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峰 劉丹 孟楠
摘 要:深入了解當前農林院校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現狀,分析研究素質教育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影響因素,可為農林院校實施大學生全面素質教育提供實現途徑和方法,從當前農林院校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實施形式、實施效果和實施體系等方面對東北地區(qū)農林院校學生素質教育現狀進行了調查。
關鍵詞:農林院校;大學生素質教育;調查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8-0176-02
為進一步將農林院校大學生素質教育推向深入,了解當前農林院校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現狀及特征,我們對東北林業(yè)大學、東北農業(yè)大學、八一農墾大學、黑龍江林業(yè)職業(yè)學院、黑龍江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五所高校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所反映的情況能基本體現農林高等院校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整體面貌,具有一定的效度和信度。
從本次調查結果來看,當前農林院校大學生素質教育在高等教育轉變教育理念戰(zhàn)略思想的指導下,日益得到各高校的重視,其教育形式、教育內容、教育效果和教育載體都得到一定程度的發(fā)展。許多農林院校已充分認識到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在調整課程設置、豐富校園文化活動、激勵社會實踐活動等方面做出積極嘗試,并獲得很好的效果,但由于農林高等院校發(fā)展歷史較短、所屬行業(yè)相對特殊、所處地域偏僻,專業(yè)設置有局限性,學生生源較邊遠等特點,還存在教育實施形式相對單一、內容單調重復、教育效果不明顯以及實施體系不健全等問題。
一、當前農林高等院校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
基于對大學生素質教育理論的前期研究,我們在本次調查中將大學生素質具體細分為政治道德素質、品格素質、科學素質、人文素質、管理素質、身心素質六種素質,并將這六種類型的素質教育內容貫穿調查始終[1]。調查顯示,當前農林院校的學生認為大學階段自身素質有所加強,并對大學生群體綜合素質有比較客觀的判斷。33.12%的學生認為在大學期間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得到提升。27.54%的學生認為適應能力得到提升,18.02%的學生認為表達能力有所增強。但同時,他們也認為自身能力還有待加強,需要更加全面和綜合的素質教育。35.05%的學生認為目前素質教育缺失主要體現在實踐方面,23.15%選擇思想政治類,17.68%選擇文體類,這表明在進行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各高校還存在重視專業(yè)技能與課程教學,輕視社會實踐與人文素質培養(yǎng)的現象。
■
1.政治道德素質方面:調查結果顯示,當前農林高等院校的大學生政治道德素質較高,政治意識強,在對當下的新聞和時勢方面55.71%的學生選擇非常關注和比較關注。他們熱愛黨和祖國,堅決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高度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調查顯示58.99%的學生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相關內容,只有5.24%的學生表示不知道。
2.品格素質方面:調查顯示,當前農林高等院校的大學生誠信熱心、樂于助人,關注自我價值的實現,成才愿望強烈。在馬路上遇見跌倒的老人扶不扶一題中,43.46%的學生選擇不管怎樣,都會幫助老人。在選擇就業(yè)城市方面,大學生首選目標是“中小型城市”,占39.46%,其次選擇的目標是“大城市”,占27.86%。說明大學生對社會競爭激烈和大城市生活壓力增大有較為客觀的認識,擇業(yè)觀已發(fā)生變化,由著重選擇大城市就業(yè)轉向中小城市,同時又受到利益的驅動,對與專業(yè)相關的農、林場和小城鎮(zhèn)的選擇只占11.25%。
3.科學素質方面:科學素質是大學生綜合素質構成的最重要基礎之一,調查顯示,農林院校的大學生缺乏探求科學的精神動力、對科技產物的認識和利用缺乏客觀的認知,科學素養(yǎng)不高、創(chuàng)新精神缺失,參加校內外各類科學文化教育活動的意愿不強烈。22.97%的學生從未參加過課外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42.11%的學生很少參加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
4.人文素質方面:調查顯示,農林院校大學生人文知識儲備相對不足,尤其是哲學、藝術以及外國人文知識方面。只有25.10%的學生會經常借閱人文社科類的圖書,10.28%的學生會借閱外語或外國經典類圖書。46.29%的學生表示對哲學、文學和藝術不熟悉,11.93%的學生表示非常不熟悉。
5.管理素質方面:調查表明,當代大學生有提高自己管理能力的內在要求,但由于種種主客觀原因的限制,不知應該具備哪些管理能力以及如何培養(yǎng)自己的科學管理能力。有57.55%的學生表示愿意選擇管理類課程作為專業(yè)課以外的學習課程;67%的大學生把管理能力的訓練片面地理解為就是擔任學生干部和參加學生社團。
6.身心素質方面:調查顯示,當前,大學生們對自我現狀的認識較為客觀,大部分學生認為大學生活舒暢,有所收獲。45.39%的學生表示滿意目前自己的身心狀況。同時,學習壓力和就業(yè)壓力日益增大,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對于目前最苦惱的事情一題的選擇上,31.62%的學生選擇學習壓力,29.48%的學生選擇了就業(yè)壓力。這個數字說明,學習和就業(yè)壓力已成為學生心理壓力的主流。
二、當前農林高等院校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基本形式、實施效果及存在問題
通過調查發(fā)現,當前農林院校大學生素質教育總體上通過課堂教育、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三種途徑進行,實施方式方法有所創(chuàng)新,教育內容有所豐富,但與大學生的期望仍有差距,實施效果也不盡理想。大學生對于學校開展的素質教育認同度較高,但內容和形式需要更貼近學生。
■
1.課堂教育:調查發(fā)現,農林高等院校的學生非常歡迎能夠提高綜合素質的課程,但學校的課程設置不合理,涉及素質教育的課程大部分集中在選修課中,而且內容陳舊,教師授課沒有吸引力,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和綜合素質的提高。30.86%的學生認為學校的課程設置單一,幾乎沒有文化類公選課;35.10%的學校只在選修課中有涉及素質教育方面的內容。50.60%的學生認為目前需求最為明顯的課程領域在人文和社會科學知識方面。這表明部分學校的課程設置集中在專業(yè)課,素質教育選修課未形成制度體系,導致學生無法涉獵其他知識和獲取綜合能力,直接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2]。
2.校園文化活動:調查顯示,當前農林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正在逐步加強,校園文化活動也日益豐富,但是還存在文化活動低水平重復、活動內容缺乏吸引力、示范性活動偏多、人文科技含量低、缺乏合理規(guī)劃等現象。71.35%的學生認為開展校園文化活動非常有必要,53.15%的學生表示對各類集體和公益活動非常感興趣。在對喜歡類型的校園文化活動的排序中,娛樂型排第一(37.88%),其次是啟迪思考型(28.55%),學術型排第三(22.26%),其他類型占11.31%。這表明,學校開展的活動缺乏寓教于樂的形式。28.69%的學生認為培養(yǎng)綜合素質的關鍵在于良好的校園環(huán)境,而32.47%的學生認為學校文化活動氛圍一般,甚至有10.52%的學生選擇基本感覺不到校園的文化氛圍,這表明在素質教育實施的過程中,各農林高校缺乏統(tǒng)一協調,還未形成聯動的整體,未將校園文化建設與學校其他工作結合起來,開展內容新穎、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吸引大學生參加。
3.社會實踐活動:當前農林院校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的種類較豐富,包括暑期社會實踐、素質拓展、社團活動、科技活動、專業(yè)技能大賽、職業(yè)生涯設計比賽、勤工儉學以及青年志愿者活動等方面,大學生對社會實踐活動重要性的認識也在逐步增強,但從參與人數比例和實際情況來看,仍然存在形式單一、內容單調、達不到預期效果的問題[3]。
調查顯示,41.24%的學生很想參加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但人數有限、沒機會參加;23.91%的學生主動申請參加暑期社會實踐,并參加過多次;有15.69%的學生表示沒參加過、也不關注。圖表說明,農林院校普遍缺乏對社會實踐活動的科學規(guī)劃,導致部分學生總是參加某類活動,而其他一些學生沒有機會參與,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人均參與率存在偏差。
■
在愿意參加哪種類型的社會實踐活動排序一題中,青年志愿者活動排第一(25.06%),其次是勤工儉學(20.69)、與所學專業(yè)有關的科研活動(20.22%)、參觀訪問等活動(20.22%)和各種實用技術培訓活動(13.82%)。這表明,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明顯增強,在一定程度上服務社會的意愿越來越強烈,超過參與實用技術類實踐活動的意愿。而有時代特征、有助于增強就業(yè)競爭力的創(chuàng)業(yè)類活動未能引起足夠重視,有35.61%的學生表示知道職業(yè)生涯設計大賽的活動,但從未參加過,30.17%的學生表示從未聽說過這項活動,這表明高校組織大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只是一種示范行為,并沒有把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內容與培養(yǎng)普通大學生的職業(yè)能力素養(yǎng)有機結合起來[4]。調查還表明學校對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支持力度、教師指導力度、基地建設力度、經費支持力度都需要增強。
參考文獻:
[1]楊曉麗,楊秀君.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調查問卷的編制[J].消費導刊,2008(1):158-159.
[2]馬維振.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調查分析及對策研究——來自西安15所高校問卷調查[J].當代教育論壇,2006(3):43-45.
[3]周彩姣,林寒.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現狀調查與完善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2(9):76-78.
[4]萬潔.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現狀調查與分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0(5):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