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萍,葛正龍
(遵義醫(yī)學院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研室,貴州 遵義 563099)
白內(nèi)障是目前世界上主要的致盲性眼病。在老年人中的發(fā)病率較高,其主要表現(xiàn)為晶狀體的混濁。到目前為止,還無延緩白內(nèi)障發(fā)生的有效方法,只有成熟時采取手術治療[1]。探索有效的方法抑制白內(nèi)障發(fā)生非常有必要。
αA-晶體蛋白是晶體上皮細胞的特異表達蛋白,有分子伴侶活性,可與蛋白質(zhì)結合,保護它們免受進一步的變性和降解,并能使聚集的蛋白質(zhì)解聚,從而保證晶狀體正常的透光度。晶狀體中α-晶體蛋白量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減少,使相應的分子伴侶功能下降,導致白內(nèi)障形成。熱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HSP)是目前公認的蛋白保護因子,有分子伴侶功能。熱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是其重要成員之一,對保護晶狀體的透明性有著重要的作用[2]。因此,本實驗研究αA晶體蛋白組織特異性啟動子(αACP)驅(qū)動的HSP70基因?qū)Υ笫蟀肴樘切园變?nèi)障形成的影響。
1.1 主要藥品及試劑 pIRES2-EGFP、pIRES2-EGFP-HSP70、pαACP-HSP70 (本室已構建);多價陽離子脂質(zhì)體(LipofectamineTM2000,美國Invotrogen公司);D-半乳糖(張家港市思普生化有限公司)配成50%注射液,常規(guī)滅菌后使用;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參天制藥株式會社),供鏡檢前擴瞳用。
1.2 主要儀器 裂隙燈顯微鏡(蘇州醫(yī)療器械廠),熒光顯微鏡(德國Leica公司)等。
1.3 實驗動物 3周齡SD大鼠160只,平均體重(50±5) g,健康,無眼疾,雌雄不拘(第三軍醫(yī)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
1.4 方法
1.4.1 分組及給藥方法[3]將160只SD大鼠隨機分成5組,每組32只。分別為:①NS組(陰性對照);②半乳糖+ Lipo-pαACP-HSP70組(簡寫為半乳糖+α-70組);③半乳糖+Lipo-pIRES2-EGFP-HSP70組(簡寫為半乳糖+ HSP70組);④半乳糖+ Lipo-pIRES2-EGFP組(簡寫為半乳糖+EGFP組);⑤半乳糖+NS組(陽性對照)。第1步:②③④⑤組頸背部皮下注射質(zhì)量分數(shù)為50%的D-半乳糖(30mL·kg-1·d-1),連續(xù)30d。第2步:注射半乳糖4h后,分別為①②③④⑤組單側(cè)眼球球后注射0.9%NS、Lipo-pαACP-HSP70混合液、Lipo-pIRES2-EGFP-HSP70混合液、Lipo-pIRES2-EGFP混合液、0.9%NS 0.1 m L/只,隔日1次,連續(xù)15次。各種藥液注射后均需留針30s以防藥液從針眼處滲漏(注:第1步與第2步同時進行)。
在第1次給藥后7、14、21和30 d隨機處死8只大鼠,摘除眼球,分離出晶狀體。
1.4.2 LipofectamineTM2000/質(zhì)粒復合液制備 按照LipofectamineTM2000脂質(zhì)體說明書,將脂質(zhì)體與質(zhì)粒(pIRES2-EGFP、pIRES2-EGFP-HSP70、pαACP-HSP70)分別用0.9%NS稀釋,脂質(zhì)體與質(zhì)粒比例為3μL:1μg,混勻靜置,制備濃度為3μg/μL的脂質(zhì)體/質(zhì)粒復合物(Lipo-pIRES2-EGFP、Lipo-pIRES2-EGFP-HSP70、Lipo-pαACP-HSP70)。
1.4.3 晶狀體混濁度觀察 從第1次給藥后第3d開始,每日在裂隙燈顯微鏡下觀察各組大鼠的晶狀體混濁情況。參照Kador等[4]的分級標準將晶狀體混濁度分為5級,I級:晶狀體透明,無混濁;II級:晶狀體輕度渾濁,周邊出現(xiàn)空泡或線狀改變;Ⅲ級:晶狀體周邊空泡向中心擴展,出現(xiàn)霧狀混濁為中度混濁;1V級:晶狀體高度渾濁,空泡擴展到核區(qū),中心核霧狀渾濁加重;V級:核混濁,白內(nèi)障成熟。記錄結果并照相。
1.4.4 熒光顯微鏡下觀察 制作冰凍切片,通過觀察熒光強度了解pαACP-HSP70中EGFP基因在晶狀體上皮細胞的表達情況,以平均熒光強度代表蛋白表達水平。
2.1 晶狀體混濁度檢查(見表1~4) ①NS組:在整個實驗過程未出現(xiàn)晶狀體混濁(見表1,圖1);②半乳糖+NS組:第7天見94%晶狀體出現(xiàn)空泡Ⅱ級及以上改變(見表1);第14天時88%晶狀體出現(xiàn)Ⅲ級及以上改變(見表2);第21天時94%大鼠晶狀體出現(xiàn)Ⅳ級及以上改變(見表3);第30天時100%大鼠晶狀體出現(xiàn)V級改變(見表4, 圖1B,圖2);③半乳糖+EGFP組白內(nèi)障出現(xiàn)的時間、程度與同期的半乳糖組+NS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4,圖1);④半乳糖+HSP70組:在第7天時84%晶狀體出現(xiàn)Ⅱ級及以上改變(見表1);第14天時79%晶狀體出現(xiàn)Ⅲ級以上改變(見表2);第21天時38%晶狀體出現(xiàn)IV級及以上變化(見表3),第30天時25%晶狀體出現(xiàn)V級改變(見表4),⑤半乳糖+α-70組在第7天時只有59%晶狀體出現(xiàn)Ⅱ級及以上改變(見表1);第14天時46%晶狀體出現(xiàn)Ⅲ級以上改變(見表2);第21天時19%晶狀體出現(xiàn)IV級及以上改變(見表3),第30天時只有約13%晶狀體出現(xiàn)V級改變 (見表4),該組白內(nèi)障出現(xiàn)的程度與同期的半乳糖+NS組、半乳糖+EGFP組及半乳糖+HSP70組相比明顯減輕(P<0.05),并且其所出現(xiàn)白內(nèi)障的時間亦延遲。
表1實驗第7天裂隙燈下各組大鼠晶狀體混濁度
組別混濁度ⅠⅡⅢⅣⅤNS組BC320000半乳糖+α-70組AC1319000半乳糖+HSP70組AB527000半乳糖+EGFP組ABD427100半乳糖+NS組ABD228200
注:與NS組比較,AP<0.05;與半乳糖+ α-70組比較,BP<0.05;與半乳糖+HSP70組比較,CP<0.05,DP>0.05。
表2實驗第14天裂隙燈下各組大鼠晶狀體混濁度
組別混濁度ⅠⅡⅢⅣⅤNS組 BC240000半乳糖+α-70組 AC0131010半乳糖+HSP70組AB051810半乳糖+EGFP組ABD022020半乳糖+NS組ABD031920
注:與NS組比較,AP<0.05;與半乳糖+ α-70組比較,BP<0.05;與半乳糖+HSP70組比較,CP<0.05,DP>0.05。
表3實驗第21天裂隙燈下各組大鼠晶狀體混濁度
組別混濁度ⅠⅡⅢⅣⅤNS組BCE160000半乳糖+α-70組ACE07630半乳糖+HSP70組ABE02860半乳糖+EGFP組ABC003130半乳糖+NS組ABCF001123
注:與NS組比較,AP<0.05;與半乳糖+ α-70組比較,BP<0.05;與半乳糖+HSP70組比較,CP<0.05,與半乳糖+EGFP組比較,EP<0.05,F(xiàn)P>0.05。
表4實驗第30天各組大鼠晶狀體混濁程度
組別混濁度ⅠⅡⅢⅣⅤNS組 BCE80000半乳糖+α-70組 ACE00431半乳糖+HSP70組ABE00152半乳糖+EGFP組ABC00017半乳糖+NS組ABCF00008
注:與NS組比較,AP<0.05;與半乳糖+ α-70組比較,BP<0.05;與半乳糖+HSP70組比較,CP<0.05,與半乳糖+EGFP組比較,EP<0.05,F(xiàn)P>0.05。
2.2 外源基因表達的綠色熒光蛋白鑒定 NS組與半乳糖+NS組未見綠色熒光蛋白表達(圖2A);半乳糖+α-70組(圖2B)、半乳糖+HSP70(圖2C)、半乳糖+EGFP組(2D)均可直接觀察到大鼠晶狀體上皮細胞中有綠色熒光,只是熒光強度不同。綠色熒光的平均熒光強度利用Image Pro Plus 6.0圖像分析軟件測得(見表5),半乳糖+α-70組的平均熒光強度最強,與其他4組相比有明顯差異(P<0.01);半乳糖+EGFP組與半乳糖+HSP70組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NS組與半乳糖+NS組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這兩組幾乎沒有綠色熒光,所測得的平均熒光強度都為0,明顯低于其他3組(P<0.01)。
時間(d)NS組 半乳糖+α-70組半乳糖+ HSP70組半乳糖+ EGFP組半乳糖+NS組70cd35.19±4.87ad14.63±3.98ace17.75±4.99ac0bcd140cd77.01±7.53ad36.12±5.11ace31.12±7.23ac0bcd210cd102.45±9.45ad 54.43±6.39ace51.80±5.82ac0bcd300cd140.91±12.41ad75.45±6.46ace72.58±7.11ac0bcd
注:與NS組比較,aP<0.01,bP>0.05;與半乳糖+ α-70組比較,cP<0.01;與半乳糖+EGFP 組比較,dP<0.01,eP>0.05。
注:A、B、C、D、E分別表示NS組、半乳糖+α-70組、半乳糖+HSP70組、半乳糖+EGFP組、半乳糖+NS組;1、2、3、4分別表示第7、14、21、30 d。 圖1 裂隙燈觀察晶狀體混濁度的主要變化
注:A:為NS組和半乳糖+NS組;B:為半乳糖+α-70組、C:為半乳糖+HSP70組、D:為半乳糖+EGFP組。 圖2 第30天時熒光顯微鏡下觀察結果(×100)
白內(nèi)障表現(xiàn)為晶狀體特定的區(qū)域或完全的混濁化[5]。維持晶狀體的透明度對保護視功能有重大意義。晶狀體比較特殊,無血管,無神經(jīng),只能從周圍的房水中攝取營養(yǎng)物質(zhì),因此,不利于環(huán)境對其進行有效的調(diào)整,容易遭到損害。αA晶體蛋白僅局限于晶狀體內(nèi)表達,其它組織僅有少量被發(fā)現(xiàn)[6]。
研究表明,晶狀體中α-晶體蛋白含量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減少,高相對分子量蛋白質(zhì)可能發(fā)生翻譯后修飾改變,構象發(fā)生改變后形成大量的α- 晶體蛋白聚合物,導致分子伴侶功能下降,對其他晶體蛋白和酶的保護作用也相應下降,加劇其他晶體蛋白的凝聚和光散射[7],從而形成白內(nèi)障。也有研究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晶狀體囊膜中HSP含量逐漸減少,晶體上皮細胞HSP的表達量減少反映了晶狀體細胞自我修復功能的下降,可引起變性蛋白的恢復障礙和降解速度減慢,使晶狀體的透明度降低,從而導致老年性白內(nèi)障的形成,可見晶體上皮細胞內(nèi)起分子伴侶作用的物質(zhì)受損或降低也是導致白內(nèi)障發(fā)生的主要因素之一。HSP70是HSP其中一員,它在正常細胞中表達水平較低,而應激后表達會顯著性的增強。李桂榮等[8]等通過研究表明HSP70的應激表達對人晶狀體上皮細胞起著重要的保護作用。Massey等[9]研究表明外源基因?qū)胙蹆?nèi)后,可檢測到晶狀體內(nèi)有相應蛋白表達。因此,本研究小組在前期已構建了αA晶體蛋白基因啟動子(αACP)與HSP70基因融合表達載體(即pαACP-HSP70)[10],并將質(zhì)粒導入體外培養(yǎng)的半乳糖性白內(nèi)障大鼠晶狀體組織中,結果顯示外源性pαACP-HSP70在體外培養(yǎng)的大鼠晶狀體內(nèi)有表達,及其對大鼠半乳糖性白內(nèi)障的形成有延緩作用。本實驗從體外研究進一步發(fā)展到體內(nèi)研究,將質(zhì)粒導入半乳糖性白內(nèi)障大鼠體內(nèi),結果顯示裂隙燈觀察半乳糖+α-70組與半乳糖+HSP70組白內(nèi)障出現(xiàn)的時間與其他組相比明顯延遲,測得的平均熒光強度也比其他組高(P<0.05),且半乳糖+α-70組比半乳糖+HSP70組程度更輕,半乳糖+α-70組平均熒光強度最強。之所以半乳糖+α-70組比半乳糖+HSP70組作用明顯。我們推測可能的原因是:由于pαACP-HSP70中含有αA晶體蛋白基因啟動子,它能夠促進其下游的HSP70定向的表達,從而使HSP70含量增加。證明外源HSP70已定向在大鼠晶狀體上皮細胞內(nèi)有表達,并且發(fā)揮了其分子伴侶的功能,能防止蛋白質(zhì)變性和降解,并能使聚集的蛋白質(zhì)解聚,從而保證了晶狀體的透明度,延緩了大鼠半乳糖性白內(nèi)障的形成。
白內(nèi)障是當今世界致盲的主要眼病。國內(nèi)外學者正在積極探索治療白內(nèi)障的有效方法。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白內(nèi)障的基因治療已受到人們的重視,經(jīng)過不懈的努力,我們發(fā)現(xiàn)HSP70有阻止晶狀體上皮細胞凋亡的作用,同時在保持蛋白質(zhì)穩(wěn)定性方面也起著重要作用。采用基因治療的方法,通過導入外源的HSP70或誘導自身HSP70基因表達,從而抑制白內(nèi)障形成,這為治療白內(nèi)障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參考文獻]
[1] 趙家良.我國白內(nèi)障盲的防治任重道遠[J].中華眼科雜志,2003,39(5):257-259.
[2] 張偉英,汪浩,宋蕾,等. HSP27和HSP70在老年性白內(nèi)障和透明晶狀體中的表達[J].同濟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8,29(3):33-37.
[3] 陸紅玲,余曉,李琴山,等. 建立皮下注射d-半乳糖大鼠白內(nèi)障動物模型[J].遵義醫(yī)學院學報,2002,25(4):308-309.
[4] Kador P F,Inoue J,Seechi E F,et al. Effect of sorbitol dehydrogenase inhibition on cataract formation in gatactose fed and diabetic rats[J]. Exp Eye Res,1998,67(2):203-208.
[5] Wormstone I M,collison D J,hansom S P,et al.A focus on the human lens in vitro[J].Environ Toxico Pharmacol,2006,21(2):215-221.
[6] Kato K Shinohara H,Kurobe N,et a1.Immunoreactive aA-erystallin in rat non-lenticular tissues detected with a sensitive immunoassay method[J].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1991,1080(2):173-180.
[7] CarverJ A,Nicholls K A,Aquilina J A,et a1.Age-related changes in bovine αlpha-cry stallin and high-molecular-weight protein[J].Exp Eye Res,1996,63(6):639-647.
[8] 李桂榮,周鴻雁,張文松.熱休克蛋白HSP27和HSP70在老年性白內(nèi)障患者晶狀體上皮細胞中表達及其意義[J].中國實驗診斷學, 2011, 15(6):1048-1050.
[9] Massey A J,Williamson D S,Browne H,et al.A novel,small molecule inhibitor of Hsc70/ Hsp70 potentiates Hsp90 inhibitor induced apoptosis in HCT116 colon carcinoma cellp [J].Cancer Chemother Pharmacol, 2010,66(3):535-545.
[10] 姜婧怡,葛正龍.αA晶體蛋白基因啟動子與HSP70融合基因表達載體的構建及鑒定[J].遵義醫(yī)學院學報,2013,36(1):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