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麗
一個偉大的民族不在于經受了多大的挫敗,而在于在挫敗之后的還能挺身站立起來。德意志精神便是這種不斷崛起的典范。向自己開戰(zhàn),挖掘自身的潛能,不斷變革,或許就是向本專題所要探討的問題的無限接近。
世界杯結束了,德國人重新捧起了大力神杯。
面對今天的德意志,人們當然會想到很多。那一枚小小的足球,只不過是一個濃縮。隱在足球背后的,當是一個民族敢于認錯、敢于反思、敢于創(chuàng)新的品格釋然。
近代歷史上,很少有像德意志民族那樣撲朔迷離的民族。一方面,給人類制造了兩次巨大災難,遭到世人咒罵;另一方面,自身歷經曲折和劫難,卻在百年間以雷霆萬鈞之勢闖入歷史舞臺,在經歷了戰(zhàn)爭慘痛之后,而又如不死鳥般在灰燼中復活,奇跡般崛起。因此,德意志歷史充滿戲劇性與悲劇性,看似矛盾,其實卻統(tǒng)一于德意志民族精神之中。不管是以正面或反面“形象”示人,德意志的歷史是一部進取、創(chuàng)新、否定的奮斗史。
什么是德意志民族精神,尼采準確地說:“正如每個人都愛好自己的象徽一樣,德意志人愛好浮云和一切模糊、發(fā)展變化、朦朧、不引人注意和隱蔽著的事物,對他們來說似乎凡是不穩(wěn)定、不成熟、自行轉移和成長著的東西都是深邃的,德意志人自己也不存在,他在形成之中,他在發(fā)展他自己?!庇纱?,看出德意志人骨子里的不安定因素和積極向上、永不滿足的探索精神。
二戰(zhàn)以后,由于人們對法西斯的痛恨,德意志民族精神被大大貶低,人們習慣于把德意志精神等同于軍國主義。然而,軍國主義只是德意志民族精神的一個極端表現,德意志人對世界的作用遠遠不止于此。
不可否認,分裂之痛一直困擾德意志,因為處在歐洲大陸的中心位置,個個歐洲強國都不愿意看到它的崛起,于是各種阻撓困擾接踵而至,拿破侖的襲擊,加重了他們分裂的痛苦。在這樣的背景下,德意志人沒有喪失意志與追求,正是拿破侖以革命者與掠奪者身份從正反兩方面啟動了德意志民族意識和民族主義運動。在民族興亡的關頭,各邦開始探索救國救民道路,推行改革。改革時間最早、內容最典型、影響最深遠的是哈登堡改革,一大批有較高文化素質的愛國志士直奔普魯士,普魯士成了爭取民族自由,變革舊制的中心。還有一批我們所熟知的人物也先后誕生——歌德用詩句描述分裂之苦,貝多芬用音符抒發(fā)國敗之痛,黑格爾等哲學家更是用理論尋找強國之路。這條路,最終經歷近70年的時間被德國人走了出來,在鐵血首相俾斯麥的率領下,新起的德國很快成為歐洲大陸的霸主,經濟發(fā)展迅速超過法國。然而,接下來的兩次世界大戰(zhàn)把一切都毀滅了,空前的強大使德國人失去了理智,先后兩次發(fā)動世界大戰(zhàn),不僅傷害了世界,更傷害了他們自己,也寫下了歷史最為黑暗的一頁。
二戰(zhàn)結束后,柏林墻又把德意志分裂成了兩部分,再一次把德國人心中最大的痛楚揭開。到底哪里才是德國?歷史又一次回到了這個問題。
戰(zhàn)后德國的兩個偉大人物,一個是阿登納,他不知疲倦地致力于國家的恢復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德國戰(zhàn)后近30年經濟持續(xù)增長的奇跡,使德意志民族重返世界經濟大國的舞臺。1970年的一個蕭瑟冬日,波蘭華沙猶太人紀念碑前,53歲的德國人勃蘭特完成了驚世一跪,向世人宣告了:德意志是一個勇于承擔歷史責任的民族。同時這一跪不僅使德國回到了歐洲的懷抱,更讓世人看到了德意志人的胸懷和氣度。
德國對二戰(zhàn)的態(tài)度與日本大不相同,他們勇于承認自己犯下的罪行,這讓世界很快重新接受了德國,甚至對他們更加尊敬。這樣的態(tài)度,當然讓德國復興容易了很多。
1990年10月3日,德國勃蘭登堡門上的和平女神再次見證了歷史性一幕,分裂了41年的德國重新統(tǒng)一。統(tǒng)一后的德國又在經濟上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他們不斷肯定自己,又不斷否定自己,在許多年的風霜磨練中,終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找到了這個民族的民族精神,那就是自強不息,敢于面對,敢于改革,敢于否定的堅韌個性。
德國不斷從近乎崩潰中站起,他們創(chuàng)造著奇跡。曾經給世界人民帶來巨大災難,但他們已對歷史進行了深刻檢討和反思,徹底清算了民族文化中的軍國主義傳統(tǒng),在民主化道路上以全新的姿態(tài)往前走著,表現出了一個民族的偉大。因此,他們贏得了人們的喜歡,以自己的歷史和品格,還有智慧和力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