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李商隱的詩歌觸物皆悲,他眼中的一木一石,一草一葉都寄予著自己人生的哀思,他的詩中常常流露出自己的身世之感和悲酸之情。其中,“斷腸”這一審美意象在李商隱詩歌中更是反復(fù)出現(xiàn),“斷腸”二字語淺而味醇,直白而不失蘊藉,表現(xiàn)出了李商隱詩歌的深情苦語。
關(guān)鍵詞:斷腸;意象;李商隱
一、斷腸意象的由來
用斷腸來形容極度的悲傷之情由來已久,相傳東晉時有個姓桓的大官到蜀地去,船在三峽航行,手下有人捉到一只小猿,母猿沿岸哀叫,跟著船走了數(shù)百里還不肯離去,后來跳到了船上,氣絕而死。剖開它的肚子,只見腸已裂成一寸一寸的了。從此,形容悲痛到極點就用腸斷或者斷腸了?!皵嗄c”這一意象也很早就出現(xiàn)在我國的詩歌中,多來形容極度的悲傷之情,如蔡琰的《胡笳十八拍》中“空斷腸兮思愔愔” 曹丕《燕歌行》:“念君客游思斷腸,慊慊思?xì)w戀故鄉(xiāng)?!崩畎椎摹肚迤秸{(diào)》詞之二:“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钡鹊取?/p>
二、斷腸意象的表現(xiàn)主題
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是以在遷客騷人眼中,每一種事物都是自己情感的表現(xiàn),“斷腸”一詞在不同的詩中表達(dá)了不同的主題,如離別、相思、貶謫等等。
1、離愁別緒
送別詩是唐詩中最為常見的主題之一。古往今來的詩人都為離情惆悵而痛哭流涕,在他們筆下怎能不演繹出一首首讓人肝腸寸斷的離歌,如杜甫的《公安送韋二少府匡贊》:“時危兵甲黃塵里,日短江湖白發(fā)前。古往今來皆涕淚,斷腸分手各風(fēng)煙。”在兵荒馬亂之際與友人分離,分別后將要開始各自顛沛流離的生活,念此怎能不讓人斷腸。
2、思婦深閨的吟唱
閨怨詩中“斷腸”意象也多次出現(xiàn)過,深閨中的女子只能暗自垂淚,形影相吊,卻換不來心上人的陪伴。高適的《燕歌行》:“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戍婦的深情思念只能用凄婉幽怨的斷腸一詞來形容了。
3、貶謫之苦
大多數(shù)詩人都曾進(jìn)入過仕途,經(jīng)歷過宦海沉浮,遭遇過被貶謫流放的命運。李紳的《至潭州聞猿》:“昔配天上三清客,今做端州萬里人。湘浦更聞猿夜嘯,斷腸無淚可沾巾。”通過今昔對比,可見詩人今日被貶謫的落寞之情,聞到袁鳴心中苦痛卻無淚可流,當(dāng)是悲傷到了極致。
三、李商隱詩中的斷腸意象
李商隱可謂把感傷詩發(fā)展到了極致,他最善于書寫內(nèi)心最為細(xì)微的感情。在他的詠物詩中更是把自己的感傷情懷寄予萬事萬物,一草一木都是他內(nèi)心的寫照,所有的悲嘆都是在感傷身世。
1、詠物詩中的惆悵離情
觸物皆悲是李商隱詠物詩的特點,這也是“斷腸”意象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一類詩。他的詩總在無意識中染上一種薄薄的孤憤與憂郁。其中較有名的詠物詩《落花》中有“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歸。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睂懸虼簹埲漳夯涠鸬臐庵貍?。春天的落花象征著美好事物的消亡,由此可見春光的流逝,面對滿園的落花,詩人感時傷春“人生世間,心為形役,流浪生死,何以異此,只落得有情人一點眼淚耳。”(姚培謙)同時這首詩也是詩人因落花而引發(fā)的身世之感,詩中的落花是詩人的自喻。在《十一月中旬至扶風(fēng)界見梅花》中,詩人月下賞梅,發(fā)出了“贈遠(yuǎn)虛盈手,傷離適斷腸。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钡母锌廊艘娒坊ǘ酁樗裂┑娘L(fēng)骨所傾倒,而詩人見梅花想到折梅送友,可是仕途坎坷,故友日疏,即使折得滿把的梅花又有什么用呢?與友人分別又怎能不令人哀傷欲絕,愁腸寸斷?!洞猴L(fēng)》中寫道:“春風(fēng)雖自好,春物太昌昌。若教春有意,惟遣一枝芳。我意殊春意,先春已斷腸?!贝猴L(fēng)作為春的使者,美好事物的象征,在詩人眼中卻是無盡的悲涼,看到春天的美景詩人不先想到欣賞而是提早擔(dān)心它會匆匆而過,春盡的悲傷時刻縈繞在詩人心頭。
除了這些充滿著惆悵離情的詠物詩,在其他題材的詩歌中“斷腸”意象也多次出現(xiàn),或是路過遺址時的深沉感慨或是化身深閨怨婦的悲切低吟。
2、詠史詩中的深沉感慨
李商隱的詠史詩近百首之多,以尖銳冷峻的諷刺見長。在《景陽井》中,詩人借用歷史題材放映對當(dāng)時社會的意義,“景陽宮井??氨?,不盡龍鸞誓死期。腸斷吳王宮外水,濁泥猶得葬西施。”景陽井又名胭脂井,曾經(jīng)是南朝陳景陽殿之井,隋兵南下,陳后主聞兵至,與妃張麗華投此井。至夜,為隋兵所執(zhí),后人因稱此井為辱井。陳后主與他一見鐘情封為貴妃的張麗華,不為同時生,但誓同時死。張麗華被隋軍攔腰斬斷可是陳后主被俘居然還茍活許久,實在可悲。荒淫無度的陳后主在隋兵來臨時不僅臨陣脫逃,還與妃子們投井以躲避追兵,這樣的亡國教訓(xùn)不可謂不深,而詩人巧妙地把人間和國家的悲情鎖在字里行間。再來看幫助越國滅吳的功臣西施的下場,相傳勾踐滅吳俘虜西施后把西施裝入皮袋子沉于吳宮外水里,多么可憐,令人斷腸。
四、結(jié)語
《毛詩序》中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行于言。”可見詩是主觀的藝術(shù),是詩人內(nèi)心世界的闡發(fā),情感是推動詩人進(jìn)行創(chuàng)作的最直接的動力。李商隱坎坷的人生經(jīng)歷使他有著獨特的感傷心理,這成為他感悟生命真諦、激發(fā)個人獨特感受的最佳契機,而由此才產(chǎn)生了李商隱詩歌深情苦語的語言風(fēng)格和觸物皆悲的情感體驗。而“斷腸”這一意象可以說是道盡了詩人的愁苦哀思,將詩人的情感關(guān)照化成順暢的情感流程和表達(dá)流程,或是表達(dá)惆悵離情、深情感慨或是羈旅懷愁、孤寂凄涼,它承載了多元而豐富的深層意蘊,更體現(xiàn)著詩人參透人生悲苦的人生智慧,更顯得高格逸韻、瀟灑風(fēng)流,凸顯出詩人的個性精神。
作者簡介:范婷婷(1993-),女,漢族,山東淄博人, 山東大學(xué)文學(xué)與新聞傳播學(xué)院中國語言文學(xué)專業(yè)在讀,研究方向:中國語言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