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法穩(wěn)+于賢儲
[摘要]糧食安全一直都是中央政府關注的重大問題,也是國內外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問題。本文在分析中國耕地資源面臨的形勢基礎上,探討了耕地資源保護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實現耕地資源可持續(xù)利用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糧食安全;生態(tài)環(huán)境;耕地可持續(xù)利用
[中圖分類號]F3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2426(2014)06-0051-04隨著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糧食消費需求將呈剛性增長,而耕地減少、水資源短缺、氣候變化等生態(tài)因素對糧食生產的約束作用日益突出,保障糧食安全面臨嚴峻挑戰(zhàn)。國家的糧食安全不但要關注數量安全,更要關注質量安全。中國糧食安全不僅僅是本國的事情,也關系到國際糧食市場價格的波動,因此,中國的糧食安全引起了全球的廣泛關注。
耕地作為糧食生產的最重要的生態(tài)因素之一,對保證糧食安全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學界普遍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高速發(fā)展,城鎮(zhèn)規(guī)模迅速擴大,伴隨而來的是耕地資源的大幅度減少。耕地非農化現象的日趨加劇一方面促進了經濟的發(fā)展,一方面又可能對糧食安全、社會安定、生態(tài)環(huán)境等產生一定的負面效應(曲福田等,2004;談明洪等,2005)。為了保護有限的耕地資源,國家作出了加強土地管理、切實保護耕地等一系列重大決策,并將其作為基本國策之一,實施了世界上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然而,現行的耕地保護制度與政策卻并未發(fā)揮其作用。研究表明,現階段協調經濟增長與耕地保護的公共政策調整方向是提高土地資源市場化配置程度、將土地利用的外部性內部化、進一步明晰產權、改革征地制度(曲福田等(2004)。要保持耕地總量動態(tài)平衡,應重點保護基本農田,執(zhí)行分級農田的保護及總體規(guī)劃和分區(qū)控制使用的原則,加強土地管理、土地整理及土地復墾等工作,改善和提高耕地的質量及生態(tài)環(huán)境,從根本上改善農業(yè)生產條件,確保國家的糧食安全(林培等,2001)。機制建設是耕地保護的治本之策。但目前有關耕地保護方面的研究集中在經濟補償模式與整體框架設計、經濟補償標準厘定、經濟補償資金管理與運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耕地保護關系、耕地保護多主體共同責任關系等方面。從實際運作來看,需要進一步研究耕地保護中的農戶行為與意愿、中央政府激勵機制設計等方面(李廣東等,2011)。
當前,中國耕地保護政策中缺乏有效的經濟補償機制,急需建立耕地保護的經濟補償機制,形成完備的耕地保護激勵約束機制,增強耕地保護的微觀動力,以平衡各相關經濟主體間的利益配置關系(姜廣輝等,2009)。一般而言,耕地投入糧食生產的邊際利潤明顯低于其他農地利用方式的利潤,為了提高農戶耕地保護與糧食生產動力,需要設置耕地保護經濟補償資金(陳秧分等,2010)。糧食主產區(qū)應作為主要的補償對象,在耕地保護過程中應該打破傳統(tǒng)農業(yè)自給自足的封閉循環(huán),遵循耕地保護機會成本的區(qū)域差異和區(qū)域土地利用的比較優(yōu)勢,統(tǒng)籌區(qū)域土地利用,使耕地保護成為實現農業(yè)區(qū)域專門化的手段(吳澤斌等,2009)。從保護耕地補償的標準來看,耕地保護機會成本損失應作為補償的最低價值標準(雍新琴等,2012)。
從農民對待耕地保護的角度看,農戶對耕地保護補償標準的意愿相對較低,其中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的農戶對補償標準的要求要明顯高于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而在影響農戶耕地保護補償意愿的諸因素中,地區(qū)差異、農戶受教育水平及農戶對征地的意愿發(fā)揮著比較顯著的作用(陳志剛等,2009)。
基于糧食安全,本文重點分析我國耕地可持續(xù)利用的相關問題,并提出實現耕地可持續(xù)利用的政策性建議。
一、實現糧食安全所面臨的耕地資源形勢
(一)耕地資源形勢分析
《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提出:要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到2010年和2020年,全國耕地應分別保持在18.18億畝和18.05億畝。18億畝耕地紅線是中國糧食安全的警戒線,是鋪設糧食安全之路的第一塊基石,但我國耕地資源面臨的形勢仍然不容樂觀。
1.耕地資源日趨減少的趨勢不可逆轉。2012年3月9日人民網報道,1998至2010年,全國耕地面積從19.45億畝減少到18.26億畝,勉強達到《綱要》提出的目標?!叮玻埃保持袊鴩临Y源公報》中的數據表明,2012年,全國因建設占用、災毀、生態(tài)退耕等原因減少耕地面積40.20萬公頃,通過土地整治、農業(yè)結構調整等增加耕地面積32.18萬公頃,年內凈減少耕地面積8.02萬公頃。隨著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進程的推進,耕地資源占用將呈現不可逆轉的態(tài)勢。
2.耕地質量總體不高,劣質耕地比例將進一步增加?!吨袊刭|量等級調查與評定》結果顯示:全國耕地質量平均等別為9.8等,其中,低于平均質量等別的10-15等地占57%以上,而高于平均質量等別的1-9等地僅占43%,特別是生產能力大于15000公斤/公頃的耕地僅占6.09%。將全國耕地劃分為優(yōu)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其所占比例分別為2.67%、29.98%、50.64%、16.71%,即優(yōu)等地和高等地合計不足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3,而中等地和低等地合計占到耕地總面積的2/3以上。
正如上面所述,耕地占用的同時,通過土地整治可以增加部分耕地面積,但從質量上來說,所占用的耕地都是土地生產率很高,而增加的耕地卻是土地生產率很低,甚至在短期內沒有產出的低等土地,只能算理論上的耕地,因此,劣質耕地在耕地中的比例將會進一步增加。
3.耕地資源污染日益嚴重,從局部向區(qū)域蔓延。我國重金屬污染正由大氣、水體向土壤污染轉移,土壤重金屬污染已進入一個“集中多發(fā)期”。由于污水灌溉、大氣沉降物、施肥等原因,工業(yè)城市和冶煉企業(yè)周邊,通過大氣干濕沉降和灌溉水因素帶入土壤中重金屬量可以達到施肥帶入量的幾十至幾百倍。此外,畜禽飼養(yǎng)飼料中添加的銅、鋅、砷等元素絕大部分隨廢棄物進入周邊水體和農田中,成為土壤中銅、鋅、砷污染重要來源之一。
環(huán)境保護部和國土資源部聯合發(fā)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指出,全國土壤環(huán)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qū)土壤污染較重,耕地土壤環(huán)境質量堪憂,工礦業(yè)廢棄地土壤環(huán)境問題突出。工礦業(yè)、農業(yè)等人為活動以及土壤環(huán)境背景值高是造成土壤污染或超標的主要原因。具體數據來看,全國土壤總的超標率為16.1%,其中輕微、輕度、中度和重度污染點位比例分別為11.2%、2.3%、1.5%和1.1%。污染類型以無機型為主,有機型次之,復合型污染比重較小,無機污染物超標點位數占全部超標點位的82.8%。從污染分布情況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東北老工業(yè)基地等部分區(qū)域土壤污染問題較為突出,西南、中南地區(qū)土壤重金屬超標范圍較大;鎘、汞、砷、鉛4種無機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現從西北到東南、從東北到西南方向逐漸升高的態(tài)勢。對耕地而言,土壤點位超標率為19.4%,其中輕微、輕度、中度和重度污染點位比例分別為13.7%、2.8%、1.8%和1.1%,主要污染物為鎘、鎳、銅、砷、汞、鉛、滴滴涕和多環(huán)芳烴。
根據國土資源部公布的數據,全國每年因被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高達1200萬噸,近30%的蔬菜和水果重金屬含量超過農產品質量限值。
(二)實現糧食安全中存在的兩對矛盾
2013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到60194萬噸,比上年增加1236萬噸,增長2.1%。其中,夏糧產量13189萬噸,增長1.5%;早稻產量3407萬噸,增長2.4%;秋糧產量43597萬噸,增長2.3%。實現了糧食生產的“十一連增”。這種“十一連增”僅僅關注了糧食數量,而沒有關注糧食質量,從生產角度來看,這是一種不完全的糧食安全概念。盡管如此,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未來糧食安全所面臨的“兩大”矛盾。
1.糧食數量安全要求與優(yōu)質耕地資源日益減少之間的矛盾。隨著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進程的日益加快,耕地占用是呈現不可扭轉的趨勢。2011年國土資源部下達全國城市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只有600萬畝,而各地上報國務院的計劃高達1500萬畝,來自地方的用地沖動非常強勁,未來確保18億畝耕地紅線,為糧食數量安全提供生態(tài)資源基礎困難重重。
同時,我國耕地生產率普遍偏低。《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結果顯示:優(yōu)等和高等地合計不足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3,而中等和低等地合計占到耕地總面積的2/3以上。
2.糧食質量安全要求與耕地資源污染日益嚴重之間的矛盾。前面已經提到,全國每年因被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高達1200萬噸。同時,由于污水灌溉、大氣沉降物和施肥等原因,以及畜禽飼料中添加的銅、鋅、砷等元素絕大部分隨廢棄物進入周邊水體和農田中,成為土壤中銅、鋅、砷污染重要來源之一,我國土壤重金屬污染已進入一個“集中多發(fā)期”。由此可見,要實現糧食質量安全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
二、實現耕地資源安全存在的問題及矛盾
《2012中國國土資源公報》中的數據表明,2012年,全國共驗收土地整治項目2.05萬個,總規(guī)模達250.41萬公頃,新增農用地54.45萬公頃,新增耕地46.56萬公頃。全年批準建設用地61.52萬公頃,其中轉為建設用地的農用地42.91萬公頃,耕地25.94萬公頃,同比分別增長0.6%、4.5%、2.5%。表面上來看,通過土地整理項目補充的耕地面積高于建設占用的耕地面積。但是,補充耕地的質量遠遠低于轉用耕地的質量。從土地生產率來講,可能十倍、二十倍,甚至更多的補充耕地面積都難以彌補所占用的耕地面積的產出,因此,不能簡單地將18億畝耕地紅線作為一個靜態(tài)的數據來看,必須從土地生產率的視角重新審視。
(一)占補平衡制度難以取得預期效果
耕地占補平衡作為耕地保護的一項基本制度,明確規(guī)定建設占用多少耕地,各地人民政府就應補充劃入多少數量和質量相當的耕地。這項制度對耕地保護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墒菍嵤┻^程中,只能從數量上對耕地進行補充,而要同時保證補充耕地的質量則只能是美好的愿望。2014年國土資源部提出要進一步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和保護補償機制,以提高耕地生產能力為目標,把提升耕地質量放在首位,堅持統(tǒng)籌規(guī)劃、先建備補、占優(yōu)補優(yōu)、占水田補水田。這些措施對保護耕地無疑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這僅僅是理論上可行、現實不可能實現的措施。
(二)土地整理復墾工程只重視結果不重視實效
土地整理復墾工程是落實占補平衡制度的一個重要方面,但存在著嚴重的“重開發(fā)、輕整理和復墾”、“重數量、輕質量和生態(tài)”、“占多補少、占優(yōu)補劣”、“重農用地,輕建設用地”問題;有些忽視了土地整理中的生態(tài)建設,部分項目盲目的高標準、高投入,不重視規(guī)劃中對景觀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盡管在數量上得到有效補充,但整理出的土地生產率較低,要培肥地力,提高土地生產率需要一定的時間。在調研過程中發(fā)現,一些地方存在如下現象:復墾整理出的耕地所在地點比較偏遠,無人進行耕作,沒有形成絲毫的土地生產能力,只是名義上的耕地。
(三)耕地補充的潛力越來越小
隨著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耕地面積會持續(xù)減少的趨勢是難以遏制的。落實占補平衡制度,補充耕地的壓力將會進一步加大。易開發(fā)整理的土地后備資源逐步減少,補充耕地的成本提高,難度逐步加大。即使通過土地整理復墾項目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耕地,但耕地質量構成中,土地生產率低下的耕地面積所占比例將會進一步增加,其對國家糧食安全的影響將會逐漸顯現。
(四)土壤污染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土壤污染異常嚴重,呈現日益加重的趨勢,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國家有關部門遲遲不公開土壤污染信息。這里存在兩種可能,一是土壤污染狀況超乎人們的想象,不敢公開;二是對土壤污染治理沒有給予足夠重視,不愿公開。值得慶幸的是,廣東省相關部門將已調查清楚的珠三角土壤污染結果并如實公布,結果表明,珠三角28%土壤被重金屬污染。這些信息公開之后,可以促使政府將土壤污染治理問題列入議事日程,通過相應的技術措施進行土壤的修復,以改善土壤的質量。
此外,盡管我國曾在1995年頒布過《土壤質量環(huán)境標準》,但該標準過分強調統(tǒng)一,并不能滿足我國土壤多樣化特點,該標準也未對污染等級劃分提出量化指標。同時,對土壤質量狀況的監(jiān)測也不到位,一旦出現嚴重的污染事件時才會引起重視。
三、實現耕地資源可持續(xù)利用的政策建議
要切實保護耕地,實現國家糧食安全,必須要處理好上述“兩大”矛盾,為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一)以土地生產率為準則,確保18億畝耕地紅線
“十二五”規(guī)劃綱要提出:“嚴格保護耕地,加快農村土地整理復墾”。通過土地整理復墾補充的耕地面積,不能簡單地以數量來衡量,需要根據土地生產率為準則進行衡量。具體來說,所占據的耕地中大部分是基本農田,其土地生產率較高,那么就以區(qū)域土地生產率的平均水平作為標準,對補充的耕地進行折算;其后隨著對地力的培育,逐漸進行折算。這樣才能確保我國的糧食安全。
(二)以提高土地生產率為目標,改善耕地質量
糧食安全的保障,切實可行而且有效的途徑是依靠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為此,需要大力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改善耕地質量,提高土地生產率。根據國土資源部、財政部下發(fā)的《關于加快編制和實施土地整治規(guī)劃大力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通知》精神,對不同區(qū)域耕地逐步實施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程,同時,采取測土配方施肥,提高耕地質量。特別是應注重我國糧食主產省、重點縣的基本農田建設,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建議盡快從國家層面,把有關涉農資金整合起來,以便提供農田建設的標準。
(三)以提高糧食質量安全為目標,加強土壤污染的生態(tài)修復
土壤污染治理是未來耕地質量安全的重要領域。其主要技術措施包括:通過創(chuàng)新水質監(jiān)測技術,減少污水灌溉造成的土壤污染;通過創(chuàng)新測土配方技術,提高化肥使用率,減少化肥施用對土壤造成的污染;通過創(chuàng)新土壤污染治理技術,包括作物的替代技術,對于小規(guī)模的污染農田,可以采用換土辦法,把城鎮(zhèn)化過程、道路建設以及其他占用的基本農田的表層土,轉移到污染農田,以提高土地的生產能力。
(四)集成土地整理技術,縮短培育地力的周期
對整理區(qū)水土重構、生態(tài)防護、景觀改造、高效施工和生物-理化聯合改良等技術的集成,革新土地整理高效施工工藝,改造整理區(qū)生物-理化聯合改良技術,實現整理區(qū)水土系統(tǒng)的有效調控,縮短土地地力培育的周期,迅速提高土地生產率,為項目施工提供技術指導,為項目設計、工程招標和工程監(jiān)理提供技術依據,為行業(yè)管理部門對項目質量監(jiān)督檢查提供標準規(guī)范,從而為土地整理提高土地質量、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提供技術支撐。
(五)建立耕地保護的經濟補償機制
為了更好地保護耕地資源,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應盡早建立耕地保護的經濟補償機制,制定耕地保護經濟補償的標準、具體的實施辦法,以合理協調不同耕地保護主體間的收益關系,改變耕地利用與保護中成本收益承擔主體的不一致現象,形成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有利于耕地的高效利用和保護。具體包括基于耕地利用多功能外溢效應補貼的農戶補償機制、基于發(fā)展機會成本補償的耕地保護區(qū)域平衡機制。這樣才能有效調動農戶、區(qū)域保護耕地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BROWN?熏R.L.and HALWEIL?熏B.Chinas water shortage could shake world food security[J].World Watch?熏1998?熏11?穴4?雪?押10-21.
[2]BROWN?熏R.L.Outgrowing the Earth?押The food security challenge in an age of falling water tables and rising temperatures [M].London?押Earthscan?熏2005.
[3]BROWN?熏R.L.Who will feed China?芽Wake-up Call for Small Planet[M].New York?熏London?押W.W. Norton and Company?熏1995.
[4]林培,程燁.“耕地總量動態(tài)平衡”政策內涵及實現途徑[J].中國土地科學,2001,15,(3):12-14.
[5]談明洪,呂昌河.城市用地擴展與耕地保護[J].自然資源學報,2005,20,(1):52-58.
[6]姜廣輝,孔祥斌,張鳳榮等.耕地保護經濟補償機制分析[J].中國土地科學,2009,23,(7):24-27.
[7]雍新琴,張安錄.基于糧食安全的耕地保護補償標準探討[J].資源科學,2012,34(4):749-757.
[8]吳澤斌,劉衛(wèi)東.基于糧食安全的耕地保護區(qū)域經濟補償標準測算[J].2009,24(12):2076-2086.
[9]陳秧分,劉彥隨,李裕瑞.基于農戶生產決策視角的耕地保護經濟補償標準測算[J].2010,24,(4):4-8、31.
[10]曲福田,吳麗梅.經濟增長與耕地非農化的庫茲涅茨曲線假說及驗證[J].資源科學,2004,26,(5):61-67.
[11]陳志剛,黃賢金,盧艷霞等.農戶耕地保護補償意愿及其影響機理研究[J].2009,23,(6):20-25.
[12]李廣東,邱道持,王平.中國耕地保護機制建設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進展,2011,30,(3):282-289.
責任編輯宮秀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