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江峰
1992
尹朝陽 少年和鳥 24×28cm 紙板油畫 1992
這張是上美院之后在校外租房畫的一張創(chuàng)作,我的小清新和文藝范兒。飛翔的鳥和白馬,苦澀的青春、歌唱的少年,白板紙上的油畫。我奇怪于自己很快地從這些隱喻里出走,有些人卻可以在里面呆一輩子!
(一)
諺語“條條大路通羅馬”在尹朝陽所處的“被動的選擇”時期,可以基因轉換成“條條大路通北京”。 北京的形象仿佛北京電影制片廠的廠標一樣,天安門城樓周圍金光閃閃、霞光萬丈。
“沒有藝術理想,只是為了離開,在那看不到希望。”——尹朝陽
在一種單純理想驅動下,“主動的因素”退而求其次,理想成了一個虛無縹緲的詞匯,而“離開”本身的注腳就是“理想”。出生于河南省南陽市一個普通農(nóng)村家庭的尹朝陽,在最初的成長過程中深刻地意識到現(xiàn)實的殘酷和無情,綠水青山環(huán)繞的村莊跟中國千千萬萬個村莊一樣表露著饑渴的嘴臉,而離開這里是所有年輕人唯一的選擇。在“被動的選擇”的“共同性”中,時代的因素主導了他們的選擇。而“共同性”的分割線就是高考或者說大學,尹朝陽在那幾年“遍考全國院校,屢敗屢戰(zhàn)。”在“被動的選擇”的人群中,被擋在“理想”之外的人,則走上了相關的職業(yè)道路或是直接改行,“被動的選擇”的好處是以單純地離開農(nóng)村為目的,考學是上策,上策行不通,則變通為下策,但理想的目的不會更改,外省青年的身份也不會更改。而經(jīng)過大學分割線的洗禮,“被動的選擇”將不再主導“個人”行為,那種單純的“離開”在心理層面上完成變化后,“主動的選擇”將占據(jù)“個人”的理想。一種復雜的“烏托邦”似的想象將在“主動的選擇“下成為現(xiàn)實,或者說通過個人的前理想努力,“理想”終于順理成章和信心十足了。
在理想的“被動的選擇”中,并不是為了找到方向和目的,而是找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