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中國經濟的發(fā)展需要新的增長動力,而不是人為的平衡結構。
文│本刊記者陳芬
4月16日上午,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一季度經濟數(shù)據顯示,中國經濟同比增長7.4%,較之7.5%的預期目標略低。
對于中國經濟結構以及中國經濟的發(fā)展前景,一直有多種觀點:持“中國經濟崩潰論”的悲觀者,以及認定中國經濟會好的樂觀主義者。
對此,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蔡洪濱認為,無論悲觀論者,亦或是樂觀論者,他們背后的邏輯卻是高度一致。那就是,他們共同認定;中國經濟是失衡的。蔡洪賓提出了不同的見解:中國經濟需要新動力,而不是再平衡。
“中國經濟失衡論”
蔡洪濱認為,中國經濟更需要新動力,而不是再平衡。“這個意思是什么呢?我們現(xiàn)在看今年的經濟數(shù)據,中國的經濟其實已經持續(xù)下滑了三年多。從2010年開始,直到今年前兩個月的數(shù)字可以說慘不忍睹,經濟形勢非常嚴峻?!?/p>
“在這樣一個嚴峻的形勢之下,對于未來經濟的走向、經濟政策的把握就有各種各樣的說法,在這些混亂的、眾說紛紜的說法之下,我覺得有很多重要的問題沒有理清楚,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可能就是所謂的中國經濟失衡的問題”。他說。
蔡洪濱說,這個問題在國內有極高的共識,從政府到學界到社會各界,討論的時候一說到中國經濟最大的問題是什么?就有一句話叫中國經濟增長方式錯了。
原來的說法是:經濟結構嚴重失衡,過分依賴外需,內需不足,這個問題現(xiàn)在說的不多了——因為我們經濟出口的增長從20%多一下子掉到了個位數(shù),所以外需過多的問題提的不多了。那么現(xiàn)在所有的關注點就轉移到內需上,所謂的內需結構問題是什么呢?就是投資過多,消費過少?!笆晃濉钡囊?guī)劃主題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十二五”提出的增長方式是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說的最多的就是這個問題,他進一步解釋說。
“中國經濟崩潰論”
“國內對這個問題有高度的重視,國際上對這個問題也是高度重視。國際上無非是兩種人,一種人是講中國的經濟風格的,有人講了二十幾年,每年都在預測中國經濟下一年要崩潰”,蔡洪濱說,有一個持中國經濟崩潰論的人去年寫了一篇文章說中國經濟馬上要崩潰,認為唯一的問題什么時候崩潰,多嚴重的崩潰,那么他所謂的根據是什么?美國居民消費占了GDP的70%,中國連一半都不到,所以中國的經濟不可持續(xù),一定會崩潰,這是悲觀論者背后的邏輯。
“但是很有意思的是,中國樂觀論者背后的邏輯也是一樣的,看好中國經濟的邏輯又是什么 ?那就是,也認為中國經濟是失衡的,只是這個失衡已經慢慢的開始轉變了?!?/p>
“所以中國悲觀論者也好,中國崩潰論者也好,背后的邏輯高度一致,就是中國經濟原來是失衡的,只是悲觀論認為失衡已經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樂觀論則認為它已經開始平衡了。我想說的是無論是國內的共識也好,國際的共識也好,其實都是極大的錯誤判斷。所謂的投資過高,消費過低的問題,更大的原因是在于這個數(shù)字背后真實的統(tǒng)計數(shù)據,對真實的制度背景沒有一個深入的了解?!辈毯闉I指出。
消費比重被低估
美國的住房消費占了美國的居民消費的20%,占它GDP的14%,而中國的住房消費占了GDP的3%,這個差距主要源于統(tǒng)計口徑的不同。如果你在美國有一個100萬美元的房子,你已經付完了這個房貸,但是再算住房消費的時候美國怎么算呢?會假設你是以租房子為支出,那么一年的租金是多少?這個等價的租金就是你在這個房子里住的住房消費。那么中國是怎么算這個問題?中國是按照這個房子的歷史價格乘以每年的折舊率2%,但歷史房價跟現(xiàn)在的相比完全是數(shù)量級的差別。還有一點,中國城鎮(zhèn)居民房屋自有率的比例是80%,美國是50%,所以這些統(tǒng)計數(shù)據背后的真實是為什么中國住房消費只占我們GDP的3%的原因。蔡洪濱舉例說。
他另舉服務業(yè)的例子說,發(fā)達國家服務業(yè)的比重往往都占GDP的70%以上,發(fā)展中國家低一點,印度是57%,泰國是53%,我們是多少? 45%。這樣一個比重也使得很多人認為中國的經濟結構徹底失衡,服務業(yè)太差。國家也經常出臺很多推動服務業(yè)的發(fā)展的政策,但沒什么效果,所以有的人就說:你看我說了中國經濟失衡說了幾十年怎么還沒轉過來。大家仔細想想,中國缺什么服務?很大的原因是因為統(tǒng)計口徑的不同,我們的醫(yī)療消費、我們的教育消費很多的價值都是按照國家發(fā)改委計劃經濟時代計算的,醫(yī)療消費、教育消費值是嚴重失真的,服務業(yè)的消費被低估了。
“三駕馬車”的謬誤
一個國家的GDP由投資、消費、出口這三部分組成,有政策研究者把這個寫成一個很形象的詞叫“三駕馬車”,“三駕馬車”的說法甚至被放在政府文件里頭,但是其實從經濟上講是一個錯誤。所謂的一個國家的產出,由投資、消費、出口這三部分組成,這只是我們從需求的角度考慮的一個國家短期經濟需求的總量,但是不是合適的?這個公式性的提法,對于短期宏觀調控來講是一個適用的工具,但是對于經濟增長來講,你要想在這“三駕馬車”上下功夫——經濟放緩時,如果消費慢了點就刺激一下,投資少了點就刺激一下,需求少了就刺激一下——這是非常錯誤的想法,蔡洪濱指出。
他說,“這種想法會給我們的政策導向造成一個什么問題呢?就是我們用宏觀調控的方式去干預這個微觀機制,我們習慣于用所謂的調結構的方式去管理經濟。市場經濟里,‘調結構實際上是市場化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沒有哪一個市場經濟國家有所謂‘調結構這樣的說法。”
“刺激消費”很危險
蔡洪濱解釋,我們現(xiàn)在注重的是刺激消費,要抑制投資,這些錯誤的觀念我覺得非常危險。危險在哪兒呢?人為地刺激消費,比人為地刺激投資更加危險——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的次貸危機,都是消費過重引起的。美國天然氣革命的時候很多人去投資,最后導致價格很低,這就是投資過剩的例子,但是這些局部的投資過剩,反而會造成經濟的全面危機,所以人為刺激消費比人為刺激投資還更危險。
他講道,“另外一點,中國處于工業(yè)化轉型這個時期,我們正處于工業(yè)化中期階段,很多人認為我們需要跨過這個階段,直接進入后現(xiàn)代國家這種借貸消費為主的國家,因為工業(yè)化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這是非常危險、非常錯誤的觀念。沒有一個大的獨立經濟體能夠跨過這個階段直接進入后現(xiàn)代社會。如果是我們過分的抑制制造業(yè)的發(fā)展,可能使中國經濟持續(xù)增長沒法維持?!?/p>
經濟增長的本質
最后蔡洪濱總結說,那么如果我們不強調再平衡,經濟增長的本質是什么?“三駕馬車”也好,調結構也好,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也好,再平衡也好,這些概念和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其實都存在著嚴重的偏差。在市場經濟中,經濟的增長無非是來自于經濟制度的改進帶來資源配置效力以及生產要素質量的提升。是投資質量再提升,人力資本質量的提升,從這個角度講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就必須從這些方面著手,而不是在結構上、在平衡上、在所謂的“三駕馬車”的角度去思考。
“我們所謂的刺激消費、抑制投資所謂再平衡,不能夠使中國經濟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中國經濟真正的動力,要依靠提高投資質量的效益,改革教育體制促進人力資本的積累,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提升創(chuàng)新領域!”他說。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