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蘭
摘要:在參照點理論框架內解釋漢語存現句的認知過程,發(fā)現:凸顯的成分——處所是參照點R,處所上的存現物是認知目標T。在此基礎上,提出自身、外物、整體三種參照點活動模式。關鍵詞:存現句;參照點;參照點活動模式中圖分類號:H19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4)05-0129-02引言Langacker[1]認為,人們在理解一個概念時往往要借助另一個概念作為基礎,這是因為各感知實體的突顯程度不同,有些實體相對于其他實體更易于定位,因此這些突顯的實體往往被選為參照點,通過它們來感知其他實體。突顯是認知參照點理論的重要因素,而存現句關注的是凸顯實體所發(fā)生、存在或消失的處所及實體本身,因此在參照點理論框架內解釋存現句的認知過程是對存現句的應用研究一種新的解讀視角。一、存現句研究現狀
存現句是現代漢語中一種很有特色的句式。從形式上說,存現句是指句首為表示處所或時間的詞語[2]。很多學者對存現句進行了大量的研究。20世紀80年代以后,許多研究者應用國外語法理論和研究方法對存在句的句式特點、成分性質、功能、語義和語用特點等,從共時和歷時方面進行了研究[3]。而在認知語言學框架內對其認知過程闡釋的研究卻甚是缺乏。二、認知參照點理論
Langacker認為:“語言作為人類的認知系統(tǒng)的一部分,其建構和組織也不可能不使用參照點能力。事實上,幾乎沒有什么語言現象,不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參照點能力?!盵4]因此,他提出了認知參照點模型,如圖1所示,一個認知參照點可激活一個相關的心理空間。C為表示認知活動的主體,R為參照點,T是須依托參照點認知的目標,D是參照點能夠支配的認知轄域, 認知目標應該在該轄域內,但認知活動的主體可以不在其中,箭頭表示認知活動中的心理路徑。為了完成指定目標T的認知目的, 人們首先運用其參照點能力選定某一事物為參照點R,再以此為依據,在參照點所管轄的認知轄域沿著一定的心理路徑與目標進行心理接觸,從而完成指定目標T的認知過程?!糡P<5AT1.TIF>,+36mm。80mm,BP#〗三、參照點活動模式
存現句的特點是方位短語位于句首,形式上處所詞語做主語,形成區(qū)別于其他句式的基本結構。洪心衡先生認為句首的方位詞組或處所名詞后面的部分是對方位詞組或處所名詞的說明。而方位詞組或處所名詞不是附加成分, 而是主語[3]。因此,存現句的處所成分是凸顯的射體即參照點,而處所上的存現物是賓語即參照點激活的目標。根據存現句中主語(處所)和賓語(客體)之間的空間關系(即參照點和觀察點的關系),我們提出自身、他物和整體三種參照點活動模式對存現句處所成分的參照點進行分析。
(一)自身參照點活動模式
處所成分是識解者在表達方位參照時選擇的心理視點,即識解者的位置和角度。當識解者把自身當作參照,識解者本身就和參照點互相隱含或包含在一起,并在認知領域內通達目標。這一參照活動就是自身參照點活動模式。如:
1. 院里的梧桐樹下,有一窩小螞蟻。
2. 抬頭一看,頭頂上飛過去一只鳥。
處所成分(例1:“院”;例2 :“頭頂”)作為參照點R(R同時隱含識解者C),參照點R激活的方位目標有可能包括“院”、“頭頂”的前面、后面、里面和外面等。即所激活的目標是“四周",并提供了了解其“四周”的心理通道。如圖2所示(圖1相應變?yōu)閳D2)觀察點就是位置參照點,通達目標T1(例1:“里”、例2:“上”),目標T1是它前面的處所詞語所激活的目標,完成第一次參照活動。第一次參照活動的目標T1,同時作為第二次參照活動的參照點R2,在領地D內識解者通過參照點沿著一定的心理路徑通達作為目標的T2(例1:“一窩小螞蟻”、例2:“一只鳥”)最終實現存現句的認知?!糡P<5AT2.TIF>,+28mm。60mm,BP#〗(二)外物參照點處理原則
自身參照點活動模式中,如果參照點不變,觀察點轉移,即識解者在參照點以外的位置觀察,則變成客視的外物參照[5],此時要借助他物參照再對認知目標進行指示,這就是外物參照點活動模式。
3. 魏德富的土坯房在莊子東頭。
4. 就在這兩個驛站之間的一道狹窄而偏僻的小溝里,藏著一個小小的山莊。
識解者選擇觀察點以外的所在的位置(處所成分)為參照點(例3:“莊子”、例4:“小溝”), 分別對認知目標T3(例3:“土坯房”;例4:“山莊”)進行方位指示, 這是典型的外物參照。外物參照點活動模式的過程:識解者通過第一次參照活動通達R,R激活目標T1(例3:“東頭”、 例4:“里”)完成第二次參照活動,T1同時作為第三次參照活動的參照點R1,在認知領域D內與目標T2(例3:“土坯房”;例4:“山莊”)進行心理接觸,形成一個參照點鏈,最終通達目標T3的認知?!糡P<5AT3.TIF>,+32mm。60mm,BP#〗[LL](三)整體參照點處理原則
參照點和方位轄域共屬于一個方位轄域中,而識解者在參照點和方位轄域以外,即與認知目標處于不同的方位轄,即整體參照[6]。
5. 舞臺的一側是身著盛裝的畢業(yè)生們,另一側是應邀前來觀看的家長。
在例5中“舞臺”作為第一個參照點R1激活其兩條參照點鏈:第一條參照點鏈的參照活動:“舞臺”作為參照點R1激活目標T1 “一側”完成第一次參照活動, 同時,T1作為第二次參照活動的參照點R2通達目標T2“畢業(yè)生們"完成第二次參照活動。第二條參照點鏈上的參照活動:“舞臺"作為參照點R1激活目標T1 “另一側” 完成第一次參照活動,T1作為第二次參照活動的參照點R2通達目標T2 “家長”完成第二次參照活動。兩條參照點鏈上的參照活動相互關聯,最終達到對目標T3的認知?!糡P<5AT4.TIF>,+30mm。70mm,BP#〗結束語認知參照點模型的目的就是要揭示語言與認知活動的種種聯系,是語言體驗性的一個重要表現。從這一角度切入并嘗試性地提出三種不同的參照活動模式,對漢語存現句認知進行解析,也是一次新的嘗試。參考文獻:[1]Langacker R.W. 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M].Berlin: Mouton de Gruyter,2000.[2]溫利容.漢英存現句對比研究[D].上海:上海海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3]董成如.存現句的認知研究——基于參照點的行為鏈模式[D].蘇州: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4]Langacker R.W.Reference Point Constructions[J].Cognitive Linguistic,1993,(4):1-38.[5]廖秋忠.空間詞和方位參照點[J].中國語文, 1989,(1).[6]方經民.漢語“左”“右”方位參照中的主視和客視[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7,(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