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其賢
(淮南聯(lián)合大學基礎部,安徽淮南232000)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高校學生身體素質的優(yōu)劣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而作為提升高校學生身體素質的重要手段,高等院校體育教學亦日益成為高等教育所研究與關注的重要領域.作為推行高校體育教學新思路中相對困難的群體,如何潛移默化的推動高校女生群體體育興趣逐漸成為高校體育工作應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休閑體育作為近幾年興起的體育新興熱點,日趨成為了促進高校學生樹立“健康第一”,形成“終身體育”思想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如何促進高校女生在日常生活余暇時間正確選擇體育休閑方式亦成為促進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
駐淮5所高校女生體育休閑方式.
(1)文獻資料法.借助“CNKI”檢索方式以“高校女生”、“休閑體育”及“高校體育休閑方式”等為關鍵詞,對本課題相關文獻進行檢索,對檢索出的文獻資料進行歸類、分析,為本文的撰寫奠定理論基礎.
(2)觀察法.實地走訪淮南地區(qū)高校女生體育休閑活動,對觀察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
(3)訪談法.針對觀察現(xiàn)象進行分析,結合分析結論對觀察對象及部分休閑體育領域專家學者進行訪談,理清高校女生休閑體育方式選擇的主客觀因素,為本文的撰寫奠定實踐基礎.
(4)問卷調查法.以實地觀察數(shù)據為藍本,結合專家建議確定問卷數(shù)據權重.選取淮南聯(lián)合大學新校區(qū)、安徽理工大學北校區(qū)、淮南師范學院新校區(qū)、淮南職業(yè)技術學院及安徽工貿職業(yè)技術學院進行隨機問卷發(fā)放,并現(xiàn)場填寫回收,發(fā)放問卷300份,回收300份,回收率100.00%,其中有效問卷287份,有效率為95.67%.
休閑體育是指在閑暇時間里由人進行自覺選擇的,其目的為放松、消遣、愉悅身心和追求生命價值,以參與或觀賞身體活動為手段繼而產生良好心理體驗的一種有意義的現(xiàn)代生活方式[1].休閑體育的定義種類較多,但無論是從哪個視角對其進行定義,其主要所闡述的觀點均大同小異,即進行休閑體育的背景應是一種處于相對自由的狀態(tài),在主體處于自由而無約束的狀態(tài)下,客觀上才能達到“休閑”的狀態(tài).休閑體育顯著區(qū)別于社會體育、競技體育和學校體育,其所要達到的主要目的在于使主體達到放松、消遣的目的,使主體在寬松的壞境中體驗到體育的快樂,對其參與的形式并不拘泥于單純的主體參與,而是倡導主體融入,在觀賞他人進行體育活動的過程中亦可以體驗體育的歡愉.因此,可以將“高校女生休閑體育方式”界定為特定主體(高校女生)在身心愉悅狀態(tài)下進行的體育休閑活動的形式.
(1)消除身心疲勞.高校女生群體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往往存在著主觀易疲勞等特點,尤其是在就業(yè)壓力日趨增大的今天,過分繁重的思想負擔使高校學生在選擇日常生活方式中逐漸傾向于“學習文化知識”,而忽視日常對于自身的體育鍛煉,這就為體育教學目的的達成帶來困難,繼而形成了教學中“教與學”之間的脫節(jié).而作為休閑體育層面來講,由于其主觀條件的制約,致使其進行的條件首先應是在主體主觀自愿的條件下進行的,這就使得主觀層面上不會存在精神壓力,且選擇休閑體育進行鍛煉的女生在運動量及運動方式的選擇上具有了一定的主觀選擇性,使其可以在身心愉悅的狀態(tài)下進行有效的休閑體育運動,而其達到的效果又與傳統(tǒng)的高校體育教學有所區(qū)別,既可以消除在日常學習中產生的疲勞感,亦可減輕在傳統(tǒng)體育教學中所產生的精神壓抑狀態(tài)[2].
(2)滿足社交需求.作為聯(lián)接社會的平臺,大學生在交往過程中均具有自身獨特的社交需求.作為高校女生,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其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實際是處于相對劣勢的狀態(tài),而休閑體育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女生在社交領域中的劣勢,其更多的是借助體育手段為女生提供社交領域的平臺,滿足女生在社交領域的需求.
(3)促進終身體育.將體育與休閑相互結合,可以促使學生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促使學生在愉悅身心的狀態(tài)下參與體育活動,可以促使其在無功利的狀態(tài)下選擇和參與體育活動,繼而潛移默化的提升其參與運動的主動性.在形成終身體育目標的過程中,體育教學僅僅是一種方式,而高校學生尤其是女生在其特殊的條件下借助休閑體育方式實現(xiàn)“終身體育”目標,是對于體育教學的一種有效的促進方式,也是結合高校特殊性實現(xiàn)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重要途徑之一.
(1)高校女生休閑體育方式選擇的原則.高校女生休閑體育方式的選擇應遵循體育運動發(fā)展的規(guī)律,與高校女生自身的特點相結合,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體育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選擇符合自身發(fā)展條件的運動形式,采取適合女生獨特生理規(guī)律和思維模式的方式.歸結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安全第一.無論采取何種方式的休閑體育,都應注意引導學生注意活動自身的安全性.其次,因材施教.根據不同群體學生的需要選擇適當?shù)慕虒W模式,積極引導學生學習,激發(fā)學生個體對體育運動的興趣,以期促使學生對于休閑體育模式的自然選擇.再次,重視體育技能習得.合理地將競技體育項目中運動訓練的模式引入休閑體育活動之中,注重寓教于樂,注重學生體育技能的習得,促使學生在學習中形成體育鍛煉的習慣,以期促進“終身體育”目標的達成.
(2)休閑體育開展場所需求.體育活動開展場地是制約體育運動開展情況的主要因素,在現(xiàn)場問卷調查中,有87.46%的高校女生選擇室內場地開展活動(見表1),遠高于選擇室外場地和其他特殊場地的人數(shù).由此可見,在高校女生參與休閑體育活動的群體樣本中,絕大多數(shù)是期望參與室內場地活動的,而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在于室內活動的相對危險性較小,且作為高校女生群體,其對于安全性的要求具有特殊性,高安全性及高層次性的室內活動勢必會得到該群體的青睞.
表1 駐淮高校女生開展休閑體育活動場地選擇(n=287)
由此可知,在日常組織休閑體育活動和進行休閑體育項目教學的過程中,應注意高校女生群體的室內活動訴求,這既可以提升高校女生群體的學習及參與興趣,亦可在一定層面上促進其借助休閑體育活動實現(xiàn)“終身體育”的目標.
但在現(xiàn)階段,高校體育場館的應用情況較為尷尬,有體育院系的院校,其體育場館主要用于滿足體育院系的教學與訓練,很難滿足日常的公共體育教學活動,對于學生日?;顒拥脑V求更是無法顧及;對于無體育院系的院校由于其自身的體育設施專業(yè)性不足,亦不可能滿足多數(shù)人的運動需求,而在高校女生群體,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不可能實現(xiàn)其心理對于活動場地的需求目標,由此,造成了在現(xiàn)階段高校女生參加休閑體育活動對于場地需求的現(xiàn)實與心理目標之間的差異.
(3)休閑體育開展項目選擇需求.高校女生對休閑體育的訴求主要體現(xiàn)在其參與項目的選擇上,在參與調查的駐淮高校女生中,對項目的選擇依據主觀參與動機可以分為常用日常健身運動項目及非常用余暇項目兩大類[3].
在第一類常用日常健身運動項目的調查中(見表2),使用首選項目對駐淮高校女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駐淮高校女生在常用的日常健身的休閑體育活動形式的選擇中,多數(shù)傾向于對形體塑造具有一定作用的項目,且多選擇伴以音樂的運動形式,尤其以形體訓練、健美操及瑜伽等社會發(fā)展較為良好的項目為主,而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在于:首先,高校女生自身對于美的追求,這是出于女生日常的生活本性,因此具有一定的主觀性質,但這又是高校女生在休閑體育方式選擇中的主導因素,因而在高校女生群體的休閑體育興趣培養(yǎng)過程中應重點結合其“愛美”的特點[4].其次,在于高校在體育課教學中的引導.形體練習和瑜伽課程是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中的相對盲點,高校女生群體對于其具有需求而又在實際的課程學習中無法實現(xiàn),使得對于該項目的需求量大大提升.
表2 駐淮高校女生常用日常健身休閑體育首選項目選擇(n=287)
而在第二類非常用余暇休閑項目的選擇中(見表3),高校女生群體對于非常用余暇類休閑項目的選擇中以棋牌類項目為首選,其次以新異項目為主(輪滑、野外生存、登山攀巖),而在新異項目的選擇中又基于其安全性及開展場地的因素,因而對民族傳統(tǒng)項目(如風箏運動等)的選擇率較低.
表3 駐淮高校女生非常用余暇休閑項目首選項目選擇(n=287)
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女生對于休閑體育活動的主體選擇具有一定的傾向性,而主導其選擇的主體原因在于其對于運動項目安全性及適用性的分析,在駐淮高校隨機詢問的女生中,其對于休閑體育項目的選擇基于“安全”和“有趣”的基礎上,還要求其應具有一定的“經濟適用性”,即活動的成本不宜過高,占用的課余時間不宜過長.
(1)依據高校女生休閑體育方式選擇的原則,突出活動重點.對于高校女生群體的休閑體育方式的引導中應注意其項目選擇的原則.首先,要把握項目的安全性.在選擇休閑的項目與方式中應將學生在活動中的安全性擺在首要的位置,突出學生活動的有效性,杜絕一切不安全因素;其次,注意學生在活動中的個性的凸顯.即在組織教學和活動的過程中根據高校女生特點做到“因材施教、有效引導”,促使學生在活動中得到升華,保證其個體的獨特性能夠彰顯;第三,依據新課改的教學目標,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活動中心,要在活動中提倡學生技能的習得,寓教于樂、寓教于思、寓教于行,不能單純地拋開教師的引導,亦不能拋開學生有效的身體活動.
(2)根據高校體育場館的現(xiàn)實情況,加大開放力度.依據高校女生參與休閑體育動機的分析,該群體對于“室內運動”的參與度極高,這就要求高校主體依據自身體育場館的情況加大其對學生群體的開放力度,增強其場館的使用率,客觀上為高校女生參與休閑體育運動提供條件.
(3)依據高校女生休閑體育項目參與情況,有效引導學生參與.在休閑項目的選擇和參與上,應使余暇體育參與積極的和大學體育課程相結合,既保證教師的有效引導,又能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教師在組織教學和活動中應注意提升高校女生群體在其參與項目上興趣的培養(yǎng),拋棄以往的“目的性”和“灌輸性”思維,增強目標群體在活動過程中的興趣培養(yǎng),采用多維的評價方式,促使高校女生提高其對于體育項目的主觀接受性;同時,在項目的選擇上應著重引導學生參與一些具有傳統(tǒng)意義的活動項目,如風箏、空竹及氣功等項目,以期起到一定的文化傳承作用.此外,在對高校女生群體的引導中,教師還要注意集合“終身體育”概念的意義對學生進行適時的灌輸,使學生提升對于體育、尤其是余暇時間對于開展體育項目的選擇上的主動性,潛移默化的培養(yǎng)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以期促進高校女生群體對于休閑體育興趣,提高其參與度.
[1]郝光安.休閑體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
[2]華筠.對高校女生體育學習興趣的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3(5).
[3]張宏偉,沈輝.江蘇省高校女生余暇體育現(xiàn)狀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7).
[4]史燕,馬云,羅建萍,等.高校女生體育意識及體育行為的調查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