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鑫
生活場景
丈夫出門前怎么也找不到上班要用的合同,馬上就得出門了,他急得翻箱倒柜,頭上直冒汗??吹剿@個樣子,妻子也跟著急起來:“你的東西,天天這放那放,這下好了吧,早就跟你說過,直接把它放包里,你就不聽!”邊說也跟著找起來。夫婦倆忙著找合同,一旁2歲的兒子不干了,鬧著要讓媽媽抱,可妻子哪有心思抱他,搪塞道:“你等會兒,媽這兒忙著呢?”看到媽媽的表情,小家伙鬧得更兇了,追著媽媽,“抱抱”、“抱抱”,“你呀,越忙越添亂,你就不能老實一會兒!”
類似的情景家家都在上演,而且演出的頻率可能還挺高。這不是很正常的生活場景嗎?有什么不對勁嗎?是呀,乍看起來似乎沒什么不對勁,大清早的忙碌、焦急、煩躁恐怕是每個普通家庭的生活常態(tài)??赡芫褪橇曇詾槌A?,我們才覺得沒什么不對勁。
都說情緒是可以傳染的,不管是好情緒還是壞情緒,丟到一家人身上,都可能會像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水面,一時激起陣陣漣漪。可為什么起漣漪,多數(shù)人并不知曉。我們的情緒不只會左右自己,還會左右他人,尤其是跟我們最親近的人。
這是因為家人之間往往都會共情,當我們用心體會家人感受的時候,我們也被他的情緒帶動了,一個人的興奮加上另一個人等于更興奮,一個人的焦躁加上另一個人等于更焦躁。問題就在于,我們常常把別人的情緒當成自己的情緒,將它直接復制給我們。
為什么會復制家人的情緒
有句話叫感同身受,家人之間就是這樣,一個家庭成員處于痛苦焦灼之中,家人一定更明白他的苦,他的煩。但明白是一回事兒,把家人的情緒復制到自己身上又是另一回事。
在我們傳統(tǒng)文化中,家人之間向來不分你的我的,家是我們共同的,財產(chǎn)是共同的,連情緒也是共同的。我們無意批判這種觀念,但如果情緒是共通的,那么我們就會不自主地將自己心情的好壞交到別人手上,就像身體是我們的,本應該由我們自己照料,我們卻將它推給別人,那么別人照料得好還罷,照料不好必定心生怨氣?!岸际悄愕腻e”、“你為什么讓我生氣”,我們常常想當然地認為是別人“惹”我們生氣,其實是我們習慣把自己的情緒交托給別人,讓別人對自己的情緒負責,讓別人的情緒掌控、操縱我們,就像提線木偶。
打個比方,如果孩子想要吃顆糖果,而你此時正忙,沒時間也不想給他拿糖果,那么就會想當然的認為:“這孩子真討厭,沒看見我正忙呢?吃什么吃,一邊玩去”。很明顯,你不僅沒有看到孩子的渴望,甚至讓孩子對你的情緒負責,是這小子惹我生氣的。
我們一直認為是大人在照顧小孩,可是照此情形,多半是小孩在照顧大人。而事實上你不可以將自己的不高興推托到孩子身上,是你沒有耐心、沒有時間正確回應孩子,造成兩個人都被不好的情緒包裹。
在一個家庭里,妻子要求丈夫保管她的情緒;丈夫要求孩子保管他的情緒,一家人的情緒擰成一股繩,那就再也看不清哪個是自己的情緒,也無法從家人的情緒中脫身,同時無法學習對自己的情緒負責。
厘清情緒: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別人的
當某位家庭成員情緒引爆,我們完全可以照見并理解他的情緒,但不受他情緒影響。在我們接收到一個情緒表達時,可以照見別人的情緒,自己生不生氣,完全在于自己。一個真正成熟的人,既接納別人的情緒沖動,又不讓自己頭腦發(fā)熱,而是冷靜地看待別人的情緒,幫助別人舒解。
我們之所以愿意把自己的情緒交給別人,是因為那樣可以推卸責任——不是我的錯,是你的錯。當我們把責任扣到別人頭上,我們自己就輕松了嗎?其實沒有,我們這樣做,接下來的情況只會更糟。
我們時時刻刻在與別人做著情緒的互動,在這里面,需要做兩個功課。
一個是那是他的情緒不是我的。把與他人糾結(jié)在一起的情緒分開,把自己置身于一個旁觀者的位置,有利于我們真正觀照到別人的感受。我們?yōu)槭裁床粫苈啡思?、路人乙的情緒傳染,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自覺到那個情緒是他們的,不是我的。
另一個功課是,在我們與別人發(fā)生情緒沖突時,先要對內(nèi)觀照,不是把責任推向別人。我們與他人的關(guān)系,都是自己內(nèi)心的一種投射:心情不好的時候,容易看什么都不順眼;心情愉悅時,能很容易容忍別人的過錯;我們擔心時,會看到擔心的事發(fā)生,我們計較時,也會更容易覺得別人小氣。
所以,在與他人的情感糾葛中,我們一定要負主要責任,化解情緒的源頭也一定是我們自己,而不是指望別人來哄,或者別人改變。
做好這兩個功課,我們便能厘清哪些情緒是自己的,哪些情緒是別人的,從而找到從情緒中脫身的正確途徑。
讓情緒流動起來
討厭壞情緒,是因為它帶給我們不好的感受,不管是自己和別人的情緒,當它來時,我們會下意識地阻擋、拒絕。就像來到一間漆黑的房子,我們第一反應是想離開,這幾乎是一種本能的反應。即使不逃離,由于特定的情形(比如我們正在忙一件事或者必須得保持某種狀態(tài)),我們也會不自覺想掩飾它,或者找方式轉(zhuǎn)移。
而事實上,只要是情緒就永遠沒有被隱藏的可能,你不接受,不證明它不存在,除非你允許它存在——好吧,我知道你這會兒心情糟透了,我可以幫上你什么;媽媽知道你想吃糖,你可不可以等媽媽把這收拾一下,再給你拿;我現(xiàn)在很生氣,我得出去透透氣,我需要靜一靜。
當我們試著接納情緒,由情緒所引起的精神緊張、胸悶、呼吸急促等等表現(xiàn),就會立即停止。丈夫因為妻子的鎮(zhèn)定,自己變得不那么焦躁;孩子因為媽媽了解到他的需求,而耐心等待;自己因為暫時跟情境隔離,而更理性。
情緒本身并不傷人,它會升起,也會消失,是個自然流動的過程。只有情緒的天然流動被不斷阻塞,才會固結(jié)在心里形成創(chuàng)傷,或是給別人帶來傷害。比如父母否認孩子的真實感受,把各種沖突說成是孩子的錯,甚至禁止孩子表達情緒,造成孩子意識和潛意識的分裂,這是易對孩子造成心理創(chuàng)傷的典型做法。
與阻礙、回避情緒類似的做法是,分析、評判情緒,試圖找出情緒的根源,并化解它,其實這樣做是對念起念,更不容易從情緒中走出來。當情緒來時,看到它就可以了,可以做幾次深呼吸或者把關(guān)注點放到自己的身體感覺上,抑或是去做點事,只要找對方法,與情緒暫時隔離開,你會發(fā)現(xiàn),在情緒升起時,你可以做的事情很多,而不是一味陷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