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楊
今年的6月2日,農歷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jié)。端午節(jié)在老北京的民俗中是一個大節(jié)日,與春節(jié)和中秋合稱“三大節(jié)”,因為這一天皇帝可以不上朝,老百姓需敬神祀祖,婦女可攜子回娘家歸寧,朋友們可以借機聚會,全城都是熱鬧的節(jié)日景象。
北京地區(qū)端午節(jié)吃的粽子是用葦葉包裹的黃米小棗粽子,京城的兒童在這一天喜歡玩一種叫“斗百草”的游戲,另外人們會佩五彩粽子祈福增壽,在自家房檐插艾蒿防瘟避災。辛亥革命以后,北京人在端午節(jié)以去昔日皇家園林游玩為時尚,其中天壇最受歡迎,人們認為此地能“辟毒”等等。但老北京的端午節(jié)還有一些不常被人們所知的故事。
被冤的萌鳥和受寵的毒蟲
話說漢朝端午節(jié)有一項官方禮儀,皇帝號令百官賞賜“梟羹”,“梟羹”就是用貓頭鷹燉成的湯。許慎《說文解字》中記載:梟,不孝鳥也。古人認為貓頭鷹是一種忤逆不道的鳥,生出來就會把自己的母親給吃了。其實漢朝的皇帝賞賜給大臣們貓頭鷹湯喝,更多的是一種行為藝術,為了是告誡大家要行孝道,不可忤逆。但是貓頭鷹絕對是益鳥,抓老鼠、吃害蟲,古人真的是誤會貓頭鷹了。
漢朝以來的貓頭鷹因為一個莫名其妙的“忤”字觸犯了皇帝,成了端午節(jié)的第一大冤案。
還有另外一種益蟲,它也在端午節(jié)這天遭到了兩千年的浩劫。在東岳廟民俗博物館里,有一件小孩穿的紅色肚兜,上面繡了不少“恐怖分子”,有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各個都是動畫片里的反面角色,而其中在端午節(jié)這天最倒霉的就屬蟾蜍了。蟾蜍長得丑,身上還背負著一種有毒物質——蟾酥,中醫(yī)講究“以毒攻毒”,這有毒的蟾酥卻是治療皮膚病的萬能金瘡藥。所以癩蛤蟆成了太醫(yī)院大夫們的最愛也就不難理解了。
實際上這反映出了中國人的一種理念,一方面人們認為它們是毒蟲,要避開;另一方面又認為毒蟲身上強大的生命力,可以作為孩子的保護神和護身符。這五種毒蟲起到了一個在精神上“以毒攻毒”的功效。
“五”色密碼
端午節(jié)不光是吃粽子、賽龍舟,其實也是賽詩筆會,文氣十足的節(jié)日。只是如今的孩子很少有會七步成詩的本事,在北京動物園附近的五塔寺石刻博物館里,有一種過端午獨特的方式,就是從石刻上拓片,用拓片這種傳統(tǒng)文化的形式,也不失為過端午的好方法。
傳統(tǒng)拓片有個小名叫“黑老虎”,因為都是用黑墨拓出來的??晌逅率滩┪镳^里這些拓片卻五彩斑斕,紅、黃、綠、藍、黑,居然拓出了五種顏色,這五彩拓片究竟和端午節(jié)有什么關系呢?原因就在五塔寺里的塔上,其實五塔寺又叫真覺寺,寺內高石臺上有五座小型石塔,所以俗稱“五塔寺”,石塔約建成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名為“金剛寶座塔”。不過不僅這名字和“五”有關,塔上的顏色也和“五”有關。
在明朝永樂年間,石塔剛剛修建的時候,并不是如今的青白色,而是彩色的,如今還能從塔上看到殘留的一點點紅色的痕跡。塔上雕刻的佛像、佛龕分別用代表東西南北中的青、白、紅、黑和黃色裝飾。塔上的小佛龕,每五個為一組,到第二層的佛像和下邊這層佛像相對著錯一個格,所以整體的顏色看上去是螺旋狀的,形成了五彩的效果,其實金剛寶座塔在歷史上是非常艷麗的一座塔。
“五”“午”分不清楚
五毒、五彩絲線、五月五日等等,端午節(jié)處處都是“五”,甚至還有個名字叫“五月節(jié)”,端午節(jié)到底是“端午”還是“端五”呢?
早在秦朝以前,用的不是農歷,而是天干地支紀年法,每十二天就有一個“午日”,分為庚午、壬午、甲午、丙午、戊午五種,如此說來“午日”到底是五月的第幾天,就成了一個沒準的事兒。
劃龍舟、吃粽子這樣的習俗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定型了,但老百姓年年過端午,這“午日”究竟是哪天,只能暈著過。時不時的就把“午日”過成了五月的第五天,剛巧,農歷五月五日又和夏至挨著,于是大家約定俗成,就把端午節(jié)定在了五月初五這天。
本來為了好記,準備改名字就叫“端五節(jié)”算了,不湊巧的是,娶了楊玉環(huán)的那位皇帝——唐玄宗,他的生日是農歷八月五日,為了不犯皇帝的忌諱,于是“端午”這個名字一直流傳到了今天。
黃石在《端午禮俗史》里提到:午在八卦上為離為火,太陽的威力走到午的方位才登峰造極,所以此節(jié)的每一時間層次都是午。就是說在一年中,午月午日午時,日在中天,這個時間點的陽氣達到一年中的極點??墒侵袊芯涔旁捊惺O而衰,所以端午這個日子在古代人們的眼中成了一個危險的日子。正因為是個危險的日子,必須要有所應對,于是民間才衍生出了那么多驅毒避害的民俗活動,傳說也就成了時代發(fā)展的必然產物。
五彩的節(jié)日記憶
古代人用五行的金木水火土來給世界的萬事萬物做分類,所以“五”在古代是很神圣的。中山公園里有一方五色土,東方屬木是青色;南方屬火是紅色;西方屬金是白色;北方屬水是黑色;中間屬土是黃色。漢代信仰五行陰陽之說,五色代表了五方位,彼此相生相克,具有神秘的驅邪迎吉的作用。
到了端午節(jié),五彩絲線就是要用這五種顏色的絲線,編織成一種裝飾品佩戴在身上。它還有個討口彩的吉利名字——“長命縷”,傳說在端午節(jié)這天能夠保平安,而且這種風俗已經(jīng)有一千八百年的歷史了,在東漢的《風俗通義》中記載:五月五日,賜五色續(xù)命絲,俗說以益人命。
在古代,“長命縷”還有不少的小名,比如避兵繒、朱索、五彩繒、長壽線、百歲索,系在蚊帳、搖籃上的又叫宛轉繩、健繩,傳說把它系在手臂上能夠避除兵鬼、不染病瘟。如今說這小小的五色絲線有神秘的力量,人們一定會說這是迷信,但這也說明了古代勞動人民對健康幸福的一種向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