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榮富
為紀念考入大學50周年,復旦大學中文系64級決定出版《同學文存》一書。為此,每人需拿出一篇自己的文字。結果不少人發(fā)現(xiàn)自己竟無一篇拿得出手的東西。一位也是當中學教師的同窗對我說:“一輩子都快過完了,驀然回首,卻兩手空空,愧對母校啊??勺约簭奈赐祽?,也未閑著啊,唉!”
這聲慨嘆,沉重而發(fā)人深思。我想到,對待時間就應像對待金錢、流水那樣,一是要開源,二是要節(jié)流。
一、先談“節(jié)流”
所謂“節(jié)流”,就是要節(jié)省時間,通過科學合理的運籌使時間增值。把時間用在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上,這樣縱使歲月不能挽留,也不會留下多少遺憾。莫泊桑說:“世上真不知道有多少能成就功業(yè)的人,都因把難得的時間輕輕放過以致默默無聞了?!笔堑模裟馨岩簧欣速M的時間都用于有用之處,則人人皆可成堯舜。
教師時間流失情況嚴重,且有著種種原因。
辦公室可以說是教師時間浪費的最大黑洞。常有這樣的情況:誰的一句話引發(fā)了一個話題,于是眾人放下手中的事而議論紛紛。許多人礙于面子,在這種場合,只好附和參與以顯示自己合群,耽誤的只能是自己的時間了。辦公室里,一旦有教師與學生或家長談話,眾人雖不想側耳細聽,但也常常會使工作效率大打折扣。因此,我寧愿到圖書館翻看雜志,也不愿在辦公室閑聊;寧愿去校園走走,也不喜歡辦公室串門。退休之前數(shù)年,我索性把辦公桌搬到語文組的資料室內,一人一室,好不自在。我的特立獨行,不免招來一些非議,有人說我是“神龍見首不見尾”,還說我“組織上尚未退休,可思想上已經(jīng)退休”。但時間能得以利用,的確是得大于失也。如何對待時間,實際上反映的是一個人的個性和價值取向。
教師時間的流失更多的卻是學校管理不當而造成的。作為管理者,應當十分珍惜教師的時間,可是現(xiàn)在有的領導把教師當作流水線上的工人,讓其時時處于被掌控之中。這樣就能有效率了嗎?我是不大喜歡坐班制的,喜歡在家中備課,一是便于查閱資料,二是如朱自清先生所說,處于自由狀態(tài)下,利于思想的萌生和發(fā)揮。據(jù)說民國時期的學校就沒有坐班,教師到校就進課堂,辦公室不是用來辦公而是用來課前稍作預備和課后休息的(比如著名的白馬湖中學)?,F(xiàn)在有些國家的教師是可以在家辦公的(如日本、美國),那就有了更大的自由度。現(xiàn)在上海有些學校不僅嚴格實行坐班制,還安裝了監(jiān)控設備(坐班時間要查崗,不在崗則扣錢)。于是有人問道:“現(xiàn)在的教師還有自己的靈魂嗎?”
許多教師抱怨,一進校門就開始馬不停蹄地忙,就是坐不下來,用在教學上的時間少得可憐。大大小小的會議、形形色色的活動占據(jù)了大量時間,教學反而成了副業(yè)。
學校應是一方清靜之地,不要人為制造喧囂。要想方設法減輕教師負擔,并引導他們把時間和精力用到刀刃上。有些領導在教師大會上講話,喜歡對學校各個部門的工作加以總結和評說,這從學校角度來說,也許有必要,但讓每位教師洗耳恭聽就大可不必了。再比如,請專家學者來做報告,固然是件好事,但這種形式比較費時,如果把報告內容印發(fā)大家自行閱讀,不僅大大省時,還可對信息進行主動篩選和分析。不能怪我們的教師沒有抓緊時間,而是他們實在沒辦法主宰自己的時間。蘇霍姆林斯基就對年輕校長說過這樣一句話:對教師最好的管理,就是讓他們愉快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把時間花在刀刃上。
二、再談“開源”
從某種意義上說,“開源”就是最大的“節(jié)流”。所謂“開源”,就是向教學改革要時間、要效益。我相信,要讓教學事半功倍,還得靠改革。作為教師,絕不能勤于事務而懶于思考。
就拿不少語文教師都感頭痛的作文批改來說,兩周一次作文,教兩個班的話,批改時間少說也要七八個小時,且不說學生是否會認真閱讀,從中受益,單是這批改過程也足以使教師產(chǎn)生倦怠。況且,教師根據(jù)個人喜好把每篇作文都改得體無完膚,也不符合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教育理念。
我曾與同年級的老師們進行過一次大膽嘗試——基本不批改作文。具體做法是:每次作文,先由教師遴選出班里寫得最好的幾篇,然后由我從中挑出若干最佳者加以潤色,在保持原貌的基礎上突出其某一方面的示范性,然后將它們印發(fā)每位學生,讓學生當堂閱讀思考并寫出感言,最后互相交流對寫作的感悟,由教師進行總結。
實踐證明,這樣做帶來了四個好處:①刺激了學生的表現(xiàn)欲和競爭意識。作文印發(fā)之后,反響強烈。作者被人矚目,備受鼓舞。這也激發(fā)了大家不服輸和奮力追趕的心理,于是每次作文便有了競賽的意味,有的同學坦言,對作文從未像現(xiàn)在這么投入。隨著寫作積極性的激發(fā),學生作文整體水平漸呈上升之勢。②學生對寫作之道有了自己的主動感悟。因為剛寫過同樣的題目,又有了與范文的對照,自己的不足與短處顯而易見,對于如何寫作自然就有了較深的體悟。③拓展了學習與交流的范圍。每次同學們都能讀到從全年級600余篇作文中選出來的風格各異的佳作,有的學生因作文多次印發(fā)而“成名”。有的說,以前看到報刊上登的高考優(yōu)秀作文,總覺得遙不可及,現(xiàn)在讀到身邊同學的佳作,感到很是親切,也給自己增添了信心。④有助于教師反思教學。有的教師發(fā)現(xiàn)自己所要講的,原來學生都已理解,而他們說出來的,有的自己卻未能想到。也許語文教學效率不高的原因就在于教師的越俎代庖,就在于無效重復的勞動太多。
可是,在嘗試之初,有人聽說我們不批改學生作文,就說:“這不明擺著是偷懶嗎?”直到這一屆學生的高考語文取得優(yōu)良成績,各種非議才停息。其實,這種做法看起來是偷了懶,但給學生帶來的體驗、啟發(fā)卻是更豐富了。后來,我把這次基本不批改作文的改革嘗試寫成文章發(fā)表在《新民晚報》上,引起了一定的社會反響,好幾所學校聘我為教學顧問。搬走了批改作文的“大山”,教師們頓感輕松,有了更多的時間在作文命題、引導示范上動腦筋想辦法。我想,學習寫作要靠多寫,要靠自己的“悟”,本可無師自通,教師能做的大概就是激發(fā)興趣、創(chuàng)設情境、做出示范而已。我們進行的嘗試能取得良好效果,也許是暗合了學習寫作的規(guī)律。
我還嘗試過另一次“教改”。
小丁的理科不錯,多次在市級競賽中獲獎,語文卻很差,尤其是現(xiàn)代文閱讀和寫作。其父非要我?guī)鸵粠?。我不好推辭,心想,如果讓小丁再大量重復地做題,于他無補,我亦辛苦而無趣,不如獨辟蹊徑,也許還能絕處逢生。
我們看到:有不少學生從小學開始,在語文課上就只是聽老師講,幾乎喪失了獨立閱讀的權利,而且讀和寫是分裂的。于是,根據(jù)我對語文的理解和學習經(jīng)驗,決定通過寫閱讀札記來提高小丁的閱讀和寫作能力。記得當年郭紹虞先生就對我說,他的幾本著作都是在平時寫的讀書札記的基礎上形成的。我也寫過一年的讀書札記,獲益匪淺。閱讀札記的寫作長短不拘,自由靈活,它以作品為認知和研究對象——既要理解準確,又要賞析到位;既要分析概括,又要有個性化的聯(lián)想發(fā)揮;既要能“入乎其內”,又要能做到“出乎其外”。小丁起點不高,進步卻快。每次看完他的閱讀札記,我都要和他平等地交流一番,不是像在課堂上那樣一味地“灌”,而是對他的看法,或作補充完善,或作延伸發(fā)揮,或作詢問校正,這時,他常會露出驚醒、領悟、欣喜的眼神來。意見相左時,我們還一起討論??吹剿麑懙貌诲e,也惹得我技癢,便提筆露一手給他看看。慢慢地,小丁便有了三個變化:以前讀文章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現(xiàn)在能靜下心來,沉入文中;以前不懂得整散結合、烘托反襯等,現(xiàn)在卻能聯(lián)系學過的語文知識來評析文章;以前只是把文章看成是冰冷的測試材料,而現(xiàn)在和作者有了精神情感的交流。有了這三個變化,他的理解力、鑒賞力明顯增強,聰明才智終于得到了釋放,時有獨到見解。同時在這一過程中,他對什么是好文章也有了感性認識,甚至還認為寫作不僅要有情,還須有智慧。從此,他對現(xiàn)代文閱讀和寫作不再害怕,甚至還說了一句頗含哲理的話:世上原本是有捷徑的,卻常遭人貶斥或誤解,于是“捷徑”就不幸成了“偷懶”的代名詞。
在認認真真讀了一批文質兼美的作品,老老實實寫了一批閱讀札記之后,小丁的語文高考成績居然超出了市示范性中學的平均分,更重要的是,他感受到了語文的魅力,對讀寫有了興趣??磥?,學習語文不能把做題放在首位,做題目只是檢測手段而已,大量做題看似捷徑,但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不僅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還會養(yǎng)成許多不良習慣,可謂得不償失。后來我以《絕處逢生》為題在報上寫了篇隨筆。有位教師很認同我的做法,說:“用題海戰(zhàn)術去對付應試,是最浪費時間的做法,其中多有不必要的重復勞動?!?/p>
(責 編 流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