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旺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在“評價建議”中指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改善教師教學?!闭n堂評價既體現(xiàn)于教師教學行為與方法之中,也體現(xiàn)于學生的學習狀況之中。因此,我們不得不深思如何讓“課堂評價”激活語文課堂教學的問題。
一、把握課堂評價的兩大特征:多樣性、發(fā)展性
1. 多樣性?!靶抡n標”明確指出:“應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評價的多重功能,恰當運用多種評價方式。”新課程倡導評價方法的多樣化,尤其強調質性評價方法的應用。教師期望和贊賞的一個動作或一個表情,學生欣賞式的自評和互評,都能有效刺激學生的良性發(fā)展。實施積極評價,應以促進每個學生主體良性發(fā)展為根本目標,針對學生個體差異,采取分層評價的方法:對優(yōu)等生見解獨到的,可表揚他“解答有創(chuàng)意”;對中等生見解一般的,可鼓勵他“解答正確”;對學困生見解有誤的,可以贊許的目光、寬容的微笑、親切的動作,傳遞“你有進步”的信息,大大方方地為他們豎起大拇指。而這些真誠和信任,熱情而真摯的教師情感傳遞,以及課堂評價的氛圍民主而平等,可以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這一集體活動的一分子,一定要努力去參與、去體驗其中的成功與快樂。
2. 發(fā)展性。發(fā)展性評價的提出是對過去“過于重視甄別和選拔的狀況”的修正,目的是讓每個學生個體潛能得到充分的激活,促使學校不斷改進和提高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師必須用發(fā)展的眼光,既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又要關注學生不同階段的發(fā)展與變化。對優(yōu)秀的學生,教師要為他設計不同階段的奮斗目標,更要幫助他們找出不足之處,客觀地認識自我,掃清前進路上的障礙,正所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對“學困生”或心理有缺陷的孩子的評價,應該更加慎重,必須幫助他查找原因并加以認真分析,然后再用真切的態(tài)度為他提出切實有效和通過學習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讓他在成長的道路上銘記老師的一點恩澤。
二、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與互動:師生共同參與
在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里,教師往往一廂情愿地傳送自己的評價意愿,忽略了作為主體的學生參與。要改變課堂里教師當“裁判員”這一靜態(tài)的、單向的角色,就要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大膽評價。如一位教師教《燈光》一課時,針對赫副營長為了戰(zhàn)斗的勝利,在黑暗中毫不猶豫地點燃了手中的書本,為大家找到突破口,使得戰(zhàn)斗取得勝利,而他自己卻因被暴露壯烈犧牲這個情節(jié)設計了一個問題:在當時的情況下,你有沒有更好的方法來幫助赫副營長,讓他既能幫部隊找到突破口,又能保護自己。學生有的說:“可以拿棍子挑著書本,這樣他就不會暴露自己?!庇械恼f:“赫副營長為革命不怕犧牲的品質是可敬的,可如果能把點燃的書本放在突破口再迅速撤離,這樣既能讓部隊發(fā)現(xiàn)突破口,又能保全自己?!睂W生在評價中既進一步體會了人物可貴的品質,也培養(yǎng)了敢于評價教材中人物做法的勇敢品質。
現(xiàn)在的很多孩子課堂上自信心表現(xiàn)不足,因此引導孩子自我評價也是一種很好方式,它能使學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讓孩子對自己做出正確客觀的判斷,這個過程是自我反思修正,總結提高的過程。如一個教師在教《泊船瓜洲》這首古詩時,首先要求學生自讀,想一想:詩主要寫了作者什么心情?五分鐘后一位學生說:“我從中讀出,詩人想回家?!睅煟骸案鶕?jù)你的理解,能再讀一下嗎?”大家又認真讀與思考,接著一位學生回答:“我從詩的前兩句中的‘一‘只‘數(shù),讀出作者‘離家近——要回家?!绷硪晃煌瑢W說:“老師,我從第三句詩中‘又字,讀到,作者想象到家鄉(xiāng)美景,而自己久離家鄉(xiāng),想到‘離家久——早該還。”又有一位同學站起回答:“老師我從最后一句中‘明月‘何時讀懂了作者‘思家切——不能還。”最后教師再一次啟發(fā):“為什么不能還?”在學生“憤”“悱”的基礎上,介紹了“不能還”的原因。實踐證明,教師在課堂上正確啟發(fā)并適當放手,能激發(fā)孩子的無限潛力,讓他們在自信中不斷地完善自我,從而促進孩子個性的不斷健全。
三、突出課堂評價的效果:給學生有效的激勵
課堂上教師既要惜字如金,又要不惜對學生的贊美之言,讓學生在“美言”中保持持久的、內在的學習積極性。這需要老師不斷地去創(chuàng)造“美言”,去研究“美言”的激勵效果。使“美言”通過外部刺激,激活學生內在的動力。有效的激勵有以下特點:
1. 真切的情感。古人有云“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只有學生對你“敬”了,“愛”了,他才會相信你、尊重你。因此教師在褒獎學生時,一定要用簡短的、恰當?shù)陌l(fā)自內心的肺腑之言。如“這個問題提出的確很有價值!”“你很有自己的見解!”“你比作者想得更完美!”……從而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愉悅,激活了他們內在的動力,也激發(fā)學生深入學習的熱情。
2. 貼切的語言。情感因素固然重要,但內容翔實,有根有據(jù),貼切得體的激勵性評價語言,更能激發(fā)孩子的內驅力。這就要求教師充分掌握班級學生的學情,施以“量體裁衣”式的評價。(1)從教材中得到靈感。如:“你的表現(xiàn)比船夫還厲害!”(《威尼斯小艇》)。(2)同學類比中。如:“你是怎么理解的?再讀一次好嗎?”“這樣的分析確實令人佩服!”(3)與教師相比。如:“你喜歡西沙群島嗎?真是心有靈犀,老師也特別喜歡!”(4)與自身對比。如:“這次讀得更好了,你真不簡單!”
3. 敏捷的思維。教師充滿機智的評判,不僅能激活學生敏捷的思維,更能使課堂妙趣橫生,可以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如:一次有位教師教學《哪吒鬧海》,心想,自己熟讀《封神演義》,定能把“哪吒鬧海”演義得淋漓盡致。哪知開課僅兩分鐘,一位學生就走了神——在紙上涂畫著什么,專注得連教師靠近都沒有發(fā)現(xiàn)。他俯身細看,原來那學生正專心致志地畫“哪吒勇斗三太子”的卡通畫?!爱嫷貌诲e,蠻像那么回事!”教師面帶微笑地說, “這么喜歡畫,不如來畫這個故事?”耳邊轟然響起一片叫好聲。于是,教師提出三個要求:①用連環(huán)畫的方式表現(xiàn)故事的經過。②給每幅畫配上簡要的文字。③根據(jù)畫面講故事。20分鐘后,他們爭先恐后上臺演示,創(chuàng)意的畫面、智慧的故事……一一展現(xiàn)。這個依據(jù)特定的教學進程靈機引發(fā)的改變,不僅迎合了學生的心理,而且巧妙地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