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斌
死去的城
如今的伊佩昆,到處是斷壁殘垣、枯枝爛木、銹跡斑斑的鋼筋或鐵架,以及被腐蝕得只剩橡膠輪胎的汽車。街道上,還覆蓋著淺淺的未退去的湖水,如同一條條縱橫交錯的水渠。
從高空看去,人們還能清晰分辨出小城原有的格局。整齊的建筑像密布的棋盤,街道方方正正。在小城的入口處,還立著一幅伊佩昆的平面圖:白色的城區(qū),蔚藍(lán)色的水,一如天與云的景象。
這片水就是小城另一端的湖。一條綿長的黑色堤線像是城與湖之間的和平協(xié)定,宣示著二者互不侵犯,相安無事。并且,它們還共用著一個名字——伊佩昆,原意是“永恒之泉”。
記憶的痛
這一切都在1985年發(fā)生了改變。那一年的11月,伊佩昆湖在長期大雨的侵襲下,堤壩潰瀉,湖水漫過了城市的街道。又過了七八年,整座城鎮(zhèn)逐漸被淹沒在湖面10米之下。
這座位于阿根廷首都東南500千米的小城,當(dāng)時還住著5000多個居民。就在潰壩的瞬間,他們幾乎來不及抄起家里值錢的東西,便四散逃命去了。也有人舍不得走,站在自家的屋頂,等著湖水退去。也就在那一瞬間,這座曾經(jīng)有著溫泉、酒店、博物館、商場以及一條鐵路專線的美麗小城,從此改寫了歷史。
孤寂的白
看過法國導(dǎo)演呂克·貝松拍攝的電影《亞特蘭蒂斯》的人一定記得,那是一個溫柔而美妙的水底世界——動物是片中唯一的演員,海藍(lán)色是影片的主色調(diào),里面沒有對白,只有音樂與畫面。
同是在水底的伊佩昆卻全然不是如此。要知道,伊佩昆湖的含鹽度僅次于死海,比海洋的含鹽度高出10余倍。這里有著海一樣的顏色,卻沒有那么多富有活力的動物,當(dāng)然也沒有音樂,沒有對白,只有死寂。
到了2009年,也就是伊佩昆沒入水底的25年之后,隨著多雨潮濕氣候的減少,湖面慢慢降低,露出了城市原有的風(fēng)貌。和人們所期待的神話中的“亞特蘭蒂斯”不同,湖水雕琢下的小城只剩下蒼涼和枯寂。
另類的美
如果你偏愛馬致遠(yuǎn)所描述的“枯藤老樹昏鴉”那種別樣的美,你也許會喜歡這里。在水漫伊佩昆之前,每年來此觀光旅行的游客多達(dá)數(shù)萬人。而如今,這些別致的景色吸引最多的只是一些電影攝制組,以及來自各地的攝影師。
法新社攝影記者胡安·馬布洛馬特曾于2011年來到這里,拍下了被湖水浸泡25年之后的伊佩昆的真實景色。如果沒有攝影師們的光顧,這座小城似乎要被世界遺忘了。
盡管到處都是斷壁殘垣,盡管小城里的人們都搬走了,但誰說這里沒有透出一份另類的美呢?一座飽經(jīng)風(fēng)霜的小城,25年后它帶著神秘的故事再次出現(xiàn)在我們的視野中,這樣的一份驚喜,值得我們?nèi)フ湟?。更何況,被蒙上一層雪白鹽漬的小城,被人們稱為 白色幽靈,這讓它又多了幾分神秘。如此一座小城,怎能不讓我們牽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