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小英
《兄弟》講述了一個很生活、很現(xiàn)實、很悲慘的故事。
哥哥進城打拼有了自己的小超市,把從小寵愛的弟弟也帶進城來。弟弟在哥哥的小超市里幫忙,并在哥哥的幫助下按揭貸款買了房子??墒菦]有一技之長的弟弟是一個依賴成性的人。他酗酒成癮揮霍錢財。無奈之下,哥哥趕走了不上進的弟弟。弟弟自暴自棄,不但貸款買來的房子易了主人,還落得個負債累累,被債主逼得東躲西藏。大年將近,弟弟不知去向,哥哥卻因長相酷似弟弟,被追債人暴打。而在山村的老家,年邁的父母在大年的鞭炮聲中,孤零零的倚門期盼一對兒子能回家過年。
小說以哥哥陳士俊的心理活動為主,弟弟自始至終都是一個側(cè)面描寫的人物,然而他卻是當(dāng)下一些農(nóng)村中青年的代表。即,從小被父母長兄呵護,在心底形成了一個這樣的定式:所有的親人都應(yīng)該像父母一樣對他無條件的厚愛,生活中所有的重任都由親情來買單。所以,他的負債,他生活的困頓,他的醉生夢死,都是哥哥的錯,都得哥哥來承擔(dān)。連親生父母也如此認為。哥哥萬般糾結(jié),有苦難言。
民間有俗話:“親兄弟明算賬”“人親財不親”。這些話聽起來有些不近人情,但是在實際生活中,這些話更像警世名言。中國是個親情社會,小說中的兄弟關(guān)系便是如此。哥哥將不上進的弟弟趕走,連父母和鄉(xiāng)鄰也對哥哥有了成見——你在城里發(fā)達了,就該無條件幫助兄弟姐妹。你好,他們就該好。他們生活不好,你也該水深火熱。總之你得跟他們一樣。殊不知,外表看起來的好,并不就真的好。小超市賺不了多少錢,弟弟捅下的窟窿,哥哥全部栽進去也填不滿。哥哥還有妻兒,他還有自己的生活。
在親情的夾縫里生存,安置好自家的生活,處理好兄弟姐妹的生活,還要兼顧?quán)l(xiāng)鄰的求助,這本身是復(fù)雜繁重的事。對一個在城里白手起家,毫無社會背景,靠辛苦掙錢為生的普通百姓,這無疑是個大難題。現(xiàn)代社會,肯定有不少人都處在這個夾縫中。一個“親情”,總讓人左右為難,不小心就傷人傷己。
這并不是一篇十分優(yōu)秀的小說,但絕對是一篇反映現(xiàn)實、引人思考的小說。小說除了反映親情帶給人的心理傷害之外,還反映時下農(nóng)村人進城后艱難的生存狀態(tài)。移民搬遷,城市化進程,農(nóng)村包圍城市的勁風(fēng)猛烈吹刮。大規(guī)模的移民搬遷,房子如春筍般冒出來,多少人負債成了城里人,卻不能安定地過好真正的家庭生活,成了飄來飄去的候鳥,在不同的城市流汗出力掙辛苦錢。很多搬遷區(qū),整齊劃一的漂亮房子,常年是空巢。孩子成了留守兒童,年邁的父母待在空巢里,像丟了魂的孤雁,重復(fù)著沒有土地,沒有鳥鳴,沒有山泉的一日三餐。城里的生活帶給了他們什么?像小說中弟弟這樣的人呢?吃喝嫖賭養(yǎng)成一堆壞毛病,不知他們的明天是否會更好?這個社會的穩(wěn)定因素更多還是更少?
要過年了,弟弟沒有下落,哥哥身負重傷,父母孤守鄉(xiāng)下破舊的房子。生活像一團麻,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化解開這些矛盾。父母老了,他們還要精打細算積攢錢財幫助弟弟,他們不知哥哥已經(jīng)身受重傷,或許還在埋怨哥哥不幫弟弟吧?生活如此不易,《兄弟》,怎生一個“情”字了得?
作者以敘事散文的筆調(diào)不緊不慢地構(gòu)筑寫實主義小說,表面看似波瀾不驚、平淡無奇,細細思量,卻有著深刻的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