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雅
6月5日,是許多深圳高三生在學校的最后一天,但不同的是,當同學們走上高考考場之時,19歲的女生周莎莎卻要背起書包回家。她是華強職業(yè)技術學校的高三學生,是“非深戶”的異地生,因為父親的社保交費年限比隨遷子女參加高職類高考的政策規(guī)定少了三個月,而無緣高考。
異地高考破冰之路步履維艱
3歲開始在深圳讀幼兒園,周莎莎打心里認定自己是個深圳人。雖然出生在重慶,但她聽不懂重慶話。父親在深圳做建筑工人,莎莎2歲時全家就開始定居深圳。除了戶口,莎莎和每一個在深圳長大的孩子沒有不同。小學在綠洲小學,初中在新洲中學,莎莎的學習不是很差??芍锌紩r,卻意外沒能考到如愿的高中。
選擇了高職,但她卻一直沒有放棄高考夢。高一就聽說過異地生將可以在深圳參加高考的消息,莎莎一直很樂觀。去年12月,政策終于敲定,異地生可以在深圳高考了。莎莎一度覺得自己格外幸運,開始忙活著去準備報名所需要的各種材料。父母的勞動合同、房屋租賃合同、社保、居住證,“有七八個證件要辦,政策剛出來,老師和家長都不怎么懂,來回跑了無數(shù)次冤枉路。”莎莎抱怨道。因為辦證,她耽誤了不少上課時間。
可最后她被告知,因為父親的社保不符合“連續(xù)交滿三年”的規(guī)定而沒通過材料審核?!捌鋵嵏赣H這幾年一直在深圳交社保,只是因為工作變動中間有中斷。”對此,莎莎很委屈。
按照廣東省出臺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廣東省參加升學考試相關政策,深圳今年開始接受符合一定條件的非廣東省戶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深圳參加高職類高考的報名和考試,共144人申報。經(jīng)各相關部門聯(lián)合審查,有80名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考生參加全省高職類高考。
2013年,中國異地高考艱難破冰,共有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重慶、云南等12個省份啟動實施了這項政策。2014年,將有28個省份開始解決隨遷子女在當?shù)貐⒓痈呖紗栴},新增地區(qū)包括北京、上海、山東、寧夏、新疆、內蒙古、福建、海南、山西等16個省份。
與去年異地高考遇冷不同,今年報名人數(shù)達到了5.6萬名,較去年的4440名激增10多倍??v觀公布的方案,各地政策的門檻高低差別較大,報考條件、推進方式和政策時間表也不盡一致。
北京、上海和廣東異地高考的準入門檻最為“苛刻”。北京今年只放開了隨遷子女在京參加高等職業(yè)學校招生錄取,且需要滿足在京繳納社保滿6年、子女在京連續(xù)就讀高中三年等5項條件;上海則要求來滬人員持《上海市居住證》、積分達到標準分值(120分)、 父母連續(xù)持居住證3年及以上,且子女在滬高中畢業(yè);廣東到2016年才放開異地高考,且要求進城務工人員具合法穩(wěn)定職業(yè)、住所并連續(xù)3年以上(含3年)持有《廣東省居住證》、隨遷子女在廣東參加中考且具3年完整高中學籍。
為防止高考移民,不少省市在高考報名時實行“戶籍+學籍”雙證制度,還提出了戶籍和學籍的年限要求。
有媒體分析稱,異地高考政策就是一種利益的重新分割,按照現(xiàn)行的高考制度,考生報名按戶籍,錄取指標按省(市、區(qū))劃分,高考不是全國性的競爭,而是在各?。ㄊ?、區(qū))內部競爭。由于歷史原因,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被分配的錄取指標多一些,高考相對其他地方來說就容易一些,這種現(xiàn)狀顯失公平。而傳統(tǒng)“教育洼地”人口較少且錄取率較高的西部省份,也面臨嚴峻的“高考移民”挑戰(zhàn)。
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曾坦言,異地高考的難點就在“既有要解決的問題,又有不能碰的問題”,“既要解決隨遷子女的考試問題,又不能影響北京、上海當?shù)乜忌臋嘁妗薄?/p>
分析指出,在高教資源不均、戶籍制度牽絆、生源利益難調的多重背景下,異地高考這項關乎數(shù)千萬考生的政策,似乎注定難以一步到位。如何在限制高考移民和促進教育公平兩者之間兼顧各方利益,需要政府強大的政治決心和高度的政治智慧。
加分“瘦身”向公平靠近了一步
2014年高考政策的另一重大變化是各地高考加分的“瘦身”。2010年由教育部下發(fā)通知,要求各地調整有關學科競賽和體育特長生的加分政策,并且明確從2014年開始執(zhí)行,而具體調整細則由各地制訂。
從31個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已出臺的高招辦法來看,其加分政策均有調整,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對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的加分對象和獎勵項目進行調整;二是對各項加分都明確了“不超過20分”的最高限制;三是對科技類競賽、體育特長高考加分項目詳細列舉。
具體來看,廣東省力度最大,新版加分項目從過去的23項銳減到6項,除體育特長外,其余5項全部為帶有補償性質的照顧性加分;河南的新版加分政策減幅也不小,加20分投檔項目由以前的10項減少到3項;北京、上海、山東等一些高考大省將高考加分項目明確分為10分檔和20分檔;河北、陜西、黑龍江等省份則取消了眾多加分項目。
對于國家政策規(guī)定的照顧性加分,各地均予以保留,但是條件限制更為嚴格。例如,遼寧省將一些蒙古族和滿族自治縣的少數(shù)民族考生享受的10分加分優(yōu)惠降為5分。
輿論近乎一邊倒地認為,此一輪頗受矚目的加分政策改革有助于高考公平,其原因主要在于設置了一個大前提,即目前降低或取消的很多加分政策存在暗箱操作的情況。而歷年來曝光的各種加分丑聞以及身邊許多已經(jīng)發(fā)生但并未見報的消息,也都證實了人們的擔憂。例如,航模、奧賽常常與家庭經(jīng)濟狀況相關,其特長的培養(yǎng)往往淪為“有錢人的游戲”。至于“省級三好學生”“省級優(yōu)秀學生”等榮譽稱號,則在評選階段缺乏最基本的公開透明法則,這些加分也基本淪為官員子女、富家子弟們的專利。
此外,對于更為稀松平常的“體育特長生”而言,造假行為屢見不鮮。去年爆出的清華大學四川省招生組不承認該省“二級運動員”一事,幾乎折射了體育特長生制造流程的重重問題,也反映出招生主體——高校對被動接受加分政策的反感。因此,此前實施的加分政策存在大量不規(guī)范現(xiàn)象,所引起的輿論憤懣也每每伴隨一起起丑聞的曝光而達到高峰。
加分新政在促進公平方面的積極作用亦被認可。不過,亦有教育界人士指出,高考加分和保送政策的變化,可能擋住了一些專項人才進入名牌大學的步伐。
一些業(yè)內人士認為,此次“瘦身”行動使加分政策更加嚴格,一些審批層次較低、人為操作空間大、因人而設的政策很大程度上被清理?!皝y加分”等現(xiàn)象或將得到遏制,更有利于教育公平。一些學者也提出,應適當賦予高校一定自主招生權,比如對地方教育部門認定的高考加分可以不予認可。如果考生的特長不是學?;驅I(yè)需求的,可以不考慮其特長。加分收益打折扣后,將有利于擠掉加分中的“水分”。
對加分政策的調整,一些學生及家長認為“還不夠徹底”。濟南市學生家長寇廷芳說,如果為了照顧教育資源貧乏的邊遠地區(qū)學生,加分無可厚非,但有些加分項目早已違背了初衷,也違背了教育公平的應有之意。再加上一些加分項目上的腐敗現(xiàn)象,使得加分政策成了制造不公平的政策。“這次全國統(tǒng)一調整,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社會預期,但整體來說屬于微調,力度不夠,還有很大的調整空間。”寇廷芳說。
改革承諾亟須“路線圖”“時間表”
去年年底,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已經(jīng)為高考改革確定了方向和主要內容,其中包括“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yè)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jiān)督的運行機制,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統(tǒng)一高考和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 探索全國統(tǒng)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等。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說,“決定內容一針扎到現(xiàn)行考試體制的弊端,是打破‘分數(shù)決定命運現(xiàn)狀的需要,也是培養(yǎng)綜合型人才的需要”,改革將高考從“指揮棒”變成“服務器”,從現(xiàn)行以行政為主導的計劃招生轉變?yōu)閷I(yè)為基礎的自主招生,學校和學生選擇權都會擴大。
值得關注的是,關于高考改革的社會關注,更多集中在考試科目、外語是否退出高考、成績如何計算等問題上。在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21世紀教育發(fā)展研究院院長楊東平看來,這樣的關注過于狹隘。他說:“高考制度是由考試制度、招生錄取制度和配套的服務保障政策構成。過去的教改和輿論關注的主要是考試制度,而這次改革,把后面兩者也提到重要議事日程?!?/p>
楊東平認為,應從本省實際情況出發(fā)制定方案,使高考改革方案具有多樣性:“沒有一個方案是十全十美的,各種利益都很難調和,在地方試點的基礎上推廣實施,這個思路是有創(chuàng)造性的,提供了一個政策完善的空間?!?/p>
儲朝暉表示,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要放棄一步到位的目標設計,不要期望一個“總體方案”和若干個配套“實施意見”就能解決所有問題?!斑@次改革本身就是從單一走向多樣,從一統(tǒng)走向多元,從原理上不存在有一個機構設計出全國各地不同學校都適用的方案,而是要讓渡出各自自主開展改革試驗的空間。要實現(xiàn)這個目標,首先要做的就是政府簡政放權,從自己不專業(yè)的考試和招生領域退出,讓學生和學校成為考試招生的主體,讓專業(yè)組織生長并發(fā)揮作用,政府發(fā)揮監(jiān)督作用保障公平、公正?!?/p>
當一次高考居然將決定一名學生的命運和未來時,本不該由高考獨自承擔的職責卻非要硬性地強加于高考之上,如此“難以承受之重”當然難免令高考過度負重而變得畸形?,F(xiàn)實中,高考已然不再是一場考試那樣簡單,城市交通要因高考而被管制限行,一些地方甚至連飛機都要為高考讓道。至于學生及其家長當然更不敢在這場“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考試面前有絲毫的怠慢,高考保姆、高考套餐、高考套房的火爆,不過是“一考定終身”的系列副產品罷了。
然而,即便高考在形成著越來越高的社會成本,即便“一考定終身”讓學生不得不去承受更大的心理壓力和本不必要的學習負擔,但“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劇卻并未因此而停止上演。應該說,現(xiàn)行高考“一考定終身”的考錄方式,的確有著太多的弊端,通過高考改革以改變“一考定終身”的考錄方式,當然令人欣慰,值得期待。