匯,但是在文學里它們的文化意象不同,前者出自于古希臘的神話,是聚居在奧林帕斯山的眾神通往大地的“路”,而后者出自于中國民間神話故事,是分隔牛郎與織女的“河”;“dragon”和“龍”原本不是對應的詞,只是后來的翻譯——應該說是誤釋(誤譯)——使它們成為了對應詞,但是它們的文化意象恰恰相互沖突,前者是一種可怕的動物,具有邪惡的意象,而后者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具有超人的力量和神圣的意象。因此,翻譯文學的文化批評可著力于研究經典文學譯本,特別是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的經典文學譯本中的文化理解和闡釋,甚至可以編寫諸如“英漢圣經文化詞典”、“漢英紅樓夢文化詞典”、“漢英水滸傳文化詞典”等等,這樣,很多不可譯的文化元素便可得到闡釋和傳播,不僅使文化元素的譯名得到了統(tǒng)一,而且也使它們具有了可譯性,從而有助于中外文化的互識與互融。

      從理論上來講,對于任何文學作品特別是某一民族的經典文學作品,讀者無法在它的某一譯本中了解它所包含的所有文化內涵,即使本民族的讀者對本民族的經典文學的理解也是要通過一些文學批評才得以深入理解的,在這一點上,利弗威爾(Andre Lefevere)的“折射理論”給了我們極大的啟迪。利弗威爾認為,“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討論中的古典作品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它本身的折射,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一系列的折射。從小學校使用的選集里的漫畫或大學里使用的文集,到電影、電視連續(xù)劇,……到文學史的情節(jié)總結,到評論文章,……我們對古典作品的感受就是由一系列我們已經熟悉的折射累加在一起組成的?!盵4]101翻譯文學的文化批評猶如一般文學批評、一般文學史一樣可對源作進行解讀與闡釋使讀者獲得更多的信息,只不過翻譯文學的文化批評往往要從翻譯文學的文本中找到突破口,找到命題。例如,作為翻譯文學的文化批評一個重要的職責便是對文本中出現(xiàn)的文化誤讀、誤釋現(xiàn)象進行研究和闡述。如人們對中譯本《魯拜集》及其他版本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很多學者對海亞姆及其詩歌進行過誤讀和誤釋,在中國研究者的視野中海亞姆是一個具有強烈反叛意識的無神論詩人、戀酒詩人,而波斯詩歌則大都是“美酒+美女”的艷麗愛情詩。實際上海亞姆是一位伊斯蘭教神秘主義詩人,即蘇菲派詩人,而詩中的美酒和美女則是蘇菲詩人習慣采用的隱喻方式。這里誤讀和誤釋主要是由于對伊斯蘭教文化背景缺乏足夠的了解和大多數(shù)中譯本譯自英譯者費茨杰拉德的英譯本,而這個英譯本由于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已出現(xiàn)了不少誤讀和誤釋[5]。很明顯,通過這樣的文化批評,我們對《魯拜集》中的歷史文化元素便有了更加準確、更加深入的了解。

      (二) 不同文化的碰撞與互動

      新歷史主義文化詩學要求翻譯文學的文化批評特別重視考察譯文中出現(xiàn)“誤差”的原因,往往追溯到文學翻譯活動中譯者——也可理解為闡釋者——所處的社會權力運行機制和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這樣的考察研究與翻譯研究中的文化學派一致,既探討翻譯文學生成的環(huán)境,又探究翻譯文學對文化構建的積極或消極的作用。

      首先,翻譯文學的文化批評關注翻譯文學的生成環(huán)境。例如考察20世紀中國翻譯文學的生成環(huán)境,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社會權力運行機制和社會意識形態(tài),特別是政治意識形態(tài)對翻譯文學的生成制約很明顯。近代梁啟超在《譯印政治小說序》和《小說與群治之關系》中旗幟鮮明地提出文學對于社會變革的重要性,鮮明地體認了文學的社會功利性思想,由此促進了近代對西方小說的大量譯介。其次,建國后的50—70年代社會權力機制和意識形態(tài)對翻譯文學的生成的制約表現(xiàn)得也突出,那時中國剛建立以馬列主義為理論基礎的社會主義政治意識形態(tài),為了自身的建設和鞏固以及由于當時思想的“左傾”,新中國從蘇聯(lián)引入了“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文學概念,而后執(zhí)行了所謂無產階級文學的“政治標準第一,藝術標準第二”的文學批評標準,這些意識形態(tài)決定了那一時期的文學翻譯主要是譯介蘇聯(lián)的無產階級文學以及其他國家一些揭露資產階級黑暗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

      其次,翻譯文學的文化批評也包括考察研究翻譯文學對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塑造,即考察翻譯文學怎樣參與了構建新文化。此類的文化批評實際上是考察對翻譯文學接受的效果。眾所周知,“五四”新文化、新文學的構建與中國二十世紀初大量譯介西方小說密切相關。典型的例子莫過于“五四”新文化干將魯迅,因為他的思想和他的創(chuàng)作“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過的百來篇外國作品和一點醫(yī)學上的知識,此外的準備,一點也沒有”[6]8,而他特別熱衷于林紓的翻譯文學, “只要他(指林紓——引者注)印出一部,來到東京,(魯迅)便一定跑到神田的中國書林,去把它買來……”[4]71。即使到當代,翻譯文學影響還是很大。當代先鋒派小說家余華曾感言“像我們這一代的作家開始寫作時,受影響最大的應該是翻譯小說,古典文學影響不大,現(xiàn)代文學更小。我一直認為,對中國新漢語的建設和發(fā)展的貢獻首先應該歸功于那群翻譯家……”[6]8。上文提到的我國上世紀50——70年代對無產階級文學大量的譯介實際上也構建了中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文學和文化思潮,對改革開放前全國人民政治激情的催生作用不可低估。

      (三) 譯者主體性研究

      如果說翻譯文學文化批評中的文化比較主要基于文本的批評,文化互動研究主要基于翻譯活動的批評,那么譯者的主體性研究則主要基于譯者個人的批評。這三種批評方式立足點各不一樣,只有囊括了這三種批評方式的翻譯文學文化批評才是完整的翻譯文學文化批評。作為翻譯文學文化批評的一種方式,譯者的主體性研究認為任何譯者都是文化的產物,他們對源作的選擇和在翻譯過程中對翻譯策略的選擇都具有文化意義。

      譯者對源作的選擇往往和時代的文化精神分不開。例如近代梁啟超倡導并身體力行翻譯政治小說,一方面是他個人政治改良信念的體現(xiàn),另一方面更是體現(xiàn)了那個時代中國需要政治變革的時代特征;林紓對源作選擇的盲目性一方面反映了他個人及當時國人對外國文學的有限認識,另一方面反映了當時中國對異域文學文化渴求的時代精神;后來抗戰(zhàn)時期的反法西斯時代主旋律和建國初期“政治第一”的時代精神都體現(xiàn)在人們對源作的選擇之中。到了當代,翻譯家們在選擇源作時更多的是反映中外文學文化交流不斷深入的時代特征,如季羨林翻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豐子愷翻譯日本古典小說《源氏物語》等。endprint

      譯者的翻譯策略可分成“歸化”和“異化”兩種,歸化是譯者遷就譯入語文化的表現(xiàn),而異化表現(xiàn)出譯者對源語文化的尊重?!都t樓夢》是我國優(yōu)秀的古典文學作品,楊憲益、戴乃迭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霍克思(David Hawkes)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兩個《紅樓夢》英譯本,引起了不少討論。張南峰比較了兩個譯本的翻譯策略[7],向我們展示了兩譯本中的文化改寫。他認為“這兩個譯本是在不同的文化里為不同的目的而制作的,受不同的規(guī)范支配……”,霍克思的翻譯策略傾向于可接受性——“歸化”,而楊憲益的翻譯策略傾向于充分性——“異化”,兩個譯本實質上都是譯者在一定的意識形態(tài)背景下對原文進行的“改寫”,特別是霍克斯譯本“改寫”更為明顯。他不僅改寫了源文中的性描寫而且改寫了賈雨村和焦大的人物形象。這實際上改寫了源文中體現(xiàn)的中國文化,因為源文中對性的保守地描寫是真實地再現(xiàn)了傳統(tǒng)中國主流文化對性的保守甚至忌諱;源文中賈雨村受譴責是真實地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儒家思想)要求知識分子具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及天下”的人格;源文中焦大受到了同情是真實地詮釋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 “忠”、“仁”、“義”等文化內涵。

      三、總結

      翻譯文學的文化批評是一種跨文化交流研究,有利于不同文化間的互識、互動及互融。參照新歷史主義文化詩學,翻譯文學的文化批評應以“差異”、“社會環(huán)境”和“譯者主體性”等為切入點,關注文化交流中的兩個基本方面:一方面關注譯本中的“誤讀”和“誤釋”現(xiàn)象,以比較和闡釋的方式“還原”源文中的歷史文化元素,因此有利于人們對他者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同時也有利于世界文化多元性的發(fā)展;另一方面它關注譯本的形成和影響,以事實為基礎闡釋不同文學文化之間的互動和互融規(guī)律,它使人們能深刻地感知到不同文化在交流過程中出現(xiàn)的碰撞和融合現(xiàn)象,最終使人們對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有理性的認識并作出明智的選擇。例如,《迦因小傳》在譯入我國時最初的譯本不是全譯本,而且內容改動很大,后來林紓的全譯本相對來說更忠于源文,但是當時人們卻偏愛于最初的節(jié)譯本而批判林紓的譯本,究其原因是節(jié)譯本“迎合”了人們的文化價值取向,而全譯本“違背”了中國道德文化的傳統(tǒng)。今天看來,這兩種譯本都有它們自身的價值。節(jié)譯本起著先導作用,引導當時的人們把目光投向于異域文學文化,而全譯本因為“更忠實”,所以能讓人們看到更加真實的異域文學文化,特別是西方的道德文化。通過這樣的翻譯文學文化批評,我們一方面可以對譯作中的“忠實性”有更理性的認識,另一方面也讓我們得到啟迪:根據(jù)譯入語的社會環(huán)境和翻譯的目的,我們在進行文學翻譯時應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歸化或異化。

      本文的翻譯文學文化批評具有鮮明的翻譯文學學科意識,是從翻譯文學史的三個基本構成要素展開的:(1)關注翻譯文學文本中文化“誤讀”、“誤釋”;(2)關注翻譯事件中的文化互動;(3)關注譯者的主體性。這樣的翻譯文學文化批評無疑能為翻譯文學史的書寫充實更多的史料,使進入翻譯文學史中的翻譯文學作品、翻譯家和翻譯事件都具有一定的經典意義和歷史價值,同時使翻譯文學史發(fā)揮不同于一般文學翻譯史和外國文學史的價值,能成為真正的文學文化交流史和文學文化互動史。

      參考文獻:

      [1] 余艷. 中國派文化詩學的特征及其學科意義[J].沈陽農業(yè)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7,38(5):818-820.

      [2] 陳蓉.新歷史主義[M]//趙一凡,張中載,李德恩.西方文論關鍵詞.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3] 趙一凡. 文藝學與新歷史主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80-81.

      [4] 謝天振.譯介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5] 姑麗娜爾·吾甫力. 譯者的誤讀與誤導——以歐瑪爾·海亞姆詩歌的翻譯為例[J]. 中國比較文學,2006(3):128-140.

      [6] 王寧. 文化翻譯與經典闡釋[M]. 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6.

      [7] 張南峰.中西譯學批評.[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215-217.

      [責任編輯:吳曉紅]endprint

      华坪县| 沾化县| 南充市| 靖宇县| 丰镇市| 文安县| 通河县| 余干县| 渭南市| 万载县| 崇左市| 沐川县| 清远市| 睢宁县| 金溪县| 赣州市| 六安市| 富阳市| 绍兴县| 江西省| 太湖县| 福鼎市| 丹凤县| 涪陵区| 安义县| 精河县| 临城县| 平阳县| 扎兰屯市| 新竹市| 荣昌县| 汉沽区| 西充县| 长葛市| 南皮县| 建水县| 黄浦区| 灵台县| 钟山县| 沂源县| 福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