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新友
網絡時代的透明化生存
文/程新友
網絡普及,帶來的是全社會的信息流動,論壇、社區(qū)、貼吧、博客、微博、微信,逐個迅速流行。中國網民數量的增加,也與網絡傳播一樣地迅速。2013年,中國網民將近6億;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4.64億。
網絡時代的到來,導致社會越來越透明。人們生活在一個透明時代。我們在哪里,去過哪些地方,登錄過什么網站,住過什么賓館,見過什么人,都有跡可循。
對于公共領域而言,透明化為監(jiān)督提供了新手段。網絡成為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重要信息源。從“微笑局長”楊達才,再到郭美美炫富等事件,網絡愈來愈顯示出其威力和殺傷力。圍繞表的微博曝光的擴大,除了陜西“微笑局長”,更多的官員被發(fā)現(xiàn)戴名表。一場通過查佩戴名表揪腐敗官員的網絡行動拉開;圍繞著郭美美的名包,紅十字會更多的內幕被曝光。
但是,不可否認,網絡時代導致社會的透明化,會對很多人生活帶來負面影響。近日,中國一位花季少女不堪網絡曝光的壓力而自殺的事件,引起全社會的大討論。
高中女生琪琪從廣東陸豐望洋河橋上躍下身亡。因懷疑她偷竊服裝,店主將監(jiān)控視頻截圖發(fā)至微博求“人肉搜索”。這則“人肉偷衣服女生”的信息引起了熱烈反響,網友紛紛參與“人肉搜索”。很快,琪琪的個人信息,包括姓名、所在學校、家庭住址和個人照片均遭到了曝光,成為身邊同學朋友指指點點的對象。同時,網絡上也有對琪琪進行批評辱罵的聲音。12月3日20時24分,在連續(xù)發(fā)出“第一次面對河水不那么懼怕”“坐穩(wěn)了”兩條微博后,琪琪跳入河中,結束了自己年僅18歲的生命。琪琪的父親、姐姐認為涉事服裝店店主系“誣陷”,參與“人肉搜索”的網友的行為導致“一個花季少女無奈走上絕路”。
而在2013年9月,美國一名12歲女孩因不堪忍受網絡曝光而自殺身亡的悲劇,也在美國社會上引發(fā)了巨大震動和反思?;旧倥蚓W絡曝光而走上絕路的案例不在少數,卻仍舊無法刺痛網民的神經。
現(xiàn)實已然如此,未來還會怎樣?我們不知道!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你我背后都有無數雙“鷹眼”。
“我們生活在一個網絡時代”的話顯得有點落伍了。目前,最時髦的說法是“我們生活在一個大數據時代”。不僅商家可以從大數據中“挖出商業(yè)金礦”,像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還直接把“大數據戰(zhàn)略”形容為“未來的新石油”?!按髷祿弊鳛闀r下最流行的信息化標志,如今,每個行業(yè)都在為自己具備大數據能力而作出努力。
“大數據”存在的初衷,是希望通過獲得大量的用戶行為數據,進行精準的分析,從而更加高效地為用戶服務。但大數據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大數據的客觀性讓不少決策者能夠更加理性地作出最正確的決定;但是“棱鏡門”事件卻猶如一記響亮的耳光重重地拍在了“大數據”的臉上,讓人們對這個信息化社會又有了全新的認識。
2013年6月,一位名為愛德華·斯諾登的前美國中央情報局(CIA)雇員向媒體披露了一些機密文件,致使包括“棱鏡”項目在內的美國政府多個秘密情報監(jiān)視項目暴露在公眾視線當中。
據了解,“棱鏡”項目涉及美國情報機構在互聯(lián)網上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10類主要信息進行監(jiān)聽,其中有電郵信息、即時消息、視頻、照片、存儲數據、語音聊天、文件傳輸、視頻會議、登錄時間和社交網絡資料等細節(jié)。一時間,輿論對于“棱鏡”項目的存在給予了諸多的聲討。但是,很多人忽視了一個關鍵的問題,正是有了“大數據”的存在,才讓“棱鏡”項目得以實施。
除“棱鏡”外,還有“主干道”、“碼頭”和“核子”。其中,“棱鏡”用于監(jiān)視互聯(lián)網個人信息。“核子”則主要負責截獲電話通話者對話內容及關鍵詞?!爸鞲傻馈焙汀按a頭”分別對通信和互聯(lián)網上數以億兆計的“元數據”進行存儲和分析?!霸獢祿敝饕竿ㄔ捇蛲ㄐ诺臅r間、地點、使用設備、參與者等,不包括電話或郵件等內容。
這件事讓人們開始深入思考,在網絡時代如何兼顧安全與自由、國家利益與個人隱私。
“監(jiān)控社會”這一概念是美國社會學家Gery T·Marx于1985年提出的,用來表示為了達到絕對的社會控制而被計算機監(jiān)控技術所包圍的現(xiàn)代社會。其實,法國思想家??乱苍鬟^“監(jiān)控社會”的陳述。在他看來,監(jiān)控社會中個體的身體被權力技術控制和規(guī)訓化。觀察監(jiān)控是日常生活中的表現(xiàn),監(jiān)控成為每個人生活中無法擺脫的內容,人的信息被全面細致入微地記錄儲存和使用。
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監(jiān)控社會”的概念正是在這種監(jiān)控現(xiàn)象的普遍存在而得到不斷強化。抬頭看看四周,真是一個監(jiān)控年代,各種攝像頭充斥:大街上、商店里、機場、地鐵、餐館、火車站、小區(qū)、學校、停車場、紅綠燈前、取款機前,城市的大街小巷都有各種監(jiān)控的存在。
在安全方面,以社會控制為目的的監(jiān)控手段有戶籍制度、身份證、個人檔案等形式,涉及的信息包括:姓名、性別、年齡、民族、國籍、住址、家庭狀況、教育程度、電話號碼、健康情況、醫(yī)??ㄌ?、汽車駕照號碼和車牌號碼、前科記錄、信用卡號碼、會員卡號碼,甚至包括生物測量獲得的血型、DNA數據。廣場、街道、十字路口、商場、銀行、車站、賓館、醫(yī)院、公司、工廠等場所安裝了閉路電視系統(tǒng)。指紋、虹膜、DNA等生物信息被用于安全檢查、身份確定、刑事偵查和跟蹤,等等。
在管理方面包括最為常見的上級對下級的監(jiān)督、考勤、考核,和使用閉路電視監(jiān)控、電話監(jiān)聽、計算機使用的監(jiān)視和網絡使用的監(jiān)視等一系列的電子監(jiān)控手段獲取雇員信息用于組織管理活動。
在商業(yè)活動中表現(xiàn)為商家了解顧客信息的各種活動,了解顧客的基本情況,如家庭情況、住址、電話號碼、收入、信用狀況、消費習慣等。信用卡消費、信貸記錄、電話使用記錄、商場消費記錄、醫(yī)療記錄、瀏覽網頁記錄、電視收視記錄等信息被用來鎖定目標客戶群。
雖然監(jiān)控并非只發(fā)生在現(xiàn)代社會,但現(xiàn)代社會的監(jiān)控是不同于以往社會的,其最突出的特征是,監(jiān)控從古代社會“使大批的人群能夠觀看少數對象”發(fā)展到現(xiàn)代社會“使少數人甚至一個人能夠在瞬間看到一大群人”,這就是“監(jiān)控社會”特征的改變。
而網絡時代的到來,讓“監(jiān)控社會”更趨形成。除了你的家人,最了解你的人是誰?如果你習慣用百度搜索,也許百度比你更了解你,你每天搜索的關鍵字、瀏覽的頁面都被記錄了下來,系統(tǒng)了解你的興趣愛好。如果你用銀行信用卡,也許這家銀行也會了解你。你住過的酒店,登錄過的網站,到過哪里旅游,你的匯款記錄,你從淘寶上買的東西,你的地理位置,吃什么干什么在哪里和誰在一起,都被各種系統(tǒng)設備記錄下來,讓你無所逃逸,無所藏身。
“知之為知之,不知百度之。”這是一句網絡語言,也是一句寫實??萍疾粩嘀悄?/p>
電影《楚門的世界》隱喻了這個透明化時代人們生活的焦慮與困境化,推動互聯(lián)網的深度應用,智能手機可以識別人臉、聲音,可以做一些簡單的推理;網上可以人肉,可以百度地圖。當一些城市的攝像頭覆蓋率已經達到98%以上時,你何處遁形?
日新月異的科技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但潛在的威脅也在不斷增加。人們越來越依賴網絡、依賴智能手機,但是,能想象類似《楚門的世界》情節(jié)發(fā)生在真實生活中會是怎樣的場景嗎?就如電影里面一樣,在生活的各個角落都有一雙看不見的“鷹眼”在看著你的生活。吃飯、洗澡、甚至睡覺等最隱私的個人行為,都被公開并討論。
總體來說,一個透明開放的社會比一個秘密控制的社會,更為穩(wěn)定而有活力。但重要的是要建立透明的界限。誰來保護公民的信息安全?公民的信息被泄露之后,有何保障機制?諸如此類的問題都值得我們深思。
網絡發(fā)展帶來便利的生活。信息快速傳遞,一個虛擬世界因此成形,人們已接受了這樣的生活,但其中的社會秩序尚未建立,隨時有人隱私被侵犯,隨時有人不經同意取得他人的信息。
透明化時代,透明的界限背后蘊藏著公權力與公民權利的博弈,公共利益與公民隱私權的博弈。在網絡時代,保護公民的信息安全越來越成為一個棘手的難題。誰來保護公民的信息安全?公民的信息安全當然要靠人們自己去保護。一方面,人們需要有知情權,需要網絡監(jiān)控與曝光來維護公共利益;另一方面,需要在這個無處可藏的世界之中,保障我們權利,呵護我們的隱私權。在這兩者的博弈當中,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用法律給監(jiān)控,給知情權套上籠子,這是世界法治國家的通例。
只有將網絡“監(jiān)控者”關進法律的“籠子”里,置于司法權力和公民權利的監(jiān)督之下,網絡這把雙刃劍才有可能在保障公共利益的同時,不傷害到公民權利。沒有隱私權,人們就沒有安全保障;沒有安全保障,人們就沒有自由。網絡自由并不是想方設法去偷窺、控制他人,而是理性的自我約束、自我駕馭。一旦我們追求網絡自由的手段不合法,結果可能就是我們自己不自由。一言以蔽之,沒有網絡安全保障,也就沒有網絡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