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保平
“蘿卜招聘”“拼爹”是時下的新詞,由于“逢進必考”,在公職人員招錄中,“蘿卜招聘”“拼爹”現象的出現,不僅在社會上造成了極壞的影響,更損害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在筆者看來,古代的蔭補是最典型、最常見的招考“拼爹”。
蔭補是一種選官制度。除了買官(貲選)之外,古代選官制度大致分為:世卿世祿的世襲制;以推薦為主的察舉制、九品中正制;以考試為標準的科舉制。
蔭補制是世卿世祿制的變種,產生于秦漢之際?!稘h儀注》云:“吏二千石以上視事滿三年,得任同產若子一人為郎?!边@就是量身定制的“拼爹”:第一,你父親的官級要在二千石以上(相當于現在的省部級以上);第二,你父親在二千石以上任職滿三年,符合這兩個條件,就可以謀得一個隨時備帝王顧問差遣的郎官做。有在皇帝身邊工作的職業(yè)經歷,此后大抵可以平步青云,有出任地方大員的機會,時人視為出仕的重要途徑。
魏晉時期,憑門第入仕,蔭補受壓制。隋唐科舉興起,為維護官僚既得利益集團,制定了詳細的蔭補法,規(guī)定官員依品級蔭補子孫,宋代沿襲唐制,且呈泛濫之態(tài),“蘿卜招聘”的種類增加,奉賀表蔭補、誕節(jié)蔭補、郊祀蔭補相繼產生,“拼爹”的范圍也大為擴展。據張希清考證,“宋代恩蔭補官人數十分龐大?!瓝扑?,平均每年由恩蔭制度補官者在500人以上”。
兩宋取士之多,空前絕后,320年間共開科130榜,取進士、明經、諸科約11萬人,其中正奏名約6萬人,特奏名約5萬人。平均每年錄取進士、明經、諸科等正、特奏名為360多人,其中正奏名每年也有188人以上,仍遠遠不及“招聘”的人數,足見“招聘”“拼爹”已嚴重侵害社會公平,引來各種指責。范仲淹在《答手詔條陳十事》中說:“假有任學士以上官經二十年者,則一家兄弟子孫出京官二十人,仍接次升朝,此濫進之極也?!币馑际钦f,一個人擔任翰林學士20年,一家兄弟子孫出任京官的就達20人之多,而且人數還會不斷攀升。范仲淹不由得感嘆“拼爹”現象泛濫至極。
清代學者趙翼對宋代“拼爹”也是嘆為觀止:“文臣自太師及開府儀同三司,可蔭子若孫,及期親大功以下親,并異姓親及門客;太師至保和殿大學士,蔭至異姓親,無門客;中大夫至中散大夫,蔭至小功以下親,無異姓親。武臣以是為差……以斯觀,一人入仕,則子孫親族,俱可得官?!?/p>
由是,我們不難理解《水滸傳》里的楊志,為什么在被逼上梁山之前,“把一身本事,邊庭一槍一刀,搏個封妻蔭子,也與祖宗爭口氣”。一個應過武舉,曾做過殿司制使小官的他,原本想在官場上混個高官厚祿,只要做了大官,將來兒子就可以通過他進入官場。他沒想到理想很豐滿,現實太骨感,竟被逼得落草求生。
“拼爹”現象源遠流長,生命力極強,并沒有隨封建王朝的結束而結束。在計劃經濟時期,還有“頂替”(頂名代替)的工作分配模式,即父親或母親退休后可招收其一名子女進入該單位工作,這種情況在農、林、水、地礦系統(tǒng)居多。改革開放初期,這種“頂替”還在流行,名正言順地子承父業(yè),其實是一種變相蔭補或“蘿卜招聘”,范圍由官員而及一般機關事業(yè)單位普通職工。現在沒有“頂替”一說了,要求“逢進必考”,但特權思想及影響有時還難以改變,也就難免生出新的“拼爹”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